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蘇琴
摘 要:在當今時代,學生成才問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斷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滿足當今社會發(fā)展需求。但是在當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基本上都是沿用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模式,以“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矯正心理問題”作為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種消極的心理健康教學效果不佳,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立足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關注學生的積極因素,發(fā)展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關鍵詞:積極心理;高職學生;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9-191
引言:新時代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和核心?;趥鹘y(tǒng)的消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應立足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塑造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心理干預活動、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等,借助積極因素的引領,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以后更好的在社會立足奠定堅實基礎。
1.樹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高職院校要想改變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須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師常常將焦點集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郁、敏感的人際關系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也基本上集中在“問題學生”的身上,而忽視了正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這種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參與程度比較低,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教師必須立足積極心理學知識,優(yōu)化教學理念。首先,學校必須將積極心理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并借助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借助積極的途徑強化學生的積極品質,澆灌學生的心靈,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運用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塑造人生;其次,在積極心理學的教學模式下,應對心理學課程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積極挖掘心理學內容,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把握,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學習中;再次,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群體進行正確定位的時候,積極心理學的服務群體不再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能夠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積極潛力,并幫助其塑造積極的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最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在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逐漸突破傳統(tǒng)單一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立足學生的興趣點,開展多種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得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達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豐富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在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更加關注學生的主觀體驗、個性發(fā)展等,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積極的人際關系等。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認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在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可充分借助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不斷強化學生的心理體驗,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欣慰、愉悅、幸福等積極的情緒,逐漸改變不良心理,包括焦慮、沮喪、抑郁等。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借助演講、角色扮演等途徑,引導學生在觀看中對自身逐漸形成積極的認知,并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積極樂觀的人格[1]。其次,增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包括快樂、滿意、興趣、愛、感激、自豪等,這些積極的情緒具有極強的正能量,可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引導下,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最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在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關注學生身上存在的美德、積極的人格特征,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接納他人,以良好的心態(tài)應對挑戰(zhàn),使得學生能夠對幸福生活進行體驗。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形成了積極的人格,而且在積極人格的引導下,逐漸形成了正確的心理狀態(tài)。
3.為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
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高職院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還要重視外部環(huán)境的營造,借助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促使學生在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首先,對高職院校的校園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包括:建設高雅的人文景觀、開展綠植栽培、張貼積極向上的標語,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使得學生在文化環(huán)境氛圍中,逐漸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廚藝大賽、創(chuàng)意手工展、歌舞比賽、書畫展、演講比賽、辯論會、體育鍛煉等,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等積極體驗,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積極的心理[2]。
結論:
簡而言之,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yǎng)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步入社會后積極面對工作的壓力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才會對他人以及社會做出貢獻。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yǎng)時,應立足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對學生潛在的正面因素進行充分挖掘,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本文以高職學生心理作為研究切入點,對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心理素質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偉,馬艷.論高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社會適應性的促進[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20):155-156.
[2]莊文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對高職生心理素質優(yōu)化的實驗研究[J].統(tǒng)計與管理,2018,33(10):87-90.
四川電子機械職業(yè)技術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