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瑜平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文章理解。閱讀理解是語文教育起點和目標。教師需要做好學生理解能力培養(yǎng),帶領學生展開文本研究與分析。小學語文有著各種各樣的文章,面對不同文章,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式。此外教師在閱讀教育中,情感體驗、能力以及語言都會影響教師閱讀教育方式,需要多加注意。
【關鍵詞】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教學策略;拓展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學核心內容為口語交際、寫作、閱讀、字詞等知識。每一個層面都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核心構成。教師需要做好所有部分的銜接,才能保障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與質量達標。不同教育內容中閱讀是很重要的構成,承接于字詞教學,完成知識延伸,是寫作教育重要部分。學生想要學好語文知識,需要具備閱讀理解能力。正因如此,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把握和分析閱讀教育要求。
一、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感受
語文教學中,小學是很關鍵的部分。小學語文教育中,需要注意新舊模式的結合,展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教育魅力和特色。教師講解新知的時候,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教學手段與設備,比如語音課堂、多媒體課堂。使用立體、多元方法教學,才能活躍學生思維,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感受。新鮮課堂能夠讓學生形成活躍的邏輯,提升學生文章理解。教師教學中,需要按照學生特點和情況,合理選擇閱讀教育方式,為學生安排各種訓練內容。比如有些學生很難完成長篇閱讀,閱讀的時候如果文章篇幅過長,就會半途而廢。對待這類學生,教師可以先安排短一些的文章。在不斷訓練、積累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最后閱讀長的材料。讓學生在循序漸進過程中,獲得能力素質的全面成長與鍛煉,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教師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指導性作用,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夠進入高效課堂。發(fā)掘學生閱讀潛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閱讀,成為閱讀主人公。
二、課內外標準設定
語文教學中,考試同樣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拿到考試試卷以后觀看其中的閱讀理解內容可以看到的是,文章大多包括兩部分考試的要點,分別是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不同題目的設計目的自然大不相同。其中課內的閱讀設計為的是考察學生對于文章是否理解和熟悉。包括考察字詞以及語句含義,學生思想和理解感受。小學時期學生,因為面對的考試內容難度不大,文字量不多,所以學習比較簡單,課文掌握比較輕松,作答十分簡單。教師在教育中,應反復強調難重點部分。有些教師甚至直接要求學生完整背誦固定答案和內容,這種方法降低了課內閱讀難度。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到的是,其對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顯然沒有任何意義,此時需要課外閱讀的拓展。小學語文教育需要重視課外閱讀過程,考試的時候,課外閱讀非常重要,能夠體現(xiàn)學生理解能力、文化素質、表達能力,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
三、提高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教師重視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將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閱讀理解能力、信息處理速度和認知深度。在教學中,應確保知識有規(guī)律可循。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閱讀理解需要安排對應的訓練項目,一般為挖掘文章意義和內涵、文章作用與表達方式。不同題目使用不同的歸納總結辦法,最后變成規(guī)范化解題流程。解題能力的鞏固與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效果,是學生成長中重要能力。教學方法有效與否和環(huán)境建設有關。知識傳授以及知識講解如果容易被學生接受,就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理想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課堂教學方式的正確處理,可以讓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表現(xiàn)出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做好教育模式改革。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因為信息技術是現(xiàn)代教育的常用工具,能夠帶給學生直觀的學習感受,使學生表現(xiàn)出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當前的小學生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以及電腦長大,學生有著很強的信息處理和吸收能力。教師可以用有趣生動的方法教學,讓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學習熱情和向往。
例如,學習《桂花雨》一課的時候,這一課表達了作者淡淡的鄉(xiāng)愁,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故鄉(xiāng)美好生活的回憶。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因為學生年齡小,無法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不知道桂花有什么好回憶的,甚至很多學生不知道什么是桂花。此時教師就可以使用大屏幕播放桂花的樣子,隨后告訴學生桂花在作者的故鄉(xiāng)有許多人種植,因此作者將桂花作為情感載體,寫桂花其實就是在寫自己對于故鄉(xiāng)的回憶。隨后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文本理解,讓學生走入其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和學生展開角色扮演活動,用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或是氣候作為載體。學生扮演家人、朋友、鄰居,在互動中,漸漸增加了學生的情感理解,在多媒體技術對情境氣氛的渲染作用下,學生走進故事,對故事產生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情。
四、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所謂的能力,是指個體在成功完成活動中所需要的特定人格品質與特征。不同領域以及不同問題的處理需要不同能力。有些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培養(yǎng)才能養(yǎng)成。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素質。有些能力相對來說非?;A,學生在大部分時間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特定能力。培養(yǎng)基礎能力,才能形成更出色的能力。閱讀能力屬于十分基礎的能力。經常聽到有些老師說:某某學生題目都理解不了,其實這所反映的便是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的重要性。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教學中,教師需要走進學生,做好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教育工作。
例如,在學習《田忌賽馬》的時候,這是一篇很著名的典故文章,為了讓學生形成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教學前,只需要學生提前做好不認識字詞、不理解字詞的標注,課堂上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人事物即可。學生畫出人事物三種重要的內容以后,自然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自學能力。
五、創(chuàng)新形式優(yōu)化效果
語文教育中,閱讀理解本質指的是認知學習文章材料。課堂的活動形式與教學方法決定著最后的教育質量。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形象且生動的材料。根據(jù)閱讀內容,播放相應的學習視頻、音樂與動畫。從多角度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感受。閱讀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之后安排學生扮演不同的任務與角色,在情景表演中,對文章故事建立全新的理解。如學習《楊氏之子》的時候,學生用表演的過程明白了故事所講的內容,為楊氏之子機巧的應變能力所折服。
六、拓展教學增加課外閱讀
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不斷的積累。在閱讀理解教育中,教師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學習素質、實踐能力培養(yǎng),提高信息化教育能力與水平。教師留意閱讀理解方式傳授,利用語文課本的文章材料特征,為學生安排風格、內容相應的材料,組織學生探索,可以帶給學生趣味十足的感受,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獲得更好的教育質量。
對于拓展閱讀,有如下策略:一是課堂上拓展閱讀同類型的文章。根據(jù)本單元的語用點來確定拓展閱讀的重點,指導學生加以對語用目標的理解與掌握。如教學《鳥的天堂》時,根據(jù)此單元的語用目標“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拓展閱讀同是巴金寫的《筑渝道上》,讓學生找出靜態(tài)、動態(tài)描寫的語句,加深對這兩種描寫的體會。二是推薦閱讀。講完課后,給學生推薦閱讀相關文章。如同一類型的文章、同一個作家寫的文章等。從幾篇文章的閱讀到整本書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多閱讀,才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才能積累經驗,形成自己的感受和創(chuàng)作理解。
從本文敘述可以看到,小學時期必須重視語文閱讀教學。在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過程中,使用多樣化手段與方法,帶領學生進入愉快、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為基礎,展開閱讀理解力訓練,并加以拓展閱讀,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拉毛青草.語文快速閱讀的要求及訓練方法[J].文學教育(下),2021(01):118-119.
[2]王惠玲.課外文學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J].文化產業(yè),2021(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