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風后常見的一種后遺癥,患者伴有肩關節(jié)疼痛、患手浮腫疼痛、手功能受限,易產(chǎn)生負性心理,且由于疼痛較重,常并發(fā)攣縮,成為阻礙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并導致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較差[1-2]。階段目標性護理是一種具有明確干預目標的護理方法,采用分段策略實施康復訓練,以往資料證實,能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應用于SHS患者的效果尚不明確[3]。本研究旨在探討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2 月—2019 年3 月間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4例中風后SHS患者,根據(jù)入院順序分為兩組,每組各37例。其中觀察組女20例,男17例,年齡45~66歲,平均年齡(55.09±5.16)歲,腦梗死28例,腦出血9例,左側偏癱26 例,右側偏癱11 例,SHSⅠ期16 例,Ⅱ期21 例;對照組女16 例,男21 例,年齡42~68 歲,平均年齡(54.86±6.03)歲,腦梗死25例,腦出血12例,左側偏癱29例,右側偏癱8 例,SHSⅠ期19 例,Ⅱ期18 例。兩組偏癱側、性別、年齡、病情等資料均衡可比(P>0.05)。
(1)納入標準:于醫(yī)院接受診治的中風后SHS 患者;首次中風;SHSⅠ或Ⅱ期;無聽力、語言障礙;無先天性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2)排除標準:溝通困難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需持續(xù)呼吸機支持者;合并終末期疾病者;伴有急性感染類疾病者。
1.3.1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1)預防跌倒/墜床。(2)囑患者遵醫(yī)用藥。(3)遵醫(yī)為患者用藥。(4)病情觀察。(5)協(xié)助患者翻身,預防壓瘡。(6)囑患者根據(jù)自身情況選取合適的鍛煉方式進行功能鍛煉。(7)指導患者對肩部、手部進行鍛煉。
1.3.2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1)前期:以提高患者對中風后SHS 認知度、緩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體位正確放置為目標。①SHS 認知度干預: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家屬講解SHS 的相關知識,對患者現(xiàn)有的疼痛、功能受限等狀態(tài)表示理解與關心,告知患者SHS 是可康復的,講解積極正確的鍛煉對SHS 康復的重要性,并講解SHS 康復對其他肢體功能鍛煉與恢復的重要意義,提高患者認知度與重視度。②心理狀態(tài)干預: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掌握引起不良心理的原因,結合以往臨床工作經(jīng)驗,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疏導與開解,同時告知患者良好心理狀態(tài)對中風疾病自身、生活質量、功能恢復的重要意義,告知患者有不適及心理問題可尋求護理人員幫助。并對家屬進行干預,囑其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③體位正確放置:坐位時,保證患者胸前有支撐物,避免患側上肢垂吊,可放于前面高度合適的桌子或輪椅上,以預防水腫、腕關節(jié)屈曲;立位時,避免牽拉患側肩關節(jié),并使用護肩帶;患側臥位時,患側上肢前伸,手指分開,掌心向上;輪椅坐位時在扶手上加軟枕支撐,患者坐床時,以床欄上床板或棉被支撐患手,患側手腕部掌心向上,不可背屈;仰臥位時,患肩下面墊軟枕,頭部偏向患側,保持患側、健側肩關節(jié)位于同一水平,掌心向上,手指分開,患側肘腕自然伸直;健側臥位時,胸前放軟枕,患側上肢置于軟枕上,手指伸展,手心向下;從床轉移到輪椅時,健側放置輪椅,指導患者雙手交叉放于護士雙肩上,護理人員雙手通過患者腋下放在肩胛骨部位,雙腳頂住患者足部、膝部,充分向前牽拉軀干,指導患者站起,再與患者身體重力相抵抗,輕輕旋轉病人軀干,讓其坐下。(2)中期:以促進患側手、腕恢復為目標。①手背、手指腫脹者采用冷水浸泡,再改為熱水浸泡,時間與溫度以患者腫脹程度、可耐受為準,3 次/d。②采用揉、扣、推等手法,按照上下、遠近順序對患處進行按摩,30 min/次,2 次/d。③平臥位狀態(tài),指導患者用健側手將患側上肢上舉過頭,以減輕或預防水腫。坐位狀態(tài)下,指導患者用健側手拇指、食指從患側手指遠端向近端擠壓,至近端后,稍停留20 s,各患指均重復進行,每手指重復5 次為1 個周期,6 個周期/d。(3)后期:以促進患側肩功能恢復為目標。①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對患側腕關節(jié)、肩關節(jié)進行小范圍被動活動,手法輕柔,并做肩關節(jié)內(nèi)收、前伸、外展運動,輕輕拍打患肢伸肌,30 min/次,2 次/d。②仰臥位,上肢保持直肘上舉,用手掌稍施力,輕拍刺激伸肘肌,肩關節(jié)松動后,做被動與主動上舉運動,30 min/次,2 次/d。③輔助光滑小木棒,鍛煉患者手握、上舉功能,并指導患者做床上起坐運動,6 次/d。④囑患者每日盡可能獨立完成擰毛巾、洗臉等日常生活活動。以上干預過程中,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患者進行表揚,囑其持續(xù)堅持,對鍛煉完成難度較大患者進行鼓勵,囑其循序漸進。兩組干預周期均為4個月。
(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患側Fugl-Meyer評定法(FMA)[4]-上肢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5]評分:FMA上肢評估項目共33 項,分值范圍0~66 分,分值與生活能力呈正比;ADL 量表包括修飾、進食等項目,滿分100 分,分值與生活能力呈正比。(2)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抑郁(SDS)、焦慮自評量表(SAS)[6]評分:SDS、SAS 滿分100 分,對應評分與抑郁、焦慮傾向呈正比。(3)比較兩組康復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為干預過程中無不依從性行為發(fā)生;部分依從為干預過程中有<5 次的不依從行為;不符合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者為不依從??祻椭委熞缽男匀⊥耆缽?、部分依從之和。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FMA-上肢、ADL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s)分
表1 比較兩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s)分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ADL評分干預前30.66±12.49 32.04±10.81 0.508 0.613 FMA-上肢干預前27.06±9.66 25.87±10.01 0.52 0.604 tP干預后54.12±6.03 47.59±11.45 3.069 0.003干預后60.04±8.52 51.78±13.15 3.207 0.002
與對照組相比,干預后觀察組SDS、SAS 評分較低(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心理狀態(tài)(±s)分
表2 比較兩組心理狀態(tài)(±s)分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P SDS評分干預前58.25±10.01 56.89±9.74 0.592 0.556干預后40.01±6.31 46.46±5.27 4.772<0.001 SAS評分干預前54.78±12.66 56.19±10.74 0.517 0.607干預后43.49±7.44 47.15±8.02 2.035 0.046
觀察組完全依從20 例,部分依從14 例,不依從3 例;對照組完全依從11 例,部分依從13 例,不依從13 例。觀察組康復治療依從性為91.89%(34/37),高于對照組的64.86%(24/37)(χ2=7.974,P=0.011)。
中風患者常伴有肢體功能障礙與日常生活能力缺失,康復訓練難度大、時間長,易導致焦慮、抑郁情緒,甚至產(chǎn)生消極抗拒現(xiàn)實的心理,不僅影響患者心理健康,亦降低了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積極性[7-8]。預防跌倒或墜床、囑患者遵醫(yī)用藥、病情觀察、協(xié)助患者翻身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能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保證患者安全等,但未重視或忽視了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DS、SAS評分較對照組低,提示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可改善中風后SHS 患者心理狀態(tài)。且干預后觀察組FMA-上肢、ADL 評分較對照組高,表明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還可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其中前期以緩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等為目標,通過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掌握引起不良心理的原因,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疏導與開解,有利于緩解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并對家屬進行干預,囑其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同時告知患者SHS 是可康復的,可提高康復治療信心,因此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中期、后期以促進患側手、腕、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為目標,采用冷水、熱水交替浸泡手背手指腫脹患者、對患處進行手法按摩、指導患者對手指進行鍛煉、協(xié)助患者進行患側腕關節(jié)、肩關節(jié)小范圍被動活動等干預措施,可增加手指靈活度,松解肩部肌肉,提高活動度,故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提高干預效果。
綜上所述,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可改善中風后SHS 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