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討論高職本科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策略,以“管理學原理”課程為例闡述思政元素挖掘的策略與邏輯,以及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技能教學的融入策略。首先,討論了“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路,從課程目標、思政元素的可能表現(xiàn)類型、思政元素的層次以及課程自身的結構體系角度分析了思政元素挖掘思路。文章討論了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從融入體系與策略方面闡述了思政融入方法。從體、面、線、點的系統(tǒng)視角討論了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策略,并與思政教學方法緊密融合。
關鍵詞:思政元素;挖掘;融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04-0064-02
意識形態(tài)教育對于加強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解決教育“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等重大問題至關重要。而課程思政則是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建設好課程思政是開展好思政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同時,職業(yè)本科教育作為一種高等教育形態(tài),尚屬新生事物,許多重大問題尚待深入研究,包括職業(yè)本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模式等,本文討論職業(yè)本科課程“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策略,供同行批評指正。
1“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為了高質量地開展思政教育,對于課程思政,應該首先充分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素材,并進行有效的教學轉換。不同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內容是不同的,有的比較豐富,比如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通識教育課程等,有的比較少,比如高等數(shù)學等。對于確定的一門課程,潛在的思政內容是確定的,但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層次、深度、廣度需要我們去深入挖掘。為此,首先必須構建嚴密的分析與挖掘邏輯,然后再根據邏輯順序去“結構化”地挖掘,這樣才不會陷入凌亂與隨機挖掘狀態(tài)。為此,我們認為,對于“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應該按照以下邏輯層次進行思政素材的挖掘工作[1]。
首先,梳理思政教育目的。明確目的是做任何事情的邏輯起點,目的不明確,可能越努力離目標反而越遙遠。在非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作為專業(yè)教師往往過分注重對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即重育才而輕育人。課程思政就是要在課程中實現(xiàn)育才育人的“雙育人”目標。為此,教師必須首先建立起“雙育人”的思想觀念,才能在自己的專業(yè)課程中有意識地開展思政教育,將原本自發(fā)的教學過程上升為自覺的思政融入教學過程?!肮芾韺W原理”是一門財經商貿大類的專業(yè)基礎課,屬于人文社科類,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能夠比較有效地實現(xiàn)思政教育目的。
其次,分析思政元素可能的表現(xiàn)類型。結構化、邏輯化的思維框架是開展復雜事物梳理的有效思維工具,只有這樣才能有目的,有邏輯地挖掘思政元素,否則就是凌亂的,隨機的,各個思政元素之間必然缺乏內在聯(lián)系,其深度、廣度、系統(tǒng)性必然不夠。我們認為思政元素從宏觀到微觀可能的表現(xiàn)類型有哲學、歷史、政治、文化藝術、禮儀修養(yǎng)等,歸納起來可以用“四個自信”所表現(xiàn)的內容來概括。課程思政就是要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目的,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管理學原理”中“管理哲學”部分就可以充分挖掘哲學類思政素材,比如中國傳統(tǒng)陰陽五行思想與管理的系統(tǒng)原理之間的內在關系、中庸之道與管理的適度原理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與管理價值觀的關系等等;管理史部分則完全可以融涵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組織管理部分則蘊含著豐富的關于政治制度的思政素材;人力資源管理部分則可以挖掘出豐富的禮儀修養(yǎng)方面的思政素材。
第三,分析思政素材的層次。建議從點、線、面、體的邏輯層次出發(fā)挖掘可能的思政素材。這樣可以做到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的邏輯順序去挖掘,盡可能全面、充分利用課程蘊含的思政價值。比如,“管理學原理”中關于組織管理、決策管理這樣的“體”層級別的思政,建議首先不要從具體的小節(jié)內容去挖掘思政素材,而應該從整個單元出發(fā),挖掘出比較宏大的思政主題。而對于某些小節(jié),甚至概念處蘊含的思政素材則可以逐點挖掘。這樣層次分明地挖掘,就能得到體系化的思政素材[2]。
第四,梳理“管理學原理”課程體系,做到與思政元素的層次匹配,從宏觀的體到微觀的點逐一挖掘思政元素。鑒于思政素材較多,表1僅歸納了“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核心思政元素,具體的思政素材在課程思政建設方案里呈現(xiàn)。
2 “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融入策略分析
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不是在課程中另外加入思政內容,而是在保持原有課程結構、內容、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基本不變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內容,在傳授專業(yè)知識、技能,實現(xiàn)“育才”目標的同時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育才”目標。為此,必須深入研究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在“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中,筆者摸索出了以下體系化的融合思路[3]。
(1)明確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總體要求。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不是為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而是在課程自身的教學目標與體系中融入思政,即在“育才”中融入“育人”內容與目標。因此,總體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要求在保證課程自身結構、內容基本完整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要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
(2)融入層次體系分析。保證課程自身結構完整的前提下,尋找思政融入的位置與方法,可能的思政融入“點”包括課程結構、教學方法、課外作業(yè)等。職業(yè)本科“管理原理”課程體系包括課程概論、管理思想簡史、環(huán)境管理、管理倫理與道德、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職能幾大模塊。必須保證這些課程模塊自身的完整性與邏輯性,然后再根據這些模塊按照內容、教學方法、課外作業(yè)的結構去分析思政元素融入“點”,這樣一來邏輯非常清楚,具體層次體系見圖1所示。
(3)融入具體策略分析。按照從“體”到“面”“線”再到“點”的方法融入思政要素。首先,對于 “體”型思政內容,即對應于課程“模塊”的思政內容,必須與教學模塊主題高度一致,比如“管理思想簡史”部分我們安排了“中西方管理思想差異對比分析”的思政內容,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對于“體”型思政,由于主題比較宏大,通常采用主題研討法進行教學;其次,對于“面”型思政,即對應于“章節(jié)”的思政必須與章節(jié)主題結合,比如在“管理決策”一章,我們安排了“集體決策與個人決策的優(yōu)劣勢及其與民主集中制的對比分析”的思政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制度自信。對于“面”型思政,由于體量適中,可以采用主題研討,也可以采用辯論法、陳述法等方法教學;第三,對于“線”型思政,即對應于“小節(jié)”的思政必須與小節(jié)內容融合,比如在“決策方法”小節(jié),我們安排了決策的“腦風暴法”的適用性的思政內容。由于“線”型思政內容體量較小,一般采用講解法進行教學;最后,對于那些體量非常小的“點”型思政元素,可以采用舉例法融入和教學。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思政內容的完整性、豐富性,又能將教學方法融合進來。
參考文獻
[1]閆秀.多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策略探討:以《醫(yī)學生物化學》課程為例[J].廣東化工,2020(20):166-167.
[2]陳鶴松,陳典.高校思政課程“一課三融”教學模式構建的探索[J].高教論壇,2020(10):34-36.
[3]張秀清.立體構成“課程思政”的隱性思維分析與探索實踐[J].大眾文藝,2020(19):180.
(責編:楊梅)
作者簡介:薛維峰(1973—),男,重慶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零售管理、市場營銷、企業(yè)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