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汗生
摘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課前精心預設課堂提問,課堂上根據學情及時追問,可以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變換設問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對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采用分類討論法,比較歷史現(xiàn)象的異同,構造有思維張力的課堂,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課堂設問 認知沖突 分類討論 比較異同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什么樣的課堂才是有效、高效的課堂?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科學確定教學目標,課前設計教學流程,精選材料,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下一步有意義地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奠定基礎。對初中生來說,歷史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是非常關鍵的,這往往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如何針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及運用設計恰當?shù)恼n堂提問,突破重難點,構造有思維張力的課堂,是本文探討的話題。
一、變換設問情境,激活學生思維的力量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學同樣如此。我們教學歷史事件,總是讓學生把握歷史事件的六要素,每次都像公式一樣去套用。時間久了,學生會有倦怠感,教學效率必然大大降低。教學中,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直白,則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班級學情,設計恰當?shù)膯柗?。同樣的問題,如果教師變換一種情境,對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一: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的目的
如果教師直接提問:日本當時為什么要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生不會有太大的熱情。我嘗試采用語言描述的方法,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這樣講述:唐朝時,日本天皇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有好幾次還親自到海邊為他們送行;先后有2500多人冒著生命危險,舍身渡海來到中國。當時的中國究竟有什么魔力讓日本人如此神往?通過熱情洋溢的描述,恰當?shù)刈儞Q語氣語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先進的唐文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吸引力,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探究歷史的熱情
好奇心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尤其強烈。教師恰當引導,可以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積極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通過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層層深入,錘煉思維,升華情感。
例二:評價岳飛和岳飛抗金
在為學生講述岳飛和岳飛抗金的故事后,教師提問:岳飛為什么會受到南宋人民的愛戴?
學生答:岳飛盡忠報國;岳飛正直廉潔;岳飛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下,讓南方人民免受戰(zhàn)爭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
師歸納:岳飛是忠臣,名將,好官。
追問:岳飛有功于國家,有恩于人民,理應得到南宋朝廷的獎賞,可最終卻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為什么岳飛會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同時出示秦檜的跪像。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都為岳飛鳴不平,痛恨秦檜。
再追問:秦檜敢于殺害岳飛,背后是得到了誰的支持?
學生:宋高宗趙構。
師追問:岳飛抗金對宋高宗的皇位有威脅嗎?
學生:宋高宗害怕武將專權,威脅皇位;更害怕岳飛迎回宋徽宗、宋欽宗,皇位不保。
師總結:秦檜與宋高宗沆瀣一氣,為了個人私利,不顧國家大局,對抗金英雄岳飛痛下殺手,遭到了人民的唾棄與痛恨,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而岳飛忠于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受到人民永遠的懷念與敬仰。
通過一系列設問與追問,引導學生思維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表象矛盾的情境中,峰回路轉,揭示歷史深層次的真相。學生只有真正厘清了歷史事實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歷史做出合理的解釋,才算真正掌握了歷史。
三、運用分類討論,引導學生多元、動態(tài)地看待歷史
歷史其實是復雜、多元的,對于很多歷史人物、事件、現(xiàn)象,單向的、靜止的評價,往往是片面的,學生的思維也容易走向極端。怎么辦?教會學生分類討論,分情況、分階段具體分析,學生的思維會更理性、客觀、全面。
例三:如何看待文天祥抗元與元統(tǒng)一全國的關系
在學生閱讀完文天祥的抗元事跡后,展示其詩作《過零丁洋》。
師:文天祥為什么得到南宋人民的愛戴?
生:文天祥抗元反抗蒙古貴族的屠殺和民族壓迫,符合人民利益,是正義的行為。抗元被俘后,文天祥寧死不屈,不為高官厚祿所誘惑,氣節(jié)崇高。
師:元統(tǒng)一全國有哪些進步意義?
生: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政權并立的狀態(tài),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師追問:文天祥抗元與元統(tǒng)一中國二者都值得肯定,看上去是矛盾的,如何理解呢?
師點撥:文天祥抗元具有正義性,同時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也具有進步性。這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通過教師提問和適時追問,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問題、評價歷史,得出的結論往往差異很大。多層次、多元地看待歷史與現(xiàn)實,會讓學生變得更睿智、包容。
四、縱向橫向比較異同,引領學生思維深化
比較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很多時候也是很務實高效的方法。歷史人物、事件、現(xiàn)象,在不同時空范圍內,呈現(xiàn)不同的特征,通過比較,能夠很直觀清晰地判斷其異同點,從而啟迪智慧,深化認識。
例四:對唐玄宗的評價
唐玄宗是唐朝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皇帝,他統(tǒng)治前期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唐朝國力達到鼎盛;統(tǒng)治后期卻出現(xiàn)了安史之亂,大唐盛世一去不復返,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提問:為什么同樣一個皇帝,前后治國效果迥然不同?引導學生列表梳理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與后期的不同治國措施及其成效。
師追問:唐玄宗的人生經歷,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師歸納: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普通百姓,若要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都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嚴于律己,保持進取心。
通過比較探究,學生認識到歷史人物的治國舉措與王朝興衰密切相關;通過追問,學生感悟到做人的樸素真理,情感價值觀也得到升華。
課前設問體現(xiàn)了課前預設的智慧,課堂追問則展示了課堂生成的豐富與靈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巧妙設問,學生在思維的張力中,突破重難點,理解并運用歷史知識,有效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漢林.初中歷史有效學習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