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學校以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為突破口,形成了課內得法、課外運用、內外貫通的閱讀教學策略。
第一,根植課堂,授之以法。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根在課堂。只有通過閱讀教學引領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體會文章的寫法,才能為學生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設計預學單,助力學生主動思考。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的難點與盲點,在設計預學單時,我們側重語用訓練和文體特點。在預學內容的確定上,我們重點關注課后習題的思考點、關鍵語言的表達特點和文體的特點。
聚焦真問題,啟發(fā)學生交流辯思。學生預學單反饋的結果,可以幫助教師捕捉學生自主閱讀的基本情況,并根據(jù)問題重新調整教學設計,聚焦學生預學單上的真問題,通過緊扣疑點、抓住異點、巧設矛盾點,引導學生交流辯思,使之在課堂中得以展現(xiàn)、延伸、深入。以《橋》一課為例,通過預學,學生發(fā)現(xiàn)了結尾與眾不同,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成為大部分學生的疑點。教師緊扣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設計了比較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了小說語言的簡潔、結尾的出人意料、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對微型小說的文體特色有了深入了解。而在學生自主討論人物形象得出老支書不徇私情時,老師設置矛盾點,提出:“用冷酷無情形容老支書更合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找理由、說觀點,充分說明了老支書此時無情勝有情,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深度閱讀。
課堂細觀察,依據(jù)學情合理調控。課堂上通過對學生的全方位觀察,倒推教師的教學設計。例如,教學《山居秋暝》一課時,從五個方面設計了課堂觀察量表,主要側重對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進行觀察。例如,量表之一重點觀察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的方法和策略及學生想象的情況,以檢驗語文要素的落實情況。通過細致的課堂觀察及教師有針對性的評議,授課教師根據(jù)學情及時調整,增加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課堂的實效性。
第二,由內導外,貫通強化。
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上,我們應用自讀反饋式、整合貫通式、精略結合式、積累書寫式四種策略。尤其經(jīng)過探索,我們拓寬了“整合貫通式”的內涵。
整合貫通式教學的基本思路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圍繞主旨,展開研讀—拓展閱讀,深化理解。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合理取舍,品讀重點片段,設置懸念,誘讀原著,實現(xiàn)內引外聯(lián);通過教材中的一篇經(jīng)典,帶出一個作家,再引出一系列的作品。例如,在學習了“走進魯迅”單元后,歸納出單元描寫人物外貌采用的“近鏡頭—分鏡頭—特寫鏡頭”的特點,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發(fā)現(xiàn)人物外貌描寫的特點。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使學生課內得法、課外體驗,為學生打造一個閱讀訓練場。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