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現(xiàn)狀,其次從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新課程背景下開展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措施,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相關策略
【作者簡介】彭登鵬(1974.10-),男,福建龍巖人,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
在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加快新課改進程,英語詞匯教學已經成為英語學科的重點教學內容。新課程理念需要教師突破現(xiàn)有的教學束縛,排除傳統(tǒng)教學中不合理的內容,以此為前提革新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需求設置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高中英語是一門重要課程,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開展英語詞匯教學,值得教師深層次研究,具體如下。
一、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手段單一化。部分教師在詞匯教學期間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運用的教學模式缺少系統(tǒng)性。在詞匯教學中一直采取單一的教學手段,然而英語詞匯的種類不同,對應的難度也是存在差異的,那么教師選取的教學手段應該有所不同。可是詞匯教學量比較大,教師無法在詞匯教學中投入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導致英語詞匯教學效率不高。
2.詞匯教學缺少深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了解英語詞匯,但未關注學生詞匯量的拓展。部分教師急于求成,關注學生積累英語詞匯,給學生布置過多的學習任務??墒菍W習任務量大,并不代表詞匯教學具備深度,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詞匯量,使學生深入研究詞匯的真正含義。
3.學生詞匯學習興趣不高。對于高中英語詞匯的記憶,學生往往是機械化地背誦,以大量的拼讀訓練為主,強化詞匯記憶。這種學習氣氛相對枯燥和乏味,無法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阻礙詞匯教學的進展。
二、新課程背景下開展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措施
1.通過思維導圖,發(fā)散英語思維。思維導圖是一種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的教學工具。教師組織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在詞匯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強化學生對詞匯量的掌握,學生在大腦中存儲詞匯,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組織學生在短時間內把詞匯與圖像顏色建立關聯(lián),學生的頭腦中能夠形成相對清晰的詞匯系統(tǒng),使得學生的詞匯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奠定英語學習的基礎。比如在學習“situated”這個單詞時,思維導圖結構可以以sit 為基礎增加衍生詞U,繼而增加ate和ed。在教學實踐中,給學生呈現(xiàn)完整的思維導圖,使得學生對詞匯的詞根和詞綴進行完整了解,在后續(xù)遇到陌生的相似詞匯時,能夠初步了解其含義,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詞匯。
2.借助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作為教師比較認可的一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一些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中會存在枯燥的感覺,甚至對詞匯學習產生抵觸情緒。英語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趣味性的內容,包含明星活動、電影活動和游戲活動等,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課堂的參與度,給學生創(chuàng)造和生活相關聯(lián)的真實場景,學生把所學的詞匯學以致用,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詞匯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與“My New Teacher”相關的內容時,在學習一系列表示情緒的單詞后,教師給學生提供對應的場景,將表達情緒的故事以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強化對單詞的了解,巧妙地將詞匯和情境進行連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3.增強語音基礎教學,鞏固詞匯。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正確的英語發(fā)音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可淡化詞匯與發(fā)音的結合。大多數(shù)高中學生已經具備音標的學習基礎,但并不代表所有學生都能夠正確地朗讀詞匯。這種狀態(tài)下,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發(fā)音檢查與糾正,使得學生全方位記憶詞匯的發(fā)音技巧,幫助學生增強英語聽力水平和口語能力。此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學生往往采用機械化的方式對單詞進行記憶,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會消耗學生大量的時間,而且諸多高難度的詞匯可能降低學生學習信心,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記憶詞匯的高效性,通過諧音教學法開展詞匯教學活動,英語詞匯學習和漢語學習的方法存在相通之處,需掌握詞匯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拼讀音標,正確地拼寫英語字母,借助音標教學強化學生對詞匯的記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英語教師可以在詞匯學習中給學生舉出例子,學生結合對應的句子和短語深層次掌握詞匯內涵。近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優(yōu)先給學生介紹和這個詞相關的短語和句子,鞏固學生對詞匯的掌握。這樣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掌握詞匯記憶技巧,更好地開展詞匯教學活動。
4.優(yōu)化晨讀活動,強化學生英語語感。高中階段的英語詞匯教學,學生不只是掌握詞匯的拼寫技巧,還要把所學的詞匯運用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學生在學習期間強化詞匯朗讀,可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便于學生高效地記憶詞匯。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保證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與耳到,組織學生自主參與閱讀活動,將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再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多次朗讀與記憶,增強學生的語感和詞匯運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詞匯的掌握程度。
5.研究課外美文,拓展學生知識面。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英語教學有著嚴格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巧妙地拓展詞匯內容,豐富學生知識面??墒窃趯嶋H的詞匯教學中,教師總是淡化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僅僅強調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滲透課外詞匯知識的現(xiàn)象少之又少。這種情況的產生,不利于學生深入掌握詞匯內涵,所以教師可通過經典美文增加學生對詞匯學習的喜愛。教師給學生分享美文中的課外英語知識,通過經典例句給學生提煉更多的詞匯,強化學生對詞匯量的積累。詞匯教學實踐中總會遇到意思相近的詞匯或者拼寫相近的英語詞匯,學生在學習時會有一定難度。由于學生容易將相關的詞匯記混淆,導致詞匯運用錯誤,出現(xiàn)句子表達混亂的情況。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進行聯(lián)想,特別是給學生滲透容易混淆的英語詞匯,講解某一個單詞時把與詞匯相關的內容充分展示,這樣學生再次鞏固之前學過的知識,整體把握詞匯內涵。除此之外,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詞匯歸納與聽寫。學生在學習期間普遍存在惰性,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及時監(jiān)督,學生便會降低學習的標準,影響學習效率。所以英語教師要組織學生對詞匯進行歸納和總結,再次梳理所學的詞匯,包含詞匯的含義和運用范圍等,適當給學生安排學習詞匯的任務,定期組織學生參與聽寫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建立詞匯知識體系,更加全面地掌握英語知識。
6.提供詞匯學習條件,強化閱讀效果。由于詞匯是英語閱讀的前提條件,還是檢查學生閱讀質量與培養(yǎng)學生閱讀熱情的原動力。教師要準確地把握詞匯和閱讀兩者的關系,抓住可用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詞匯學習條件,明確重點,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梢栽谡n堂中組織學生對所學的文本進行閱讀和賞析,全身心地參與閱讀活動,為學生優(yōu)秀的閱讀行為奠定基礎。比如在學習近義詞和反義詞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多次閱讀詞匯,深入分析一詞多義的情況,把相關詞匯進行知識串聯(lián),探索不同的詞匯搭配方式,由此消除其他因素對學生詞匯學習帶來的干擾,提高高中學生的閱讀效果。在此期間,教師要注重英語詞匯的表達,強化學生對詞匯的掌握。新課改條件下,教師應該組織學生感悟知識學習的歡樂,尋找良好的學習方法,強化學生的識記能力。教師分析多個詞匯的含義,將重點和難點詞匯放入在文本中進行講解,學生深深地被英語語境所吸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主地表達句子,便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學習“An adventure in Africa”時,組織學生深入分析protection、arrange、scare等的含義,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精美的視頻,帶領學生進入世界旅游的情境中,鼓勵學生自主表達闡述自己的意見,學生嘗試運用相關詞匯,順利地完成口語表達任務,積累更多語言表達技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詞匯教學,結合學生詞匯學習能力和英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所學的詞匯進行理解與掌握。給學生提供運用詞匯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及時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形成完整的英語詞匯體系,更好地推動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潘振華.概念隱喻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校園英語,2019(26):172.
[2]周科鋒.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文存閱刊, 2018(9):154-156.
[3]綦紅莉.高中英語詞匯識記方面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高新區(qū), 2018,(14):106.
[4]李萬雷.新課程視域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考,2018(6):143.
[5]鄒燕.實現(xiàn)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J].新東方英語(中英文版),2019(3):108.
[6]陳雪,劉洋.探析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導下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90.
[7]崔海云.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