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是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是了解過去人類歷史的重要媒介。綜合史料的特點與因素,可將史料分為實物、口碑、聲像、文獻四大類。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取要可信、經(jīng)典、適量、多元,須選擇合適的方式把史料展示給學生,根據(jù)學習的需要,設計好問題,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習與探究的方法,找到開啟歷史殿堂大門的鑰匙。
關鍵詞:史料;高中歷史;方法論;取舍與運用
史料是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痕跡,是了解過去人類歷史的重要媒介,是追尋歷史真相的必要工具,能較為真實生動形象的反映歷史的原本的面貌。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對史料進行取舍與運用,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教學的本質(zhì)特征,是歷史教學的常態(tài),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一節(jié)高效地高中歷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史料概述與分類
(一)史料概述。史料是指可以做為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材料的人、事、物。史料的分類與形式非常廣泛,沒有一定的標準、形式,某事物是否為史料、或其史料的高低,通常由歷史學家根據(jù)其專業(yè)知識進行判斷。
(二)史料分類。史料依據(jù)各種不同的具體標準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類別。筆者較贊同趙興彬先生對史料的分類方法。他認為,史料分類不宜采取單一標準作為依據(jù),而應結合史料的來源、內(nèi)容特點,載體質(zhì)料與形式等多種因素進行劃分類型。[1]又因史料在整體上具有龐雜性,在局部上呈現(xiàn)有限性,在內(nèi)容上有部分真實性等復雜特點,據(jù)此把全部的史料可分為實物、口碑、聲像、文獻四大類。
實物史料是指過去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無文字或含微量文字的實物,即過去人類活動的遺存??诒妨鲜侵溉藗儗ν碌目谑龌貞浂鴮懗苫蛘沓晌淖值馁Y料。聲像史料是指人們通過影音技術對新舊史料進行記錄、存儲、復制、傳播、檢索而形成的史料類型。文獻史料是“記錄有信息可作為存貯、利用或傳遞的過程中一個單元處理的人工固態(tài)附載物?!盵2] 按文獻所含的內(nèi)容信息(主體)的時代性為標準,把其劃分為:古典文獻和現(xiàn)代文獻。按文獻的符號系統(tǒng)、記錄系統(tǒng)、載體的組合等(客體)特征,把其分為: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紙張、電子多媒體6類。
二、選取好史料,營造歷史情境,激發(fā)探索興趣
史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素材,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選取好的史料是我們營造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前提和基礎。面對種類繁多的史料,只有有針對性的選擇與教學目標且符合學生水平的史料,才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必須準確、規(guī)范的選取史料,史料選擇遵循科學性原則。一是要可信,“求真”是歷史研究的根本準則,所以選取的史料一定要真實可信。二是要經(jīng)典,面對紛繁的史料,要按照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史料與教學的有機結合,進行嚴格地選取。要選取最關鍵最能夠反映歷史真相及其本質(zhì)特點的史料運用于課堂,應該注意和把握史料與課本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三要適量,鑒于教學受到課時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因此選取的史料要把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者之間緊密地結合起來,與教學重難點有機聯(lián)結,還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納能力及已有的知識儲備選取史料,非“越多越好”。四要多元,即史料的種類與用途要多元,除文字和圖片,也可適當挑取聲像、實物等,可用來對比、啟思、增趣、設疑等。此外,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資料。教材中的史料一般是經(jīng)過專家精心挑選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盲目堆砌課外資料的做法不可取。
三、利用好史料,釋疑解惑,培育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利用好史料,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將選取好的史料展示給學生,二是如何依據(jù)學習的需要,根據(jù)選擇的史料設計好問題。
史料引入或展示的時機一般選擇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處,教材中可能存在爭議的地方,能到規(guī)律性認識或結論處,對現(xiàn)實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地方。對課外的史料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幾種:一是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把選取好的史料,向所有的同學進行展示,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這種方式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主流;二是由教師或某位指定的學生朗讀選好的史料,此種方式適合較簡短的補充性史料,易于操作,有利于教學互動;三是課前將選取好的史料編印成小冊,以資料的形式發(fā)給學生,這種展示方式適合史料較長較多時運用,但成本較高。對于史料的展示,應當依史料的數(shù)量、性質(zhì)、意義等,選擇適宜教學內(nèi)容的展示方式進行引入。
在歷史學習與探究過程中,問題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問題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歷史教學的效果與過程。因此,歷史教學中設計的問題,一要目標明確,表達準確,科學設問,讓學生能清楚的讀懂問題,對所采用的史料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知。二要能開拓視野,在對史料內(nèi)容進行深挖的基礎上,產(chǎn)生真正具有實際意義的探究性問題,發(fā)展學生發(fā)現(xiàn)、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提供一個更為開闊、宏觀、辯證的視野。三要難度適當,問題應當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進行設計,讓學生在通過自己的一定努力思考后,能獲得答案,使其能享受到獲取知識的愉悅。四要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設計問題時,要讓學生不為慣性思維所約束,能靈活地變換思維方式與角度,突破傳統(tǒng)史學思維范式,對傳統(tǒng)的一些觀點與結論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zhì)疑,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歷史問題的解答過程中獲得一種對歷史的新的認知。
總的說來,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取舍與運用問題的解決,應當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昂诵乃仞B(yǎng)強調(diào)的是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念、思想、方法,解決真實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優(yōu)秀品格。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方法,把知識轉化為人格,這是教育的新命題?!盵3]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史料的價值,要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持續(xù)改善、不斷提升。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習與探究的方法,找到開啟歷史殿堂大門的鑰匙,這才是我們探討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趙興彬.史料分類與文獻分類[J].泰山學院學報.2004,(5).
[2]倪波.文獻學概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3]袁振國.什么知識最有價值[J].上海教育.2016,(1):73.
作者簡介:
李龍?。?991-)男,漢族,江西贛州市人,歷史學碩士,單位:贛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客家與區(qū)域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