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瑞東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科目,該科目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雖然在升學考試中所占的比重較少,但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卻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確的價值觀都是以愛國情懷、愛國精神為基礎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愛國情懷;愛國精神
道德與法治在小學教育中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其成長奠定良好基礎。而正確三觀的形成都是植根愛國情懷這一土壤的,愛國主義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是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點。然而,當前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然存在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現象,愛國主義教育多是以說教為主,學生學習興趣低,甚至覺得枯燥無味,容易產生抵觸、厭煩情緒,長此以往,必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和滲透也會淪為空談。因此,采取合適的方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愛國情懷十分必要。
一、開展紅色教育,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
紅色教育是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和滲透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開展紅色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抗戰(zhàn)時期的英雄事跡,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方式為學生播放抗戰(zhàn)時期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在直觀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切身的感受這些英雄們的愛國精神、大無畏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輕快。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永不消逝的電波》這一電影,在學生觀看完電影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電影中主人公李俠的原型——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李白。李白為了為中央傳送國民黨的江防計劃,大無畏的犧牲了自己,舍棄了自己的小家,只為了換取更多人安全的奉獻精神讓人感動。這樣通過播放視頻、講解視頻背后的真實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現在美好、幸福的生活正是這些勇敢的、無私奉獻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五星紅旗是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的,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講述榜樣故事,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
民族英雄、愛國人士一直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榜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榜樣人物、榜樣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比如,在學習《校園里的號令》“升國旗了”這一欄目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榜樣任務的故事,如:“奧運冠軍孫楊在雅加達亞運會的頒獎儀式上,五星國旗突然掉落,孫楊立即要求主辦方要重新升起國旗,并且要重新播放國歌。”在講述完孫楊這一故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何孫楊如此在意國旗,外國人對于孫楊的行為會有什么樣的看法等等?讓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國旗是祖國的象征,祖國的榮譽和尊嚴是需要堅決捍衛(wèi)的,孫楊的行為是對國家尊嚴的捍衛(wèi),是非常值得陳贊和學習的。”
此外,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2020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作為小學生,其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因為新冠疫情的發(fā)生而受到了很大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事件來為學生講解“鐘南山爺爺的故事”,講解眾多醫(yī)務人員、白衣天使的故事,講解奔赴在一線的各行各業(yè)的工作人員,讓學生明白,這些被我們知曉姓名的,以及更多沒有被我們知曉姓名的工作人員都是民族影響,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是他們勇敢無畏的奔赴在抗疫前線,守護千千萬萬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勇敢奉獻,我們才能在疫情最嚴重的時間能夠安安心心的在家里學習、休息,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付出,我們才能快速恢復正常的生活。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抗疫劇《在一起》的部分片段,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直觀的感受劇中人物的大無畏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巧設校園活動,堅定愛國信念
趙志偉曾說:“愛國不是遙不可及的,做好自己就是愛國?!鄙钤谛腋?、安穩(wěn)的現代社會中,愛國總是給人一種很遙遠的感覺,是抽象的、難以琢磨的,但其實愛國就在身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結合校園活動來將愛國教育具體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將愛國思想落實到行動中來。比如,在學習《團團圓圓過中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詠月大賽”,組織學生自行收集描寫中秋節(jié)習俗、賞月文化的詩歌、童謠、歌曲等,并在班級中進行吟誦比賽;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蘊含“團圓”之意的月餅,讓學生在收集和吟誦過程中感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將愛國主義情懷從抽象的理論轉變?yōu)榫唧w的實踐活動,從而逐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無形中引導學生踐行愛國之志。
此外,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不同,其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的以合作學習模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交流與碰撞,在合作交流、思維碰撞中促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進一步強化與提升。比如,在學習《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來進行拓展學習,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查找資料,并找出一名讓人隱形深刻的中國偉人,然后由小組代表發(fā)言,闡述下所選擇的偉人的英雄事跡,明白為什么讓人難忘。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增強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在學生心中深植愛國情懷,堅定學生的愛國信念。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愛國情懷十分必要,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的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向學生滲透愛國情懷,將愛國精神植根于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黃國慶.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C]// 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二). 2020.
[2]江美華.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J]. 小學時代, 2019(12):77-78.
[3]趙蘇蘇. 微課,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活"起來[J]. 家長, 2020, 358(3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