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國 馮繼朋
摘要:為了打造品質課堂,真正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現代化發(fā)展,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主動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打破教學常規(guī),確保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指導和熏陶下深化個人對小學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水平。教師需要實現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有效利用這一時代產物全面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反復練習,自主拓展延伸,以此來更好地突破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束縛及障礙。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學科整合
引言
在“互聯+”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網絡技術以及計算機與學科教學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許多教師整合利用信息技術,擺脫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束縛,實現抽象知識的生動化再現,讓學生能夠全程參與、自主探索。數學教師需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求及標準,始終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打造動態(tài)課堂,保障學生能夠順利轉化知識并實現活學活用。
剖析新舊知識的邏輯聯系
為了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思維框架和體系,提升學生的知識牢固程度,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關注新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避免學生學了忘、忘了學,保障學生能夠留下深刻印象。在學習數學新知識時,學生原有知識的調用非常重要,教師需要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和轉化能力。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自主拓展能力還有待提升,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可以借助各種信息技術,生動直觀地展示新舊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提前準備好相關的動態(tài)視頻,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轉化過程,進而積極轉化個人的思考方式,實現高效掌握和迅速吸收。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式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動手裁剪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然后鼓勵學生將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有限,教師則可以展示動畫視頻,鼓勵學生觀察拼接前后的圖形變化,然后進行簡單對比。通過已經學習的長方形的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來進行簡單推論,自主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種形象直觀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及壓力,實現新舊知識轉化過程的動態(tài)呈現,也為學生的新知識探索以及自主發(fā)現提供必要的幫助,讓學生能夠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進而學會自主遷移和大膽探索。
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教學和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比較頻繁,效果非常明顯,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認可。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著手激發(fā)學生發(fā)現新知識的動力,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自主學習知識,實現舉一反三。小學生的注意力時間比較短,活潑好動,教師需要借助寶貴的課堂時間,積極體現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以及游戲化元素。將動畫、圖片、聲音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育人優(yōu)勢,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主動傳授新的知識,全面挖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在感知生活情景和故事情境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和穩(wěn)定的學習心態(tài),產生良好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自信心。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分數時,教師可以播放孔融分離的場景或者是西游記中孫悟空和豬八戒分西瓜的場景,借助生活故事場景來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細心分析,了解“平均”這一數學概念。讓學生能夠對分數有一個粗略的認知,主動自覺的說出個人的想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得出最終的結論。大部分的學生會主動調用個人的生活經驗實現自主思考,感知不同的問題情境,整個課堂非常生動和活躍。
開展多樣化的變式練習
小學數學教學離不開反復的練習,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形式多樣的變式練習活動,拓展課程教學內容,真正打造品質課堂。單調機械的數學練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參與能動性,學生存在消極情緒。教師則需要以練習內容和練習形式的有效拓展和創(chuàng)新為基礎,借助形式多樣的變式練習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能夠實現牢固掌握和舉一反三。比如,在開展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教師可以設置闖關游戲,讓學生自己上機操作,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來進行簡單的分類,讓學生自主闖關,只有在完成變式練習并說出正確答案之后,才能夠順利通關。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真正體驗解決數學知識的愉悅,進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整體的教育教學效果較好,學生的知識收獲顯而易見。
掌握信息技術使用技巧
數學教師需要注重不斷提升,了解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終身育人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導下,靈活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技巧,并將其應用于數學課堂中,為學生的知識吸收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技術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比較考驗教師的信息接收能力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教師需要放眼眼光,拉長戰(zhàn)線,積極抓住學習和提升的機會,主動與同行保持聯系,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將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教學,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滿足學生的知識訴求,保障學生能夠主動接受數學教師的教育和引導,產生由內而外的學習能動性,實現個性化的探索和自主學習。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比較高,教師也能夠更好的了解學生的真實訴求,找準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切入點,促進多種優(yōu)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凸顯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育人優(yōu)勢。
五、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非常關鍵,教師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將信息技術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體現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時代性,讓學生能夠全程參與,實現個人數學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真正意識到數學學習的奧秘。
參考文獻
陳洪亮. 信息技術"穿越"小學數學學科——略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J].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 2012(7):2.
柳德偉.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略談[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 201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