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年輕干部教育工作,形成了黨政軍民學五大系統(tǒng)自上而下、齊抓共管的教育領導系統(tǒng),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在校、輪訓、在職、秘密、整風”五位一體的教育方式,倡導理論與實踐一致的教育原則,構成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集成、嚴密完整的制度體系,推行以時代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創(chuàng)新教育與黨性、政治、歷史、業(yè)務、軍事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內容,開拓性地完成了吸收培養(yǎng)選拔任用大批年輕干部的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寶貴經驗對于新時代年輕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延安時期;干部教育;年輕干部;新思想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6-0113-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機關年輕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19@ZH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沈楠(1992-),女,陜西延安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毛澤東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盵1]延安時期,為使大批年輕干部成長為實際斗爭工作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積極推進年輕干部教育工作,圓滿完成了吸收培養(yǎng)選拔任用大批年輕干部的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厮葸@段歷史,總結其經驗,對于我黨今天持續(xù)全面推進年輕干部教育工作,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教育領導組織化:黨政軍民學五大系統(tǒng)自上而下、齊抓共管
1920年4月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實現無條件的集中……是戰(zhàn)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2]135,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鐵的紀律是“靠這個先鋒隊所實行的政治領導正確”[2]136來維持、檢驗和加強的。1938年9月,王稼祥強調,“國際認為中共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3]。毛澤東在黨內領導地位的正式確立,為創(chuàng)辦馬列學院、強化馬列理論武裝、深入推進我黨干部教育提供了條件。他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4]526,“沒有大量的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理論的干部,要完成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的”[5]。堅持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推進教育領導組織化,成為我黨干部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直接領導,是延安年輕干部教育健康發(fā)展的堅實基礎。這一時期,形成了一種黨政軍民學五大系統(tǒng)自上而下、齊抓共管的領導組織系統(tǒng),使各級年輕干部教育都有專門機構與專職人員組織管理,為我黨推進干部教育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第一,在黨政軍系統(tǒng)中,形成了由總學委會、分區(qū)學委會、學習分會與學習組構成的四級組織系統(tǒng)。這一時期,中央設立干部教育部與教委會并下設教育科,各級黨委與政治部、宣傳部相應設立教育科;中宣部成立后經由總政宣傳部、西北局宣傳部與中央直屬黨委宣傳科統(tǒng)一領導干部教育工作;至整風時,中央設毛澤東等主管的總學委會,中央直屬機關、邊區(qū)系統(tǒng)、軍委直屬系統(tǒng)設分區(qū)學委會,并下設學習分會與高中低三種學習組。
第二,在共青團系統(tǒng)中,形成了黨中央領導下西北青救會、中央青委、中華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三位一體的領導機關。1937年4月,西北青救一大決定撤銷共青團中央,在中組部下設青年部,并設西北青救會領導青年工作,馮文彬任主任;1938年5月,中央要求在縣委以上各黨部至中央設青委會主管青年工作,陳云、馮文彬分別任正副書記;同年10月,西北青救會二大決定設中華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主要負責領導青運工作。
第三,在學校系統(tǒng)中,形成中央書記處主管、黨政合一制的領導組織系統(tǒng)。1941年,中央規(guī)定中宣部、中央文委、軍委參謀部與中央黨校管委會分管中央研究院、魯藝、軍事學院與中央黨校的干部教育工作。1942年,鄧發(fā)與彭真分任中央黨校校長與教育長,分管校務與政治教育會議,毛澤東與任弼時分管政治與組織指導工作;地方黨校實行黨政合一制,黨委負責人任校長并下設總支委,分設總務科、組織科、教育科,各班設黨支部,總支委及支委負學習組織職責。
歷史經驗表明,堅持教育領導組織化,是延安時期增進年輕干部政治與理論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陳云指出,要培養(yǎng)選拔任用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干部,所謂德即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這時期,無論在強化年輕干部教育制度建設、機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及教材建設和經費投入方面,還是在深化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等方面,都離不開黨的絕對領導。
進入新時代,這一寶貴經驗昭示我們:要使年輕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建責任層層落實,培養(yǎng)選拔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優(yōu)秀接班人,就要以史為師,加強黨對年輕干部教育工作的領導組織。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各級黨委(黨組)要把關心年輕干部健康成長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加強長遠規(guī)劃,健全工作責任制?!盵6]34
新時代年輕干部新思想教育工作要實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組部主管、中央與國家機關各部門分管、中央與地方分管的體制。具體來說,一是中組部要強化2018—2022年全國年輕干部教育整體規(guī)劃、宏觀指導、制度建設與實施督查工作等。二是全國干部教育領導組與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按職分工,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強化統(tǒng)籌指導與溝通協調。三是中央與國家機關相關部門主管本部門本系統(tǒng)本單位業(yè)務教育。四是地方各級黨委(黨組)要落實落細落小黨建主體責任,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教育政策任務,將教育工作列入本地區(qū)本部門本系統(tǒng)本單位黨建整體部署與工作規(guī)劃,加強領導,其主要負責人須切實履行主職,強化調研工作,及時解決教育困境。五是地方各級組織部要在黨委領導下切實履職,依據中組部研究制定的教育規(guī)劃,結合實際規(guī)范制定本地區(qū)本部門本系統(tǒng)本單位實施意見,構建分級分類、全面覆蓋、上下聯動的教規(guī)體系,抓緊抓實抓深組織實施。六是地方各級干部教育聯席會議與領導組成員單位要各負其責、緊密配合、構成合力。七是地方各級紀檢機關與統(tǒng)戰(zhàn)、編制、教育、財政、宣傳、發(fā)展改革與機關工委等相關部門,要按職分工落實落細落小任務,形成各司其職與齊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格局。
二、教育方式一體化:“在校、輪訓、在職、秘密、整風”五位一體
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在德國的迅速進展》中指出:“社會主義在我國傳播之快簡直是一個奇跡”,“我們有幾家激進社會主義的報紙,其中首推‘特利爾日報”,“請允許我提一下優(yōu)秀的德國畫家許布納爾的一幅畫,從宣傳社會主義這個角度來看,這幅畫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冊子大得多”[7]。無論是報刊、小冊子,還是文藝作品,在這里都對德國工人發(fā)揮著政治宣傳和教化功能。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也強調:“應該擴大共產主義思想的宣傳”,“沒有這種宣傳和學習,……也不能指導現時的民主革命達到勝利”[4]706。擴大宣傳,就要拓寬向無產階級宣傳馬列主義的渠道,為共產黨人學習馬列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完善教育方式體系,成為黨的干部教育的重點。
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與平臺是增強延安年輕干部教育科學性、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重要舉措。這時期,形成了“在校、輪訓、在職、秘密、整風”五位一體的教育方式,實現年輕干部職前在職離職教育全覆蓋。
第一,黨干校課程教育是培養(yǎng)抗日民主區(qū)年輕干部的主渠道。延安時期我黨恢復中央黨校并在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創(chuàng)辦黨校、開辦各類高校及其分校如抗大、女大、延大、青干、陜公、魯藝與馬院等。其中,專門性質的高校如軍事學院政治課與專門課占比為2∶8;高級黨課設為政治經濟學與近代世界革命史等;中級黨課設為馬列與聯共黨史等;初級黨課設為游擊戰(zhàn)與社科常識等。
第二,輪訓是抗日根據地年輕干部入干訓班受訓的主要形式。1939年5月正式發(fā)布《中央關于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開辦以馬列、黨建、游擊戰(zhàn)為教育內容的干訓班;1940年1月、6月、10月,黨中央連續(xù)發(fā)布《中央關于干部學習的指示》《中央關于加強戰(zhàn)區(qū)青年工作的指示》《關于各抗日根據地內黨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創(chuàng)辦培養(yǎng)縣區(qū)級青干的長期青訓班,輪征年輕干部入干訓班或至中央及中央局等創(chuàng)辦的黨校受訓。
第三,在職教育是在職年輕干部受訓的主要方式。1940年至1941年,黨中央連續(xù)發(fā)布《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指示》《關于提高延安在職干部教育質量的決定》《關于延安在職干部學習的決定》,要求以充分自習為主,編制學習組、集中上大課、小組會討論、高干會傳達與顧問團解答等為輔開展在職教育。
第四,秘密教育是國統(tǒng)區(qū)年輕干部受訓的主要途徑。1940年10月,黨中央下發(fā)《中央宣傳部關于大后方黨的干部教育的指示》,規(guī)定秘密教育由黨的秘密組織系統(tǒng)依托干部自學與上級教育的形式進行,上級教育即上級先利用工作接頭時間教育其下級,下級再教育其同級。
第五,整風是集中教育年輕干部的特殊方式。1942年4月,中央下發(fā)《關于在延安研究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要求依托精讀文件、撰寫筆記與開小組會討論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同年6月,《延安一個月學習運動的總結》進一步指明,要以開座談會、漫談會與小組長聯席會,派巡視員,通訊與復信等為教育法,并詳述了撰寫筆記的要點如下發(fā)筆墨紙張、傳閱最佳筆記、互相借看筆記、指定負責人輪流修改筆記等。
歷史經驗表明:堅持教育方式一體化,與時推進教育方式改進與創(chuàng)新,是增強延安年輕干部教育精準性與可操作性的重要舉措。這時期,無論是在革命根據地與抗日民主區(qū)還是在國統(tǒng)區(qū)與淪陷區(qū)的各級各類年輕干部,都依托不同教育方式受到了系統(tǒng)化與整體化的理論教育、軍事教育與業(yè)務教育等。
這一歷史經驗啟發(fā)我們:進入新時代,要使年輕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yǎng)選拔大批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能力過硬、崗位責任過硬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就要以史為鏡,積極探索年輕干部教育新模式。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優(yōu)化干部成長路徑,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盵6]17
新時代要不斷推進“干校、機構、基地、調訓、網絡、在職、實踐、境外、典型、高干、文化、中心組、互動式、組織生活、從嚴治黨”十五位一體的年輕干部新思想教育方式。具體來說,首先,在“干校、機構、基地、調訓、網絡”這五方面,一要充分發(fā)揮干校教育的主渠道效應,增進教學能力、改革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精化學科結構、科學設置班次;二要充分發(fā)揮各類干部培訓機構的陣地作用,依托聯合辦學強化合作,優(yōu)化資源配置,推動資源共享,增強辦學專業(yè)化水平;三要不斷改進現場教學基地建設,統(tǒng)籌組織部署,從嚴監(jiān)督與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四要規(guī)范制定組織調訓計劃,定期選調年輕干部進行脫產培訓,點名調訓重要崗年輕干部;五要充分發(fā)揮信息網絡的載體效應,依托“互聯網+”與大數據等推進網絡教育,健全兼容開放的網絡教育體系,建立資源共享、數據互聯的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線上教育精品課程庫與網絡學院,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相融合。
其次,在“在職、實踐、境外、典型、高干”這五方面,一要不斷完善年輕干部在職自學制度,使年輕干部所在單位為其在職自學提供必要保障;二要高效發(fā)揮實踐活動的錘煉效應,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專業(yè)化能力專題教育等實踐活動增進教育工作實效性;三要嚴格規(guī)范與改進年輕干部境外教育工作,從嚴篩選教育機構,擇優(yōu)選派年輕干部,從嚴教育監(jiān)管與質量評估;四要充分發(fā)揮典型的示范示警效應,積極宣傳并組織引導黨員干部向忠誠干凈擔當的先進典型如沈浩、焦裕祿等優(yōu)秀干部學習,通報黨內一些干部違法違紀、貪污腐敗的案件如徐才厚案與周永康案等典型案例,示警明紀;五要充分發(fā)揮高級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如中央政治局應帶頭進行年輕干部集中教育,為全黨干部作出示范與表率,國務院、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應結合實際進行年輕干部專題教育等。
最后,在“文化、中心組、互動式、組織生活、從嚴治黨”這五方面,一要善借多元文化載體進行大力傳播,使各式文化都能有機負載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定制化信息,高效發(fā)揮文化的協同育人作用;二要建立健全以黨的基本路線方針等為教育內容,以自學、調研與研討為教育形式的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制度;三要綜合使用體驗式、模擬式、辯論式與案例式等互動式教學法,提升教育精準度;四要充分發(fā)揮組織生活的制度效應,運用好“三會一課”制度,嚴格按照黨內法規(guī)組織年輕干部開展民主生活會與組織生活會,創(chuàng)新年輕干部集中教育、主題黨日、談心談話與“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活動形式;五要充分發(fā)揮從嚴治黨的約束效應,建立健全并嚴格執(zhí)行我黨干部管理規(guī)定,強化年輕干部日常監(jiān)管與全方位監(jiān)管。
三、教育原則一致化:理論與實際一致
“正確的革命理論……只有同真正群眾性的和真正革命的運動的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2]136,無產階級才能建立起極嚴格的紀律,戰(zhàn)勝資產階級。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中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huán)境”[4]534。沒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融合,便無法對癥下藥地解決中國問題。依據中國特點應用馬克思主義,以中國氣派與中國作風取代教條主義,是黨內干部教育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
理論聯系實際的優(yōu)良學風是促使延安年輕干部過硬作風形成的必要條件。毛澤東指出,干部教育“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8]802。為此,延安時期中央下發(fā)一系列相關文件,要求在教育內容中除教授馬列外增加時事政策策略教育、國史黨史教育與密切關聯本職工作的實際知識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實驗的、研究的與啟發(fā)的方式,在教材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央文件等理論材料與調研收集整理的陜甘邊等地區(qū)的實際材料相融合。
如在校教育中,延大采取校內閱讀、聽講、討論、漫談與校外實習并重的學制;要求技術課以實驗或實習為主,學習考核標準以學而能用、知即能行為主;要求堅持理論課與時事課、歷史課、專業(yè)課相結合,其全校共同課科目設為時事教育、邊區(qū)建設概論與中國革命史等,各院系專修課設為相關業(yè)務理論與政策研究、知識技術訓練兩項。
又如在職教育中,整風時中央要求年輕干部先學中宣部規(guī)定的22個文件,再依托調研學習密切關聯本職工作的實際知識。1941年8月,中央頒布《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一方面規(guī)定了調研工作的領導機構:中央設調研局調研國內外經濟政治等情況,下設調查局和政治與黨務研究室,并分別內設重慶、香港、延安、晉察冀邊區(qū)四分局和八個研究組,分管實際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華中局、山東分局與上海省委等均設調研室及主任與研究員,負責收集本區(qū)內外敵友我三方實際材料,并編撰成文供給中央調研局;另一方面總結了實際材料收集法,如召開干部會、個別口頭詢問、撰寫名人列傳、收集研究省志縣志府志等。這兩個文件為在職年輕干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供了黨內法規(guī)依據。
歷史經驗表明:堅持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原則,是防止延安年輕干部教育學用脫節(jié)的關鍵因素。這一時期,在黨的教育工作中存在著反馬列主義的主觀主義學風,主要表現為:只憑主觀熱情而非客觀實際工作;無目的而非為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學習;割裂歷史而非堅持歷史聯系現實進行研究。其結果,既無法提升年輕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又不利于共產黨人的革命斗爭。這時期,正因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了學習科學理論與指導實際工作相統(tǒng)一、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統(tǒng)一、運用與發(fā)展理論相統(tǒng)一,才不斷增進了年輕干部教育的實效性。
進入新時代,這一成功實踐啟示我們:要建設大規(guī)模質量優(yōu)良、忠實學習貫徹新思想的年輕干部隊伍,解決黨內“四風”問題,糾正一些年輕干部工作中紙上談兵、虛談廢務的偏向,就要以史為鑒,教育年輕干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正如習近平所反復強調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快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煉,使專業(yè)素養(yǎng)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jié)拍?!盵9]
新時代年輕干部一方面要勤學敏思,認真學習思考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科學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掌握其精神實質與貫通其中的科學方法,不斷增進歷史思維、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精準思維與系統(tǒng)思維水平等,深入學習各類知識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憲法法律法規(guī)等,為履職盡責奠定知識基礎;另一方面要強化實踐鍛煉,深入基層、實際與群眾,在條件艱辛、矛盾頻發(fā)、困難繁多之地錘煉能力,在服務群眾最前沿、改革發(fā)展主戰(zhàn)場與維護穩(wěn)定第一線提升本領。為此,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必須為年輕干部鍛煉成長提供充足條件、搭建多方平臺,讓有潛力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經受吃勁崗、重要崗的歷練,讓有培養(yǎng)前途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下基層接受長期艱苦鍛煉。
四、教育管理制度化:構成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集成、嚴密完整的制度體系
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我主張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8]795,“如果不糾正這類缺點,就無法使我們的工作更進一步”[8]796。在這里,毛澤東主要針對主觀主義學風問題,提出要在全黨干部教育中“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的方針”[8]802,摒棄教條式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方法。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改進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取得實效。與時俱進完善教育制度,不斷推進教育管理制度化,成為我黨干部教育工作的關鍵。
覆蓋各戰(zhàn)線、各區(qū)域、各層級、各環(huán)節(jié)的制度體系為延安年輕干部教育工作的正常運轉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證。這時期的教育工作制度構成了一整套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集成、嚴密完整的制度體系,如教育領導制度體系、教育范圍制度體系、教育方法制度體系、教育檢查考核制度體系等。其中,除前文提到的學委會制度、自習制度、大課制度、大演講制度與寫筆記制度等外,主要還包括以下四種體系中的制度。
第一,教育方法制度體系中的三種制度:其一,小組學習制,規(guī)定在職年輕干部必須依類編組,以友好態(tài)度而非“斗爭”形式每月召開兩次討論會。其二,細心閱讀與獨立思考習慣養(yǎng)成制,規(guī)定年輕干部必須自行閱讀思考教育計劃規(guī)定的課本和教員指定的參考材料,教員必須依據學員的接受度與時間安排選擇授課內容。其三,指導員制,規(guī)定必須分設大課與策略教育指導員,必須定期召開各科指導員會議,督查工作、總結經驗、糾正自流偏向。
第二,教育檢查考核制度體系中的兩種制度:其一,檢查制,規(guī)定一要重點檢查研究方法與教學質量,二要注意檢查中級研究組,并在下期教育計劃與高級干部中傳播其優(yōu)良經驗。其二,考核測驗與賞罰制,規(guī)定必須實行中宣部規(guī)定的在職干部教育考核測驗與賞罰制度,在每年5月5日學習節(jié)即馬克思生日這天總結經驗、進行集體獎勵。
第三,教育條件保障制度體系中的三種制度:其一,經費制,規(guī)定各級黨組織必須將年輕干部教育必要費用納入預算,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料;中宣部必須從中央津貼延安各干?;鹬袚艹鲆徊糠肿鳛樵诼毥逃涃M。其二,教材制,規(guī)定必須采用中央出版的教科書、研究提綱與參考材料;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與區(qū)黨委必須翻印中央教材,并為下級黨部編撰教材。其三,教員制,規(guī)定必須首先調給、嚴審、教育用于年輕干部教育的教員職員;各級領導人與機關負責人必須定期到黨干校授課、作報告;必須改善教員政治與物質待遇。
第四,教育時間與解答制度體系中的兩種制度:其一,平均每日兩小時學習制,規(guī)定除因作戰(zhàn)與其他緊急事故耽擱外,在職年輕干部必須堅持平均每日學習兩小時。其二,解答疑問與爭議制,規(guī)定必須先請指導員、本機關負責人及相關研究者解答,若無解再移送中宣部教育科,轉交顧問團解答,并將有重大意義的解答發(fā)表于《中國青年》。
歷史經驗表明:堅持教育管理制度化,與時俱進完善教育制度體系,是延安年輕干部教育工作長期大規(guī)模健康有序發(fā)展的扎實制度支撐。這時期,正是依托制度建設的不斷強化,才保證了教育工作的規(guī)范性與長效性,使年輕干部依托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著作,不斷提升其政治素質、文化水平、領導水平、執(zhí)政能力與群眾工作能力等,從而使黨有強大能力領導人民取得抗戰(zhàn)勝利。
這一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進入新時代,要使年輕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yǎng)選拔有專業(yè)背景的復合型年輕干部與有戰(zhàn)略思維與國際視野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就要以史為鑒,建立健全年輕干部教育制度體系。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們黨堅持一層一層考驗、遞進式培養(yǎng)干部,這是我們的制度優(yōu)勢?!盵6]31
新時代建立健全年輕干部新思想教育制度體系要重點關注需求調研、調訓情況、精細化管理、質量評估、督查與考評等方面。具體來說,一要完善崗位與組織需求調研制度,將需求調研貫徹育前育中育后各環(huán)節(jié),健全教管部門同教育機構與年輕干部所屬單位間的協調會商機制,同監(jiān)管、選拔與任用部門間的信息溝通機制,提升把握教育需求的精準度;二要完善補訓與點名調訓制度、調訓情況通報與計劃申報制度,以防重復教育、多頭教育等;三要完善教育項目負責制度、教育跟班管理制度、教育管理者教育制度與教育機構教學督導、集體備課、評價反饋等制度,以強化教育全程精細化管理;四要完善教育考評及其情況跟蹤反饋登記管理等制度,依托談心談話與學員互評加強對中青年干訓班學員黨性修養(yǎng)、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跟班考評,依托互聯網開展基本知識測試考評在職自學情況;五要完善教育課程與項目質量評估制度,健全由跟班管理人員、教管部門、教員與學員四方參與的教育課程和由學員、培訓機構與委托單位三方參與的教育項目評估機制;六要完善教育督查制度,圍繞中央教育政策任務落實情況定期督查、通報、整改,并將其作為年輕干部考核選拔任用重要內容。
五、教育內容多元化:以時代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創(chuàng)新教育與黨性、政治、歷史、業(yè)務、軍事教育相結合
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寧在《怎么辦》中指出,德國工人的優(yōu)越處之一在于“他們屬于歐洲最有理論修養(yǎng)的民族,他們保持了德國那些所謂‘有教養(yǎng)的人幾乎完全喪失了的理論感”,“如果工人沒有理論感,那么這個科學社會主義就決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深入他們的血肉”[10]。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8]1094。若沒有雄厚的理論力量,缺乏先進理論的指導,不能有計劃地將理論斗爭和政治斗爭及實踐斗爭緊密結合、全面推進,共產主義運動就不能有巨大的成長和擴展。因此,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堅持教育內容多元化,成為我黨干部教育內容的重要導向。
建立健全教育內容體系是增強延安年輕干部教育定制化信息供給系統(tǒng)化與體系化的必然要求。延安時期,形成以時代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創(chuàng)新教育與黨性、政治、歷史、業(yè)務、軍事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內容。
葉劍英強調指出:“不懂馬列主義,不能成為革命的軍事家,等于不懂軍事不能成為革命的戰(zhàn)斗的政治家一樣?!盵11]教育的根本內容乃時代的產物,延安戰(zhàn)時教育應服務于戰(zhàn)時需要。因此,要強化以時代問題為導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即毛澤東思想的教育。對此,《中央軍委、軍委總政關于軍隊干部教育的指示(第三號)——政治教育》《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中央宣傳部關于延安一般機關學校政治教育的通知》要求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論持久戰(zhàn)》等經典著作作為理論教材。
為進一步提升教育精準性、真理性與實效性,我黨將毛澤東思想教育與黨性、政治、歷史、業(yè)務、軍事教育相結合。一是強化黨性教育,通過整風將大批年輕干部分派到地方上、技術部門和事務工作中。二是強化政治教育,以時事策略政策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國民政府、中共中央、邊區(qū)政府、西北局發(fā)布的一切重要決定、決議、政策、指示、宣言等,當地高級黨部的策略指示、中宣部政治情報、黨報政策文章等為教材。三是強化歷史教育,堅持一切以中國為中心,把馬恩列斯基本方法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采取弄清思想、團結同志的分析態(tài)度。四是強化業(yè)務教育,依托調研,學習與本職關聯的政策指示、實際情況與經驗、歷史與科學知識等。五是強化軍事教育,以軍事理論與技術訓練、軍事生活鍛煉、軍事業(yè)務為內容,以《陣中要務令》《戰(zhàn)斗條令》《戰(zhàn)略問題》等為教材,以教練與戰(zhàn)術、射擊與兵器、偽裝與工事等為課程。
歷史經驗表明:堅持教育內容多元化,強化理論研究,優(yōu)化內容供給,是增強延安年輕干部教育信息有效供給整體性的必然要求。這一時期,正是由于我黨始終緊密圍繞革命中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黨委與政府工作需要、年輕干部教學需求,不斷依托社會調研等形式加強對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與戰(zhàn)略性問題研究、基礎性與應用性理論研究,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毛澤東思想用以指導實踐。正是由于堅持理論教育與黨性、政治、歷史、業(yè)務、軍事教育“多管齊下”,才提升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使各級各類年輕干部掌握了大量法律、領導、管理、科技、經濟、外語與文學知識。
進入新時代,這一珍貴經驗啟示我們:要使年輕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出符合好干部標準的年輕干部隊伍,就要以史資政,繼續(xù)以時代問題為導向優(yōu)化教育內容供給,將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即新思想教育與黨性、政治、歷史、紀律、業(yè)務教育等相融通。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廣大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yǎng)?!盵12]
具體來說,其一,新思想教育方面,一要把新思想教育置于首位,將其作為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黨干校、社會主義學院與高校年輕干部教育的主要內容;二要學懂弄通做實新思想,組織年輕干部閱讀新思想原著,掌握新思想精神實質、實踐基礎、科學體系與時代意義等,對照新思想檢視言行,提升政治理論素養(yǎng);三要增進新思想教育實效,深化新思想理論與教學研究,編制新思想教科書、教學大綱與學習材料,完善新思想課程體系,健全新思想師資隊伍,創(chuàng)建新思想現場教學點,增強教師用學術講政治的能力;四要完善新思想教育長效機制,完善年輕干部脫產學習進修制度、在職自學制度與理論學習考核激勵機制等,使新思想教育成為年輕干部選拔任用的衡量標準。
其二,黨性、政治、歷史、紀律與業(yè)務教育等方面,一要強化憲法法律法規(guī)與黨章黨規(guī)黨紀教育,使年輕干部自覺學法尊法用法,自覺遵守黨章黨規(guī)黨紀;二要強化宗旨教育,使年輕干部切實履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提升群眾工作能力;三要強化政治教育,使年輕干部不斷提升政治敏銳性與政治鑒別力,切實做到“四個服從”;四要強化歷史教育,使年輕干部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等,銘記我黨艱苦歷程,傳承紅色基因;五要強化形勢政策教育,全面解讀世情國情黨情民情與中央文件政策任務策略,使年輕干部正確認識當前形勢,始終與黨中央在言行上保持高度一致;六要強化業(yè)務教育,組織學習密切關聯本職工作的業(yè)務知識、實用技術與科技知識,使年輕干部增強履職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6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62.
[2]?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徐則浩.王稼祥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96.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獻室.毛澤東年譜(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51.
[6]?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9.
[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5.
[10]?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
[1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8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49.
[12]?羅平漢.修煉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新時代黨課九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6.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