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王寧心
摘要:本文主要從索爾仁尼琴的宗教信仰入手,介紹索爾仁尼琴個人與宗教的聯(lián)系,并展開論述其宗教思想,同時結合其著作《癌病房》《馬特遼娜的家》分析其中作者思想的體現(xiàn),最終對兩部著作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
關鍵詞:索爾仁尼琴;文學作品;女性形象
一、引言
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文學巨匠,他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備受文學界關注。但多數(shù)人都是對其集中營文學作品進行研究,鮮少涉足其非集中營文學作品。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其非集中營文學作品感興趣,尤其是此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透過這些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對這些女性形象進行分析能夠與索爾仁尼琴進行靈魂的對話,因此應當對索爾仁尼琴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
(一)索爾仁尼琴與宗教的聯(lián)系
1.索爾仁尼琴的宗教經歷
因為索爾仁尼琴很早就接觸了東正教,所以他在之后的成長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東正教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索爾仁尼琴一開始只是對東正教有較深的認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東正教徒,真正讓他皈依東正教的契機發(fā)生在1952與1953年,在這兩年中索爾仁尼琴先后患有惡性淋巴腫瘤(癌癥的一種)與胃癌,但均奇跡般地在短時間內被治愈,如1952年索爾仁尼琴確診惡性淋巴腫瘤后,僅用兩個星期就完全恢復,能夠參加勞動。當時的醫(yī)療條件非常簡陋,能在如此短時間內被治愈完全稱得上是奇跡。在這種情況下,索爾仁尼琴想起了童年經常接觸的東正教,認為是東正教的信仰兩度拯救了自己的生命,這才真正皈依東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此后,索爾仁尼琴一直都嚴格依照東正教教規(guī)開展生活,這也讓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一些宗教思想[1]。
2.索爾仁尼琴的宗教思想
自成為東正教教徒之后索爾仁尼琴就一直非常虔誠,他在生活中放棄了休閑娛樂活動,且痛恨抽煙酗酒,盡可能讓自己處于禁欲的隱居生活狀態(tài),同時非常勤懇地進行工作。據(jù)記載他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0到12小時,且全年沒有休息日。而他在生活中的這些行為透露出他的宗教思想,他在文學作品中也會透露這些思想。索爾仁尼琴曾寫過很多政治論與牧師性質的文章,文中經常以先知桀驁不馴、僧侶嚴肅為切入點,向人們宣傳不要說謊,要憑良心去生活,并且強調人們在生活中要遵守悔過、自律的基本原則??梢钥闯?,若人們依照索爾仁尼琴文中思想去生活、去思考,那么人的生活無疑會向索爾仁尼琴靠攏,這就體現(xiàn)了索爾仁尼琴在宣傳宗教思想,且在作品中融入了宗教思想。值得注意的是,索爾仁尼琴文學作品在文學界或其他領域經常受到抨擊,批評者主要來源于俄羅斯國家的個別派系,這一現(xiàn)象直至今日依舊存在,原因在于索爾仁尼琴并沒有站在任何一派立場,既不支持民主派,也不支持愛國派。但他從自己的宗教信仰與思想出發(fā),一直強調的是俄羅斯國家的所有黨派派系與人都應當聯(lián)合起來,共同建設祖國。
二、《癌病房》《馬特遼娜的家》中索爾仁尼琴的宗教思想體現(xiàn)
(一)《癌病房》的宗教思想體現(xiàn)
在《癌病房》中索爾仁尼琴塑造的女性形象名為柳德米拉,文中她是一名偉大的女性,言行舉止以及思想都具有鮮明的東正教教義特征,這一點可以從三個地方看出:(1)柳德米拉在文中一直是以樸素的外表示人,原因在于她的工作非常繁忙,且她工作態(tài)度非常認真,導致她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精心裝扮自己。這與普遍大眾心目中女性美麗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工作中柳德米拉可謂面面俱到,對待病人十分細致,也愿意為了照顧病人犧牲自己的時間,使得柳德米拉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工作場所。這里就體現(xiàn)了東正教教義中“人們應當勤懇生活、不要貪圖享樂”的教規(guī)。(2)柳德米拉對于工作上心,這不但使得她犧牲了個人時間,還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柳德米拉的身體長期受到放射線輻射,使健康狀況下降得非??欤旅桌瓰榱斯ぷ?、為了病人并不在乎這一點,無視自己身體上的病痛,依舊勤懇、細致地努力工作。這里體現(xiàn)了東正教教義中“無私奉獻、盡職盡責”的教規(guī)。(3)柳德米拉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癥之后,內心雖然有情緒波動,但冷靜下來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無法放下病人與工作。這里體現(xiàn)了東正教教義中“仁愛”的教規(guī)。可以看出,《癌病房》中的柳德米拉結合了索爾仁尼琴自身身患癌癥的個人經歷及他對照顧自己的醫(yī)生護士的看法與理解,也全面透射出他的東正教宗教思想。同時這種思想完全與柳德米拉融合,將柳德米拉塑造成了一個默默無聞,但又非常偉大的角色[2]。
(二)《馬特遼娜的家》的宗教思想體現(xiàn)
在《馬特遼娜的家》中,索爾仁尼琴在俄羅斯大量使用了東正教慣用語言來描寫環(huán)境、塑造人物。而《馬特遼娜的家》中索爾仁尼琴宗教思想的最突出的體現(xiàn)是“馬特遼娜”的死亡過程。馬特遼娜的死亡過程是典型的耶穌式死亡。即耶穌的死亡經歷是從“最后的晚餐”開始的,在晚餐中耶穌將自己的身體化作酒和餅,用于招待自己的門徒,但卻被猶大出賣,最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死后復活前往了天堂。反觀馬特遼娜的死亡過程,同樣是從晚餐開始,同樣是主人公準備好了酒菜用于招待客人,唯一不同的是馬特遼娜并不是被人出賣而死,而是在漆黑一片的環(huán)境下被火車碾死,但此處漆黑一片的環(huán)境似乎可以與猶大出賣耶穌時黑暗的內心相互對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馬特遼娜死后尸體殘缺不全,唯獨右手完好無損,這不禁讓人想起上帝祈禱的右手,隱喻出馬特遼娜像耶穌一樣在死后會復活前往天堂,也體現(xiàn)了索爾仁尼琴對上帝的虔誠,符合東正教教義核心。此外,馬特遼娜死后的葬禮非常樸素,而葬禮中大部分賓客顯得虛情假意,甚至是含糊不清地歌唱“永生不朽”,隨即急不可耐地瓜分馬特遼娜財產。但一位與馬特遼娜非親非故,也無交集的老太太突然出現(xiàn),只見她緩緩走到馬特遼娜棺木旁,將右手搭在馬特遼娜肩上,用嚴厲的語氣說出了“人間只有兩個謎,我怎樣出生——不記得,我怎樣死去——不曉得”的話語,使得老太太的形象變得神圣、神秘、威嚴,全場被震懾后安靜了下來。對于這一段的描述,當前研究普遍認為是索爾仁尼琴將老太太比作圣母瑪利亞,來到人世為馬特遼娜送行或者是接她上天堂,同時老太太的話語對葬禮上利欲熏心、冷酷無情的人進行了強烈譴責,彰顯了索爾仁尼琴對東正教教義的虔誠,也體現(xiàn)出索爾仁尼琴對違背東正教教義之人的厭惡之情。
三、《癌病房》《馬特遼娜的家》中女性形象分析
(一)《癌病房》的女性形象
《癌病房》的柳德米拉在形象上非常偉大,且行為舉止與思想基本與東正教教義完全貼合,因此柳德米拉的形象可以稱為“東正圣徒的白衣天使”,《癌病房》的主人公是科斯格洛夫,他是一名被國家永久流放的犯人,因為身患癌癥才能來到十三號樓的癌病房與柳德米拉接觸。柳德米拉是主治癌癥的放射科主任醫(yī)師,經常對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但柳德米拉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從來都不會對工作抱有怨言,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開展工作。盡管放射線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盡管繁忙的工作與生活壓力讓她疲憊不堪,柳德米拉都沒有任何不好的語言,工作態(tài)度一向認真負責、細致入微,這也使得柳德米拉在科斯格洛夫眼中就是天使。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加上工作壓力、放射線影響,三十多年下來柳德米拉最后患上了癌癥,這個結局似乎顯得非常可悲,且具有戲劇性,但柳德米拉這種在生命最后還是放心不下病人的思想,完完全全地彰顯出一個東正教徒無私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因此柳德米拉可以被稱為東正圣徒,因為一般的教徒很難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柳德米拉在教徒中出類拔萃,可稱圣徒。
(二)《馬特遼娜的家》的女性形象
《馬特遼娜的家》的馬特遼娜非常善良,經歷極度的悲苦,令人十分心酸。馬特遼娜年近六旬,先后生過六個孩子但全部夭折,丈夫也在戰(zhàn)亂中失蹤,生死不明,唯一收養(yǎng)的侄女長大后選擇了離開,政府沒有給馬特遼娜一分撫恤金或其他補助,木屋是馬特遼娜唯一擁有的財產,馬特遼娜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下去的。但經歷的悲苦、環(huán)境的艱辛沒有讓馬特遼娜丟掉良心,無論其他人怎么對她,她依舊善良地對待其他人。她可以被稱為“映照良心的鏡子”,所以才會出現(xiàn)死后右手完好無損的戲劇性一幕。而馬特遼娜葬禮上賓客的表現(xiàn),無疑與馬特遼娜形成了鮮明對比,映照出周邊這群人根本沒有良心,也使得索爾仁尼琴在文中借老太太之口對此類人進行了強烈譴責。
四、結語
綜上,《癌病房》《馬特遼娜的家》中的女性形象大多來源于索爾仁尼琴的個人經歷與思想,是經歷與思想結合下產生的結晶,這些形象各有特色,且十分深刻,讓人能夠感受到東正教教義思想。同時兩部作品就借助女性形象展示了東正教提倡的人格,即人要善良、勤懇的生活,這符合索爾仁尼琴對自己思想的總結:不要說謊、要憑良心去生活,并且強調人們在生活中要遵守悔過、自律的基本原則。
作者簡介: 張茜(1992—),女,山西大同人,碩士,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與語言文化學。王寧心(1993—),男,河南省平頂山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俄羅斯國情研究和對俄技術合作。
參考文獻:
〔1〕黃舒琪.論索爾仁尼琴小說《癌癥樓》中的敘事空間類型[J].龍巖學院學報,2020(4):51-55.
〔2〕林麗."馬特廖娜"的人物形象分析——評《馬特廖娜的家》[J].青年文學家,2019(00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