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摘要: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小學美術剪紙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審美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美術教育專家尹少淳在《談美術教育》一書中,將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概括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作者就結合自身的剪紙教學談一談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yǎng);剪紙教學
剪紙是最普及的中國民間藝術品類之一。是我國最為流行、最具普遍性、生活使用最廣泛、最具象征性、在民間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藝術之一。它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反映了中國深邃的傳統(tǒng)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世界的藝術瑰寶。剪紙藝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yǎng)。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奔艏埧梢藻憻拰W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及小肌肉進行精細動作的能力,使他們練就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于大腦的開發(fā)。
一、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動手熱情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應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引導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自信心,享受美術課程的“愉悅性”。教學中除了運用實物教具和掛圖等簡單手段,還運用了音樂、幻燈、投影儀、電視錄像、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一年級的《剪紙魚》一課教學中,首先放映了一段關于魚的動畫片導入新課,動態(tài)的畫面立即引起了學生繼續(xù)學習新課的興趣。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許多民間剪紙魚的資料,形象介紹了民間剪紙魚作品中蘊涵的豐富寓意,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自己動腦設計及動手制作剪紙的興趣。又如執(zhí)教《剪紙中的陰刻陽刻》一課時,伴著歡快的音樂我播放動畫,請出了12生肖中的“猴”,形態(tài)各異的生肖剪紙“猴”爭相來給大家拜年,在濃濃的“年味”中,迅速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教學情景,激發(fā)了學生對剪紙藝術的喜愛。
二、鼓勵大膽嘗試,培養(yǎng)觀察能力
美術課程具有“視覺性”,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是美術學科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要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與發(fā)現。
在教學《剪紙中的古老記憶》時,由示范作品《拉手娃娃》入手,引入二方連續(xù)剪紙的學習。接著提出問題:“這幅剪紙的表現形式與以往什么不同?你能結合已有的知識嘗試制作嗎?”然后按以下步驟進行探究:
1.小組學習:自主探究折、剪方法。
2.大膽嘗試:任選一種剪紙紋樣,嘗試制作二方連續(xù)紋樣。
3.匯報成果。
4.深入探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的作品,找出失敗原因。
5.形成經驗:留好連接點,保持連續(xù)性。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不斷引導著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
三、科學有序指導,提升動手技能
課標指出,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美術教學要引導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大膽實踐創(chuàng)作。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難精”的民間技藝,孩子們對剪紙光有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習掌握一定的剪紙技巧,才能獲得持久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做了以下幾點:
在觀察中,認識探究不同折法。如剪團花時,引導孩子們觀察團花的形狀、紋樣,發(fā)現其不同和相同之處;再通過觀察,探究三折、四折、五折等不同折法,技巧便不斷提高。在模仿中,學習剪刻方法。通過講解示范,指導學生模仿剪刻,做到左右手配合,左手推紙,右手行剪刀,邊轉邊剪。從剪直線、曲線到剪簡單的圖形開始,鍛煉孩子們手、眼、腦的協調能力,逐步提高表現技巧。在實踐中,提高剪刻技法。小學生學習剪紙必定要經歷“復制”剪、“對臨”剪、“單手”剪這一過程。因此,教師要循循善誘,逐步深入,切忌操之過急。
四、激活思維探究,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美術教育是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剪紙教學活動中注重美術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更能激發(fā)想象,引導學生形成樂于探究的精神。
探規(guī)律,提升思維的洞察性。教學《百變團花》一課時,針對讓學生體會“百變”這一教學難點,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的折疊方法及其內在規(guī)律,感受到團花折疊方式的多變,配合裝飾花紋的多變,會使團花“百變”。
設梯度,提升思維的靈活性。為改變部分學生只會臨摹不能獨立創(chuàng)作的局面,在教學《巧用對稱形》時,指導他們分梯度由淺入深地進行如下大膽實踐:留造型——添裝飾花紋留造型——變對稱方向留造型。這樣循序漸進地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方法的指導,提升了思維的靈活性。
重遷移,提升思維的敏感性。善于運用“遷移與聯想”的創(chuàng)新方法,是實現創(chuàng)新能力飛躍的必經之路。可通過觀察現實生活產生聯想。如《剪紙中的陰刻和陽刻》一課為獨幅剪紙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去觀察發(fā)現,尋找生活中事物的相關性,并開發(fā)教學資源,為創(chuàng)新找到理想的突破口。
五、倡導多樣評價,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美術課程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感受美術文化,提高審美品位,涵養(yǎng)人文精神,體現美術課程的“人文性”,即“讓生活走進美術”“讓美術表現生活”。在作品展評環(huán)節(jié),應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鼓勵大膽創(chuàng)作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
我提供了花瓶、畫冊、服裝、燈籠、賀卡、明信片、郵票、包裝盒、手提袋等來展示作業(yè)。讓他們用親手剪出的團花、對稱式剪紙和獨幅剪紙進行裝飾,并作為禮物送給家人、朋友,表達美好的祝福;同時設置了“我是巧巧手”“金牌設計師”等多個獎項,激勵孩子們更好地展現個性才華。這樣的作品展示,更能激發(fā)孩子關注以后有關剪紙內容的學習,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激發(fā)他們對民間古老藝術形式的熱愛之情,也能在評價中提高設計意識、提升審美素養(yǎng)。
總之,在新課改大環(huán)境下的小學美術剪紙教學,教師也要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巧妙應用教學技巧,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傳達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等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尹少淳.核心素養(yǎng)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大變軌[J].美術觀察,2014(4).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