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倩 馬皚
[摘 要] 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將傳統(tǒng)課堂與網絡資源和技術相結合,打造了“課前-課堂-課后”的全景教學模式,是未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以“法律心理學”課程為例,探討其在跨學科課程中的應用。針對“法律心理學”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具體內容,主要從課前導學、課堂研討、課后鞏固及建構多維考評體系對課程進行改革與設計,以期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為國家培養(yǎng)復合型法學應用人才。
[關鍵詞] 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法律心理學
[基金項目] 2020年度中國政法大學教學改革項目“互聯(lián)網+時代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以法律心理學為例”(JG2020A018);2020年度中國政法大學跨學科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問題主導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在法律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2020年度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跨學科課程建設項目“刑事司法心理學”;2020年度中國政法大學課程思政項目“法律心理學”
[作者簡介] 劉曉倩(1989—),女,湖南衡陽人,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罪犯風險評估與心理矯治研究;馬 皚(1962—),男,北京人,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心理學中的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B849?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0-0109-04? ? [收稿日期] 2021-01-08
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化網絡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的一種教學方式[1]??鐚W科課程通常是整合了兩門及以上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研究與應用思維的課程。就法律心理學而言,它是以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和方法,研究法律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法律行為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相互關系發(fā)生、發(fā)展與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是研究法律行為中心理現(xiàn)象的各門學科的統(tǒng)稱[2]。該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內容包含法學、心理學中的多項專業(yè)術語,討論議題對沒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學生而言通常較為抽象。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很難確保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充分吸收和理解,更難以引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應用,使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法律現(xiàn)象中的問題,為全面依法治國貢獻力量。因此,該課程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轉化應用知識。
一、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概述
近年來,翻轉課堂的理念由西方傳至我國,掀起了教學改革的新浪潮。翻轉課堂注重調整課內課外時間,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它強調要將課堂的主體由“教師”交還給“學生”,學生可提前通過在線觀看視頻講座、查閱課程資料等方式學習,實現(xiàn)將課堂內容“翻轉”至課外。課堂上,教師不再重復講述基礎知識,更多的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以此實現(xiàn)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深度融合[3]。翻轉課堂打造了“課前-課堂-課后”的全景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了一個更加高效靈活的課堂,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熬€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指將信息化教學方式融入傳統(tǒng)課堂,建構出一種集兩者優(yōu)勢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熬€上”通常是教師選定主要的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是雨課堂、學習通或微信群等,將整理好的視頻、電子書等教學資料上傳至平臺供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同時,線上還可以完成學生簽到、提問、作業(yè)及教師測試、答疑等一系列教學活動。線下課堂教學則是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授課,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對知識點進行精講與討論,實現(xiàn)教學目標[4]。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既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多項研究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相融合或許是未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5]。高校大學生作為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一代,對融合了互聯(lián)網、新媒體元素的多樣化教學方式更感興趣?;诖耍狙芯繉⒔虒W理念一致的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融合,探索其在跨學科課程“法律心理學”中的應用實踐。
二、“法律心理學”課程現(xiàn)狀與問題
“法律心理學”為中國政法大學心理系學生必修課程、法學等其他專業(yè)學生選修課程。課程旨在利用本校法學優(yōu)勢和心理學特色,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培養(yǎng)學生多學科研究視角和問題解決能力。課程的具體內容包括法律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法律創(chuàng)建心理學、法律實施心理學及法律監(jiān)督心理學,其中法律實施心理學內容最為豐富,又包括執(zhí)法心理、守法與違法犯罪心理及司法心理[2]。課程要求學生最終通過法律心理學知識總結法律行為的原因和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預測和控制??梢钥闯?,該課程對教師教學水平及學生知識背景、研究方法和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課程開設于秋季學期,3學分,共48課時。以往的教學以教師課堂講述為主,穿插案例教學與課堂討論。當前,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授課方式不豐富,課堂互動不足
如前文所述,“法律心理學”課程仍然以教師講述為主,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傳統(tǒng)授課方式忽略了學生的課前預習引導及課后效果檢查,且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學習體驗等情況未能及時反饋,教師和學生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互動循環(huán)。另外,“00后”大學生在知識接受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方面,他們思維活躍,有更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強烈的求知欲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使他們熱衷于追隨新鮮、時尚的事物,因此僅靠單一的課堂講解難以滿足“00后”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尚未踏入社會,生活經驗相對缺乏,他們對許多復雜社會問題容易進行非黑即白的片面評價,難以形成辯證思維,需要教師的方向指引和把控。這就要求教師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豐富授課形式,在滿足當代大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同時把握學習方向,提升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