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中小學語文的差異與聯系,論述小學升初中語文教學銜接工作的策略:以分類促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和閱讀能力、利用微課提升教學效率,以避免學生在升入初中之后出現學習自信心和興趣下降等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銜接 語文教學 學科素養(yǎng) 優(yōu)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54-02
在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管理機制間的問題出現了教育內容斷層的現象,從整體上看實際上是教學方式、教學管理方法等內容上的脫節(jié)。如果語文教師不重視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語文課程教學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就難以得到保障。不同學段之間雖然各有所側重,但都應該體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因此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的差異和聯系
對語文學科來說,六年級與七年級銜接是中小學銜接的重要關口,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層次做好合理的安排,使兩者之間的語文教學工作能夠做到前后照應和順利銜接,為推動九年義務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教師要了解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所傳授的知識方面的差異。如小學語文講授的是漢語最基礎的知識,如拼音、字詞、句子和基礎閱讀的知識,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打好基礎;初中語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如語感的培養(yǎng)、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對閱讀知識的運用、對修辭的理解和運用、對經典的文言文的理解與賞析等。教師要根據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知識間的差異,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提升思維水平、理解水平,增長見識,等等。
其次,小升初的語文教學銜接需要教師做好橫向和縱向的連接工作,綜合推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縱向推進強調學生的可持續(xù)性學習和發(fā)展,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將語文學習貫徹落實于學習的全過程,實現不同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橫向銜接則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及整體能力優(yōu)化,需要通過標準化的課程實施以及教學方式進行引導,充分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興趣、習慣。
語文教師要做好中小學銜接教學,就要從學生進入一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對整個小學階段進行規(guī)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中小學語文銜接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
(一)以分類教學促進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不同的模塊具有不同的技能學習要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引導和教育,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不同的進步,進而為更好地提升語文學科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問題分析、探究的積極性。
教師在設計分類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對潛力生加強輔導,通過鼓勵和表揚增強其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和興趣。例如,在教授文言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其中的文言文語句進行翻譯,以實現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幫助潛力生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激發(fā)其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全體學生對學習保持熱情和興趣。教師在研讀語文教材后,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或學習方式分類,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善于從課本延伸,挖掘知識點的內涵,發(fā)展學生思維。以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走近魯迅”中的《少年閏土》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以第一自然段串聯整篇文章的學習,搭建以下框架:(1)整體感知,通過第一段走進人物;(2)再識閏土,復現第一段和后文中“看瓜刺猹”片段,對比閱讀,精讀感悟;(3)借助資料,加深對時代的認知;(4)呈現第一段總結寫法,隨文練筆;(5)拓展延伸,激發(fā)興趣。
這樣設計一方面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體現,也是對五年級上冊學習的“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方法的延續(xù)與推進;另一方面該語文要素也體現了對本單元選文特質的關照。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當時的語言表達也與現在的語言表達有差異。因此第三個板塊,巧妙拓展,通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的節(jié)選片段來體會“我”對閏土生活的向往和羨慕,使學生加深認知的同時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為學習魯迅相關文章做鋪墊。這樣的設計達成了單元教學目標,順利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此外,采用“1+X”的教學方式備課,在授課時關注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也是中小學銜接語文課堂分類學習的有效措施。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和閱讀能力
在中學,語文學科比較重視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以及課外知識的獲取。而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主要是依賴于教師布置作業(yè)。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在小學階段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在不同的學段,預習的方法和側重點不同,教師應該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
例如,在小學低段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記住生字字形;小學中段則需要弄清文章的體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學會利用工具書和預習資料掃除字詞障礙,并對難懂的句子做出標記;小學高段則需要學會欣賞課文的主要內容、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并做好批注,對預習的課文提出自己的質疑并敢于和同學交流,等等。
學生語文閱讀意識的形成和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字詞句段、重視古典文學的學習、重視隨筆作業(yè)的作用、重視拓展閱讀。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通過舉辦文學社、廣播站、詩詞大會等活動,為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提供平臺。
(三)利用微課提升教學效率
在小學課堂上,教師的講課速度一般比較慢,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反復講反復練,課堂容量較小。而到了中學,由于課時緊,教師講課速度快,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要讓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教師就應該在小學高段有意識地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以往的知識復習中,學生主要通過主觀意識進行復習,難以對自身知識架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的完善,由此導致復習效果難以得到保證。而通過引入微課的方式則能對每一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并基于所教授的知識點布置練習題,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效的微課復習需要語文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重難點以及考點進行整合歸納,并基于課堂上學生反映的疑點問題進行解答,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在利用微課對知識進行鞏固和拓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因材施教,充分運用微課復習的優(yōu)勢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微課中引入背景音樂,以加深學生的感悟力、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入插圖或繪畫,以再現文本、增加文本的可視性;引入思維導圖,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微課的效果,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一對一”的針對性評價,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這些做法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鞏固中小銜接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
總而言之,中小學銜接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學段語文知識學習的適應能力,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結合知識內容及學生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為提升學生參與不同學段的語文學習興趣,乃至提升語文學科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麥海燕.語文教學中小銜接的有效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2).
[2]吳紅芳.語文教學小初銜接的有效策略研究[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8(7).
注:本文系南寧市桂雅路小學2020年校級微型課題(課題編號:09)“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小銜接教學課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衛(wèi)霞(1978— ),女,江西景德鎮(zhèn)人,在職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