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江
摘要:“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與最初的原型“人教版”相比,主要對古詩詞選編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同時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古典詩詞整體比重也有所加大。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調整,這樣才能與新環(huán)境下古詩詞教學發(fā)展需求保持一致。文章主要以“部編本”視角探究有效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提出了解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部編本;視角;初中語文;古詩詞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部編本”)旨在對中國傳統(tǒng)經典文化進行傳承發(fā)揚,因此在初中語文課程中加大了古詩詞的整體占比,具體情況如下。
一、 “部編本”主要特點
部編本主要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旨在對國內經典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發(fā)揚,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以學生作為核心,創(chuàng)建一套自學、教讀以及課外閱讀相結合的三維一體閱讀機制。“部編本”教材此次入選的古詩詞一共為84篇,在所有篇目中的整體占比接近35%,與之前的人教版相比占據比例提升2.2%。
二、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對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其中關鍵內容在于古詩詞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初中生的思想與情感,加深初中生個人理解能力,不過就實踐教學情況而言,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舉例來說,使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無法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而且在檢查作業(yè)時非常呆板,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無法得到提升,下面將詳細進行介紹。
(一)教學形式單一化
就當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整體情況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方法非常單一,教學方式較為落后,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提升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篇古詩詞的時候,首先都會詳細介紹一下作者,然后學生自由進行朗讀,緊接著教師針對每個句子以及用詞情況進行分析,最后幫助學生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無法激發(fā)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效率始終較為低下。
(二)教學與實際生活脫軌
語文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引起與實際生活更不能脫節(jié)。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實際生活作為基礎,然而就當前國內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整體情況來說,教師無法結合實際生活,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很難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導致學生對知識無法透徹了解。例如,教師給學生講解《游西山村》這篇古詩詞的時候,無法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學生學習里面遇到的問題密切相連,導致學生無法對這些精妙詩句充分理解,因此,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熱情不高。
(三)作業(yè)檢查形式死板
目前盡管國內很多初中加強古詩詞教學相關工作,不過部分教師將重點基本上都集中在背誦以及默寫方面,因此檢查無疑成為日常教學的關鍵內容。如此一來,在檢查作業(yè)的時候形式非常死板,一般都是死記硬背,學生很難對古詩詞有透徹了解,很難提升語文學習成果,而且還會白白浪費時間與精力,導致學習效率很難獲得提升。
三、 中學古詩詞教學改善對策
(一)誦讀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里面有明確規(guī)定,其中教學內容的重點在于古詩詞誦讀,尤其對初中生需要掌握的古詩詞數量規(guī)定也比較嚴格。初中生對經典古詩詞進行誦讀,不但能夠陶冶自身情操,同時還可以幫助樹立價值觀以及人生觀,不過朗讀與誦讀不一樣,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擁有更加好的誦讀效果,一般要做好下面這兩點。
1. 讀得準確
在誦讀過程中,“準確”字面意思指的就是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時候一定要發(fā)音正確,不能出現口誤,一般來說,學生只需要通過注釋或者查閱工具書就能夠輕松完成。不過在具體誦讀過程中,“準確”通常還有其他層面的意思,首先,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調與語氣,盡可能做到與詩詞情感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更好地誦讀效果。新課標對古詩詞誦讀也做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明確指出語氣語調在應用時務必保證恰當合適。例如,在學習杜甫經典古詩詞《望岳》的時候,倘若誦讀語調過于矯揉造作,那么就無法實現送的效果,甚至屬于對經典的褻瀆。其次,在誦讀的時候要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有效把握,然后掌握古詩詞要表達的情感;倘若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僅僅以個人喜好進行,無法對其中的內容情感進行與把握,那么誦讀目標將無法實現。例如,在學習李白經典詩詞《行路難》的時候,首先要對這首詩歌有充分了解,然后再進行誦讀,這樣才能夠朗誦出其中的大氣與磅礴。
2. 讀得合適
新課程對語文教學提出明確要求,在誦讀古詩詞的時候除了要做到準確速度,同時還要讀的合適,在具體誦讀的過程中聲音要保持洪亮,同時還要有相應的誦讀節(jié)奏,口心眼要做到一致,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二)詩畫結合,感受意境
意境屬于詩人在景物與個人情感交融過程中衍生的一種藝術境界,中國經典古詩詞言簡意賅,流長時間比較長,然而學生對其中的情境并不是非常熟悉,尤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把握其中的意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詩畫結合,然后借助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其中的畫面,讓學生通過視頻以及圖片的方式進行感受,在情感上實現共鳴。當然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個人想象力,將詩歌畫面繪制出來。例如,王維的詩作畫面感非常強,比如詩詞《使至塞上》里面有經典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向世人展示出長河落日以及塞外沙漠的壯麗景觀。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發(fā)揮個人想象繪制出當時的景象,這樣不但能夠提升學生參與熱情,同時在思維上也會更加活躍,讓學生能夠真正把握其中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拉近了與世人之間的距離,對學生學習古詩詞將帶來更大幫助。
(三)角色扮演,體會情境
部編本教材里面有的古詩詞敘事性比較強,其中經典代表有《木蘭詩》以及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些古詩詞在人物性格方面非常鮮明,擁有緊湊的故事感,同時還有強烈沖突的矛盾,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學習,通過情景劇的方式在課堂上表演。學生首先對劇本進行改編,然后自己挑選演員,如果遇到問題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情,興趣也會更加高漲,讓學生充分融入古詩詞的意境中,體會所要表達的深層內涵。例如,在學習古詩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編寫劇本,然后進行自由表演。第一幕:在屋子外面有個枯瘦伶仃的老人,穿著一身爛衣衫感到痛苦無奈,然后大風讓屋頂茅草紛紛吹落。第二幕:此時出現了一些頑皮的兒童,他們抱著被風吹落的茅草直接跑開。第三幕,在破屋里面詩人“長夜沾濕”,無法入睡,通過自身的困苦想到了普通百姓的痛苦,然后發(fā)出了感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學生也可以扮演其中的角色,這樣才能深刻體會到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當然在編寫以及表演劇本的時候一定要融入其中并得以升華,這樣才能深刻感受到自身需要擔負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