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芬,蔣明燕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江蘇 常州,213004)
顱內動脈瘤是神經外科中最嚴重的病變之一,動脈瘤發(fā)生破裂出血時若不及時治療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是臨床中治療腦動脈瘤的最可靠手段之一,大部分患者經過該手術治療后可獲得滿意療效[1]。韋靜等[2]為行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患者提供全程優(yōu)質化細節(jié)護理,有效減輕了患者術后疼痛,并優(yōu)化了睡眠質量,進而提升了護理水平,為臨床護理帶來了啟發(fā)。但該護理方式仍缺乏針對性的、完整的健康教育,因此,對患者在圍手術期進行健康教育至關重要?;诖?,本研究對行顱內動脈瘤介入術的患者采用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旨在探討其應用效果。
本研究選取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6例擇期行顱內動脈瘤介入術的患者,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開展。納入標準:① 符合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3],且經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后確診;② 符合臨床介入手術指征,均擇期行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排除標準:① 有腦出血和腦梗死病史;② 認知能力差或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③ 手術治療失敗或術后有嚴重的全身性并發(fā)癥。將所有患者根據護理方案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50~68歲,平均年齡為(56.12±5.83)歲;動脈瘤位置為頸內動脈13例、Willis環(huán)前循環(huán)9例、基底動脈19例、脈絡膜前動脈 7例、后交通動脈5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4例;年齡49~66歲,平均年齡為(55.94±5.71)歲;動脈瘤位置為頸內動脈12例、Willis環(huán)前循環(huán)11例、基底動脈20例、脈絡膜前動脈6例、后交通動脈4例。2組間性別、年齡、動脈瘤位置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1 全程精細化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全程精細化護理,護理至出院。護理小組由2名神經外科副主任醫(yī)師和5名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共同制訂全程精細化護理的護理計劃,進行培訓后開始實施,具體護理內容如下。① 心理輔導:患者易在術前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護理小組成員在術前與其親切交談,解答疑問,取得其信任與配合。術前為患者檢查、評估身體狀況,通俗易懂地講解手術的原理、相關操作、注意事項、安全性和成功案例等。積極鼓勵患者,消除其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此外,通過播放輕緩的音樂、擺放鮮花、維持舒適的室溫等細節(jié)提高患者舒適度,緩解其心理焦躁和生理疼痛。② 引流護理: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對其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定時記錄引流液的量、性狀和顏色等,遵醫(yī)囑給藥和輸液。搬運患者時預先夾閉其引流管以避免發(fā)生逆行感染。若出現引流不暢,則用無菌0.9%氯化鈉溶液對管道進行沖洗。若引流液顏色出現異常,則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確保引流管留置時間少于7 d,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更換引流管,每日及時更換尿管引流袋,并同時對外陰和尿道進行消毒。③ 家屬干預:出院前與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后飲食禁忌、服藥方式等,引導家屬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進而積極鼓勵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回訪,向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的身體恢復狀況、心理狀態(tài)等,并與家屬積極溝通家庭護理、飲食營養(yǎng)、用藥情況等,及時解答其疑惑。出院前,指導家屬給予患者術后康復訓練,強調相關注意事項、囑遵醫(yī)囑用藥和定期復查等事項。
1.2.2 全程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接受對照組的護理方案結合健康教育,護理至出院。護理小組成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訂護理健康教育計劃并實施,分別于術前、術后組織健康宣教。術前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健康宣教,通過發(fā)放宣教手冊、觀看手術相關視頻、聽專家講壇等方式對顱內動脈瘤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講解。術后,護理小組成員對患者病情、手術情況和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評估,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術后健康教育。小組成員通過當面交流、宣講會的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術后護理要點、恢復期間注意事項和術后并發(fā)癥等,使其充分了解術后康復知識。
① 記錄2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正常飲食時間和住院總時間。② 采用卡氏評分(KPS)[4]、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和焦慮自評量表(SAS)[6]于護理前后分別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疼痛程度和焦慮癥狀。其中KPS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VAS評分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痛;SAS總分100分,以50分為分界值,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③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7]于護理前后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④ 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分表于護理完成后由2組患者或家屬對護理滿意率進行評價。評分表滿分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的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正常飲食時間均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康復指標比較
2組護理前的KPS、VAS評分、SAS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護理后,2組的KPS均高于護理前,VA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的KPS高于對照組,VA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KPS、VAS評分、SAS評分比較分)
2組護理前的WHOQOL-100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的WHOQOL-100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WHOQOL-100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腦動脈瘤發(fā)病率高達5%~7%,其中約1%的患者可能在不同時期發(fā)生瘤體破裂、出血,后果較為嚴重[8]。及時對未發(fā)生破裂的腦動脈瘤患者進行介入栓塞治療十分重要,但介入栓塞治療中還需要恰當的護理進行配合,以促進患者康復。全程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是一種個性化優(yōu)質護理,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關注患者需求,從細節(jié)入手給予專業(yè)的護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的舒適度。該護理模式在圍手術期注重健康教育,通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系統(tǒng)完整的健康教育,樹立其健康觀念,使其養(yǎng)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可以提高其康復質量[9]。
本研究實行全程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后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正常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且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以上均提示全程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干預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復進度,提升其術后康復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VAS評分、SA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均<0.05),可知觀察組護理模式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減輕其疼痛程度。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是一種新型技術,許多患者與家屬對該治療方案的了解程度不高,易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10]。在圍手術期,護理小組從心理狀態(tài)、住院環(huán)境等各個細節(jié)進行護理的同時結合了健康教育,為患者提供了了解該疾病手術相關知識的良好途徑及機體恢復所需的較好環(huán)境,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情緒和疼痛程度。護理結束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既往文獻[11]報道一致。由于全程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不僅注重護理的專業(yè)性,同時也重視對患者的知識健康教育,有效促進了醫(yī)、護、患三方在護理期間的和諧相處,以及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因此更利于疾病的康復和預后。
綜上所述,全程精細化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可減輕行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緩解其焦慮情緒,加速其康復進度,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