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 琴
民間文化是聯(lián)系民族同胞的精神紐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信息化時代給民間文化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傳承民間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趥鞒泻秃霌P民間文化的需求、民間文化園本課程建構的需要及幼兒多元化發(fā)展的需要,我們提出“以課程地圖為路徑深化民間文化課程構建”的研究,以課程地圖為手段,以路徑研究為策略,對本地區(qū)一些與幼兒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禮俗儀式、生活習慣、語言和藝術等內容進行再架構,最終形成具有“愛家鄉(xiāng)、樂生活、會審美”核心價值的民間文化課程體系,使民間文化課程有更加清晰的脈絡和實施路徑。
課程地圖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改造后,在幼兒園課程研究之中開始使用?;谇捌诘恼{查,我們對幼兒園的課程地圖概念進行了界定。幼兒園的課程地圖,是指運用符號、圖表、文字、照片等方式描繪并顯示課程價值、核心經驗、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路徑、課程評價等多方面信息的圖形。它能實現(xiàn)課程實施與幼兒自主活動的內在統(tǒng)一,呈現(xiàn)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路徑,具有主題性、可見性、導引性、生成性的特點。因而,課程地圖是課程展開的脈絡、教師行動的思路,也是幼兒實際活動的記錄。
我園地處江南古鎮(zhèn),質樸的民風民俗、絢麗的民間藝術,構建了古鎮(zhèn)濃郁的文化底蘊,也浸潤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將幼兒園的辦園文化作為課程地圖的“底色”和“基色”,積極探索蘊含幼兒園文化特質的課程地圖建構,力求民間文化課程地圖能夠傳遞出課程文化的溫度,展現(xiàn)出“文化立園”的樣貌。
一是要基于幼兒生活,梳理民間文化課程資源。我們結合幼兒生活,從人、事、物、禮四個方面梳理出《民間文化課程資源匯總表》。二是確立資源維度,分層級設計民間文化課程體系?;诿耖g文化資源及課程的核心價值,我們從人文景觀、節(jié)慶文化、民俗文化這三個維度,分析資源價值,規(guī)劃民間文化課程體系。三是基于幼兒的生活,用地圖的方式呈現(xiàn)我們周邊與課程相關的資源。我們以幼兒園為中心,用繪畫、表征、圖片、文字等方式呈現(xiàn)了各資源節(jié)點、路徑及其之間的空間關系、資源價值。根據資源地圖,幼兒們可以知道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利用哪些資源和材料開展哪些活動,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資源的教育價值。
對于幼兒來說,資源和內容沒有明顯的界線,學習就是和環(huán)境中多方因素互動的過程。在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上,我們緊緊圍繞課程地圖的特質,凸顯“愛家鄉(xiāng)、樂生活、會審美”的課程核心價值理念。基于本土民間文化資源,遵循《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精神,我們架構了以“和美中秋”“福滿新春”“歡騰元宵”“詩禮端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載體的“甘露節(jié)”系列主題內容、以“甘露老街”“燕水人家”“秋香步道”為基點的“甘露景”系列主題內容,以及以“四月十五民俗會”“民間傳說”為素材的“甘露風”系列主題內容,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課程框架。民間文化課程地圖不僅呈現(xiàn)了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還呈現(xiàn)了活動展開的線索和幼兒的活動印跡,也就是讓課程地圖呈現(xiàn)出教師可以利用什么資源、采取什么方式、組織什么活動以及如何推進幼兒的活動。
課程地圖的預設和生成是交互的,它是幼兒經由課程地圖去達成一種課程的學習或者經歷一段課程的旅程。因此,我們更加關注兒童視角,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將自己的經歷和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呈現(xiàn)出來。我們基于幼兒的學習經歷,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主題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路徑和方向,完整地呈現(xiàn)幼兒的學習過程。一是通過主題墻的創(chuàng)設,用圖片和表征等方式呈現(xiàn)幼兒的學習路徑和方向。二是以“我的學習日志”呈現(xiàn)幼兒個性化的學習經歷。三是基于主題的實施,用繪本、影集、錄像等多種方式呈現(xiàn)幼兒的探究過程,便于幼兒回顧。
我們回歸本土,回歸幼兒生活,回歸資源,以幼兒為中心,關注幼兒生活中空間的轉換和時間的行進,基于幼兒與資源的關系建構民間文化課程地圖。民間文化課程地圖不是各種資源、活動的簡單疊加,而是基于幼兒教育整體論的實踐,是實施民間文化課程的重要指引。以課程地圖來優(yōu)化與深化民間文化課程,可以實現(xiàn)課程的橫向組合與縱向貫通。通過橫向或縱向連接形成的幼兒園民間課程地圖,既互相關聯(lián),體現(xiàn)出結構性、聯(lián)動性;又互為獨立,體現(xiàn)出個體性、獨特性。
因長期浸潤于民間藝術園本課程的研究中,教師對民間文化有了一定的關注度和敏感性,資源意識和課程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對幼兒的內在學習需求日益關注,不斷研究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從而不斷改進課程實施方式。教師通過課程審議、方案調整、研討學習、專家對話、活動組織、活動反思,不斷思考“什么是有價值的課程資源?”“什么是最適宜的實施方式?”“什么是能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核心經驗?”通過學習故事、觀察記錄、課程故事等方式,教師從教學觀念到教學行為都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研究了幼兒學習活動展開的情境脈絡、師幼之間有意義的對話、幼兒們的實際操作或活動情節(jié)、教師的引導與催化行為描述等內容,向大家生動地呈現(xiàn)出幼兒積累建構經驗的過程。在主題實施前,教師做好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資源收集等工作;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了解幼兒的經驗建構,并運用記錄表和評價表對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和過程性評價;在主題實施后,能通過梳理幼兒的新經驗和對照評價表來評價幼兒的發(fā)展,對主題實施進行反思和改進。
民間文化課程地圖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課程框架,用表征、文字、圖片、照片等形式對民間文化課程進行設計,讓民間文化課程地圖能真正成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引導幼兒自主學習,建構自身對民間文化的經驗圖式。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蔽覀円浴吨改稀肪駷橐I,基于兒童的立場,關注幼兒的需要,回歸幼兒的經驗,緊扣社區(qū)資源的利用、幼兒經驗的提升、主題網絡的邏輯設計、幼兒的多元發(fā)展,聚焦幼兒的活動,關注幼兒學習發(fā)展的過程,從幼兒活動的經驗層面反映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空間關系、時間關系以及內在邏輯關系,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讓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可視化。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有自主學習、自我表達的需求和能力,他們能用多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認知和探究過程。因此,我們放手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活動計劃開展和生成動態(tài)化、多樣化的活動過程。鼓勵幼兒運用已有技能,如利用講述、繪畫、表演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活動過程、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經驗以及新的疑問,用自己的方式呈現(xiàn)完整的實際活動脈絡和活動歷程。如用繪畫、表征等方式進行繪本式、日記式、路徑式記錄;用貼圖、打卡、照片等方式進行記錄。在課程地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兒們的活動軌跡,幼兒們可以依據自己繪制的課程地圖與同伴交流經驗,教師及家長可以依據課程地圖進一步探究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過程。
以課程地圖為路徑深化民間文化課程的建構,旨在讓課程地圖的可視化特征能夠更好地引導幼兒主動學習,讓幼兒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在真實的活動中產生對家鄉(xiāng)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幼兒社會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課程地圖不僅是對課程的再梳理和再優(yōu)化,更體現(xiàn)出幼兒主動學習、參與課程設計與評價、理解與體驗民間文化的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