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華 張海燕
(濟南市萊蕪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濟南 271100)
生姜,由于其排汗解毒、散寒解表等功能,歷來是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料。近些年來,隨著對養(yǎng)生愈加重視,生姜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當下,我國生姜產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生姜需求,提高生姜種植產量能有效緩解供給不足的問題。對于農作物種植來說,合理密植是極其重要的,找出適宜的種植密度能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種植效果。對于生姜種植而言,運用種植密度的改進,來提高生姜產量,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考慮到生姜喜歡較溫潤的環(huán)境,且不喜日照過久,對土壤要求需沙性,為此,試驗選擇在萬興生姜種植基地進行。北緯36度02分至36度33分、東經117度19分至117度58分之間,地勢海拔160 m,土壤為地性帶土壤,p H值為趨于中性的6.8,土壤相對較肥沃,且具備良好的灌溉條件。以上的試驗地條件,比較符合生姜種植的要求。
當前,生姜品種繁多,比較常見的有嫩姜、老姜、竹根姜、大姜等等,考慮到試驗時的特征對比,以及對產量的要求,本文選取大姜作為試驗品種。大姜于2010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色澤金黃,它的根、莖、皮都顯黃色,一般長有12-18個分支,且分支上長有的姜球多,呈鮮紅色。大姜不僅調味效果極好,能去腥、增香、提味,還有著極其重要的藥用價值。
本次試驗主要通過在外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選擇不同的種植密度,以互相形成對照組,在對各組種植效果的比較下,找出最優(yōu)的種植密度。首先,挑選出顏色好,根莖壯實的大姜作為種姜,每塊種姜的重量控制在65-80g之間。在2020年3月25日進行種姜催芽,芽長于0.5cm左右即可,并在4月24日進行種植。為保障試驗對照效果,以每10m2作為一個小區(qū),并設置了5個處理組,在相同面積下采取不同的種植密度,如下:
A1: 株行距為 20 cm × 50 cm (6 560 株 ·660m-2)
A2: 株行距為 15 cm × 50 cm (8 870 株 ·660m-2)
A3: 株行距為 25 cm × 50 cm (5 314 株 ·660m-2)
A4: 株行距為 30 cm × 50 cm (4 415 株 ·660m-2)
A5: 株行距為 35 cm × 50 cm (3 776 株 ·660m-2)
為保證試驗中土壤肥沃程度相似,消除肥料因素。在試驗前,為每個試驗組土壤一次性施了3 000 kg農家肥(如雞糞、豬糞等),60kg的復合肥。在種植之后,于8月5日結合生姜培土,每組再追施65 kg氮、磷、鉀15∶15∶15三元復合肥,于8月26日每660m2追施
80kg三元復合肥。在培育過程中,因光照隨季節(jié)越來越強,為防止過量光照,在 5月23日覆蓋遮陽網進行遮陰,至8月16日撤網。根據生姜種植效果,及時采集試驗數據,并運用SSP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在采收前的一周,對各對照組的生姜進行植物學性狀的調查統(tǒng)計。通過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不同種植密度下,對生姜的株高、主莖上的葉長、葉寬、分枝數等外部形狀有著不小的影響。在株高的比較中,A2組長得最高,A3組長得最低,其它對照組相差不大;不同種植密度下,生姜主莖葉片的數量差別極大,呈現出 A4> A2> A3> A1>A5的情況,其中,A4與 A1、A5之間差距達到了顯著水平。在對葉長、葉寬的比較,發(fā)現各對照組差距不大,呈A5> A4> A3> A1> A2的趨勢分布。在對生姜分枝數的統(tǒng)計比較中,發(fā)現分枝數差距較大,呈現 A5> A4>A3> A1> A2分布,在種植密度相同的情況下,發(fā)現隨著株距的變大,分枝數也越來越多。試驗中,各組生姜主莖粗度相差不大,呈現 A4> A5> A1> A2> A3分布。綜上可知,不同密度下,生姜的株高、主莖葉片數以及分枝數上相差較大,在葉長、葉寬以及主莖粗度上差距不太明顯。
除了對生姜植物學性狀的對比之外,更重要是對生姜根莖進行對比,這是決定生姜產量最佳種植密度的最關鍵因素。在采收之后,對各組生姜根莖進行重量、大小的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不同的種植密度對生姜的根狀莖影響較大。
首先,在寬度上,不同種植密度下,生姜根狀莖寬度相差不同,呈現 A5> A4> A2> A3> A1;其次,在對生姜根狀莖級數的對比分析中發(fā)現,不同種植密度對生姜根狀莖級數影響較小,呈現A3> A4> A5> A2> A1分布;最后,對于生姜根狀莖層數而言,影響是最小的,各對照組幾乎無差別。
但是,在生姜根狀莖的莖長和重量上,不同種植密度下的生姜差別很大。在莖長的對比分析中,呈現 A5> A4> A3> A1> A2的情形。且在大量數據的分析下,發(fā)現在種植行距一定的情況下,株距越大,根狀莖長度隨之不斷增大; 處理A1和 A2與 A3、A4、A5差異極大,而A1與 A2之間差異較小,A3、A4、A5之間也幾乎無差異。另外,生姜根狀莖在重量上差距也比較顯著,重量呈現出A5> A4> A3> A1> A2分布,且與長度有著相似規(guī)律,在種植行距一定的情況下,單株根狀莖重量隨株距的增大而越來越重; 其中 A1與 A2、A3、A4、A5之間,A2與其他對照組間差異都顯出極大水平,而A3、A4、A5在同一水平之間。
根據對生姜采收的情況,進行各組間的詳細記錄,并綜合統(tǒng)計,得出不同處理下各組大姜產量表現,如下表:
表1 不同處理下大姜產量表現統(tǒng)計
由表1可知,不同種植密度下,大姜的產量有著極大的差別。在大姜的平均產量和總產量上,都呈現 A3> A1> A4> A2> A5的趨勢。其中,A1與 A3、A5差異較大,與 A2相差較小; A2與 A3、A5之間相差也非常大,A2與A4之間差距較其他組是最小的; A3產量最高,與其它處理組間有較大差異;而A5產量較其他組來說極低,與其他組間的產量差極其顯著。
根據上述的試驗數據與結果,可以總結出以下結論:不同種植密度下,生姜的植物學性狀和產量都有著極大的差別。在植物學性狀上,不同密度下,對生姜葉長、葉寬、分枝數、主莖粗等影響較小,幾乎無差別;而對株高、主莖葉片數等性狀影響較大,各組之間差距較大。而在產量上,不同密度對生姜的產量影響極大,在對比當中,發(fā)現每一小區(qū)產量在A3(即株行距為 25 cm × 50 cm)時達到峰值。因此,在生姜的種植過程中,以行距 50 cm、株距25cm 的密度進行定植,能取得較高產量,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在此次試驗中,發(fā)現了適宜生姜成長的種植密度,但在試驗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問題,為保障生姜在此種植密度下茁壯成長,特提出以下建議:
3.2.1 嚴格控制施肥量,防止施肥不足或過度施肥。肥料對于生姜產量來說至關重要,在此次試驗中,雖嚴格控制了各處理組的施肥量,但由于土地間的肥沃程度不同,致使出現部分小區(qū)施肥不足,生姜長勢緩慢,而有的小區(qū)過度施肥使得生姜苗死亡。由此看來,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適量適時施肥,保障生姜正常生長所需的肥料量能有效供應。
3.2.2 嚴格控制每日光照。從生姜的習性來看,生姜是一種不喜陽光的植物,適量的光照即可滿足生姜日常的光合作用,過度陽光反而會阻礙生姜的生長發(fā)育。在此次試驗中,由于對遮陽網的不充分利用,致使部分區(qū)域過度在光照下,這也是部分小區(qū)產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種植管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遮陽網的使用,加強巡查,對于部分光照不足或光照過量的區(qū)域,及時調整遮陽網,保證生姜能獲得最適宜的光照強度。
綜上所述,合理密植對于農作物來說,是保障農作物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生姜,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保障其有效供應是種植業(yè)的目標。為此,必須合理利用種植密度,以高產量、高質量的生姜供應,滿足人們日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