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 黃雅愉
【摘 要】 學情分析是有效教學的起點和重要保證,它作為教學設計的前置行為,并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部分,而是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筆者認為學情分析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三環(huán)一體”的整體聯(lián)動的分析體系。課前學情分析可以確定學生認知起點,進行充分預設;課中學情分析可以調整改進教學策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學情分析可以評估教學結果,為后續(xù)教學提供真實的學情。教師在教學中要聚焦“課前、課中、課后”的學情分析,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學情分析 課前 課中 課后 課堂教學
一、課前:確定認知起點,進行充分預設
學情分析是教師備課的出發(fā)點,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而全面的學情分析對于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的預設及教學方法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只有備好學生,備足教材,才能有效的完成課前準備,達成教學目標。筆者認為課前的學情分析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知識經(jīng)驗分析
奧蘇貝爾在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在于學生能把教學內容與自己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學生的新知識更多地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因此,在備課過程中,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在《一共有多少》這課中,學生已有認識10以內的數(shù),10以內數(shù)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較。而且學生在學前班也學習了部分知識,以一年級兩個班級108個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有接受過幼小銜接的學生達64人,占比59.26%,其中對學生5以內加法計算進行前測,測試題目為5題,如圖1所示,在108個學生中,103個滿分,也即95.3%的學生都能正確計算5以內加法,但是在提問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加法的意義存在一定的難度,不能清晰地表達算式的含義,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加法的實際意義,即合起來的意思。
同時,學生在上學前已有一些簡單加法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有遇到過加法的原型,只是不知道可以用加法來表示,因此本課也要引導學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是可以用加法來表示,密切加法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明白數(shù)學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豐富學生對加法的理解。
(二) 學習興趣分析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非常高漲的,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水平非常樂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數(shù)學活動中。但是相比于短暫又輕松的幼兒園學習,他們對于40分鐘的小學課堂還不太適應,且根據(jù)教學進度安排,本課是在國慶節(jié)結束后的第一次課,學生容易產生假期綜合癥,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往往只對色彩鮮艷,故事性強的教學素材有興趣。因此,基于此學情,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情境圖入手,讓學生現(xiàn)場演示,增加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感。
(三) 學習策略分析
從學生理解的角度看,在多個情境下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加法原型支撐,有助于他們的理解與應用。課本通過“一共有多少筆”和一共有幾只熊貓”來闡述相同的算式“3+2”,以此幫助理解加法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內容的講解上,可以設計按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和應用”的思路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在相對豐富的具體情景中完成運算的抽象過程。
另一方面,一年級學生會借助于實物或數(shù)手指來完成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在教學中采取符合他們的學習策略。在本課中,我采取圖片操作,畫圖解釋,手指演示等多種學習方式,以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象的內容為素材,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將加法計算融入到問題的解決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加法運算的意義與應用價值。
二、課中:調整教學策略,促進有效課堂
經(jīng)過課前的學情分析,教師已有了一份詳備的教學設計,但是學生是鮮活而完整的個體,教師的預設往往會與學生的思維存在出入,因此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課堂情況及時作出調整,同時也要注意課堂中特殊群體的認知差異,及時幫助他們齊頭并進。在探究數(shù)“一共幾支鉛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能準確說出鉛筆有幾支,已達成預設的教學效果,按照教學安排,已經(jīng)可以開始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數(shù)數(shù)的方法略有差別,于是及時捕捉不同的數(shù)數(shù)方法,展開討論。大部分學生按照1,2,3,4,5的順序來數(shù),但是有的學生在原有的3支鉛筆基礎上往后數(shù)4,5,還有的學生直接將左右手鉛筆支數(shù)合起來,2和3合起來是5的方法來數(shù)。因此筆者在課堂中及時停下腳步,關注學生的思維火花,這也是促進有效課堂的方式。因此,課中的學情分析是教師因勢利導,及時作出教學策略調整,促進有效課堂的重要保證。
三、課后:評估教學結果,提供后續(xù)學情
通過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一個評估分析,主要在于分析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
在《一共有多少》這課中,從學生的課堂及課后反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說完整話的能力有待提高,指導加法的意義,但是表達略顯卡頓,需要教師給予提示語或與他一起說,才能用語言完整的表達出加法的意義。因此我在課后布置了一個回家說一說的小任務,與家長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列出加法算式,并完整說出它的意思,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在下一節(jié)課課堂中,就讓學生說完整話設計一個補救及鞏固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后學情分析,達到及時補救,提供后續(xù)學情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應動態(tài)的活躍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課前、課中、課后跟蹤分析學生的實時學情,及時作出教學策略的改進,真正體現(xiàn)以生為本,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陳志剛.課前備課學情分析的內容與操作實施[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9):1-7.
[2] 安桂清.論學情分析與教學過程的整合[J].當代教育科學,2013(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