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摘? 要】隨著教學的改革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重視開放性自主課堂的構建,倡導將語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進行問題的發(fā)現(xiàn)、思路的拓展、方法的運用、結論的歸納和效果的評價這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目的性引導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和調整,學生的語文學習才能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而關鍵問題就在于如何把握時機進行引導。本文將對如何及時把握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引導時機進行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引導;時機
引言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未知到迷茫再到清晰的真理性發(fā)現(xiàn)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雙方面共同參與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其中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對知識的主動探索,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則是及時抓住時機對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將引導貫穿于整個教學實踐之中,塑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減少學生對于教師在思維運轉方面的依賴。那么教師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握住引導的時機呢?
1.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致不高時進行興趣激發(fā)的引導
張潔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tài)中的天才的閃光?!边@段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一項事物感興趣,那么他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會自動的攜帶一種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其相較于他人能夠更加高效的掌握熟練,這種觀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同樣適用。小學生處于人生中最為活潑好動的時期,其對于事物的探索性和追逐性也更加強烈,一般來說只要小學生對某一件事感興趣,就能夠以一種積極主動、堅持不懈的狀態(tài)參與到其中并獲得巨大的進步。而語文教學的內容相對抽象,在進行文章學習時其內容的理解和主旨核心的分析都相對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產生一種乏味感,逐漸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而失去了興趣支撐的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就不能夠切實的提高效率,這時候教師就要發(fā)揮其引導作用,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創(chuàng)造興趣點。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猴王出世》為例,由于《猴王出世》中的語言相較于現(xiàn)代的白話文來說有些晦澀難懂,因而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難以理解而無法調動其學習興趣,在這個時機點上,教師就可以及時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引導,教師可以和學生說:“大家都看過動畫片《美猴王》吧,里面的故事是不是特別有意思啊,那么你們不妨將動畫片中的‘美猴王出世這一集的內容于《猴王出世》的文本內容進行比對,看看兩者之間有什么樣的差距?”教師借助于動畫片的吸引力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行調動,能夠充分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2.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困惑而無法自行解決時進行適度的引導
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增有一句名言:“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引導?!边@句名言就恰到好處的突出了在學生對知識感到困惑時,及時抓住時機進行思維引導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生困惑時能夠及時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稱之為“教”,小學生就容易因為教師過早的引導性講解而沒有充分調動其思維,這時就需要教師能夠科學的掌握好引導的時機,適時的打開學生的思維并進行有效的拓展。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難忘的一課》為例分析,學生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困惑,那就是“不就是一堂教授語言文字的課程嗎,為什么會難忘呢?”面對學生的無法理解,教師就可以對其進行適度的引導:“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之上的,為什么不將它放在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之下進行分析呢?”學生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之下恍然大悟,通過搜集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抗戰(zhàn)勝利之后日本將臺灣歸還中國,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在臺灣地區(qū)進行中國大陸文字的教學自然是難忘的。
3.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文章理解性思路有所偏離時進行思維矯正的引導
文章主旨方向的理解一直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充分的、透徹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核心極為關注,當然至今為止文章閱讀中的抓住核心仍舊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不同的是教學中對待學生能否抓住主旨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景陽岡》為例進行分析,這是一篇古代小說,雖然其中的語言表達較為直白,但仍舊有一些詞語的運用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方式存在不同的,因而對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除了要認真分析其中的主旨,還需要掌握的就是其中的重點詞義,文章中武松問店家道:“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在日常的引用中我們將“如何”解釋為“怎樣”,而在這里如果將“如何”解釋為“怎樣”明顯是不恰當的,而如果學生將其解釋為“怎樣”,那么這句話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成了“我吃了三碗,怎樣才能夠不醉”,這與原文的意思表達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離,同時與下文店家的回答所闡述的意思不連貫,這是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同學們?yōu)槭裁匆獜脑~語本身看詞語而不懂得變通呢,店家的意思表示很明確為什么不從店家的意思表示著手來分析上文中的詞語呢?”學生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就恢復了偏離的方向,用下文意思來推測上文的意思,從而得出此處的“如何”是“為什么”的意思。
4.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產生失誤判斷時進行糾正性的引導
語文學習具有高度的思維抽象性,在語文教學中最為常見的題型就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細節(jié)的分析和情感的總結,學生不能夠真正的深入到文章中,并且在實際的解答中常常會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導致思維進入岔路口或者死胡同而無法使思維正確的發(fā)展下去,這通常是由于學生對于文本在第一印象中的理解不正確,或者在其后的思維梳理過程中產生了混亂,導致學生在思考時不能夠充分的意識到這一問題仍舊沿著這一錯誤的方向發(fā)展下去。還是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景陽岡》為例進行分析,在文中店家回答武松詢問為什么不能過崗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只吊睛白額大蟲,天晚了出來傷人,已經傷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對于這句話中的“大蟲”,學生就容易理解為“體型較大的蟲子”,但是什么樣的“大體型蟲子”會傷了“三二十條大漢的性命”呢?這明顯就是對“大蟲”字義理解的錯誤判斷,而學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思路進入了一個死胡同,但是卻對正確的答案無從著手,教師在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對其進行糾正:“既然大家都不能真正的理解‘大蟲的意思,那么為什么不仔細閱讀文中后半部分對于‘大蟲與武松戰(zhàn)斗時的具體描述呢?”學生在這時就會找出文中一系列與大蟲相關的描述細節(jié),如“把兩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往上一撲”、“吼了一聲,就像半天里起了個霹靂”、“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綜合這些學生們就能夠清楚地知道,這個“大蟲”的意思就是“老虎”。
小學語文的思維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學素質養(yǎng)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宏觀把握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具體分析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運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延伸性和拓展性補充材料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fā)展,使學生自主地形成認同心理,避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盲目性,用提問的方式點撥學生,將引導充分的融合到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郭鴿. 關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問題的分析力[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9(04)
[2]朱丹. 優(yōu)化合作方式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摭探[J]. 《成才之路》. 2019(06)
新疆焉耆縣包爾海鄉(xiāng)中心學校? ? 新疆焉耆? ? 8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