朱延霞
【關鍵詞】溝通模式構建;門診護理工作;護理效果
門診是醫(yī)院的服務窗口,具有流動性強、流量大、患者文化差異大等特點,因此容易出現(xiàn)護患關系緊張情緒,目前在傷醫(yī)、醫(yī)鬧事故頻發(fā)的情況下,需維護好護患關系,這是每一位護理人員需面臨的嚴肅問題[1]。而實際中影響護患關系的主要原因是溝通不足,因此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是改善護患關系的一個重點內容[2]。因此我院將溝通模式構建用于門診護理工作中,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門診患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無法語言溝通者等。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5歲~76歲,平均年齡(45.89±4.1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29例、高中及以上者31例;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26歲~76歲,平均年齡(46.21±4.2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31例、高中及以上者2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醫(yī)學倫理。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采用護患溝通方式,給患者講解疾病的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發(fā)病原因等。
1.2.2觀察組患者通過構建溝通模式來改善護患關系,首先成立溝通模式小組,其次通過小組會議形式調查目前門診護患溝通現(xiàn)狀,針對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溝通模式,溝通模式需有文明性、專業(yè)性、時效性,最終確定以熱情介紹自己、禮貌接待、關心詢問、耐心解答問題、詳細告知與解釋、禮貌離開等的溝通模式。在實施此溝通模式時,首先由各科室負責人對溝通模式的內容、目的、意義給予護理人員培訓,以了解溝通必要性,提高溝通重視程度;其次將溝通模式制作為海報,貼于門診病區(qū),提醒護士根據(jù)流程圖開展共走,之后由2名護理人員扮演護理人員與患者,通過場景模擬的方式進行護患溝通演練,最后利用晨會時間進行案例分享。
1.3觀察指標
(1)使用Chur-Hansen等制定的量表評定、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分值越高,溝通能力越好[3];(2)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滿意度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
觀察組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
2.2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6.78±5.78)分,對照組為(84.12±4.56)分,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t=13.348,P<0.001)。
3討論
護患關系是醫(yī)療事件中患者與護理人員建立的一種人際關系,目前隨著護理服務需求的提升,門診患者流動性強、流量大,容易引起護患關系緊張,而緊張的護患關系中護患溝通多不足,導致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較低,因此為了改善關系,因此臨床上需探討更為合適的護患溝通方式,本文分析了溝通模式構建在門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以為門診護理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明顯較對照組高,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表明溝通模式構建可提高門診溝通效果及患者滿意度。要求護理人員每步均進行積極友善溝通,從而保證了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有效溝通,保證了良好的護患關系,也提高了患者對護治療的信心,提高了護理效果及患者滿意度[4]。
綜上所述,溝通模式構建可提高門診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