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玲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睂⒄n程定位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并不意味著閱讀教學不需要“理解”,而是要將“理解”指向終極目標“運用”。沒有“理解”,哪來“運用”?“理解”蘊含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之中。因此,我們要擺正“言語理解”的地位,準確把握“言語理解”的內容,探尋“言語運用”的途徑,才能筑好語文教學的基底。
【關鍵詞】理解;運用;語文教學
近兩年來,筆者在聽課學習時??吹筋愃七@樣的現(xiàn)象:
例1:一教師上《桂林山水》一課,只花20分鐘的教學時間,就要學生讀課文并總結出桂林山水的特點。而后就補充了附近公園的風景介紹等,接著讓學生仿照文本的構段方式練筆??梢钥闯觯陶邔Α罢_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理解陷入了誤區(qū),片面地認為指導學生寫好一段話、寫好一篇文章就是最好的“正確運用”了。對于“文質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簡練的文字刻畫出如畫美景的”則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有悖于語文課的初衷。
例2:一教師上《趙州橋》的第二課時,第一步引導學生概括“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橋?”第二步就是先引領學生找出過渡句,再通過微課掌握“過渡句”的概念,接著課外延伸在不同語境中練說過渡句,最后聯(lián)系上下文段補充過渡句。整堂課看似落實了“一課一得”,學生扎實地掌握了“過渡句”的運用。但令人遺憾的是忽視了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讀書,與文本、教科書編者對話,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聚焦內容理解,探究表達秘境
理解是把握語言意義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閱讀技能最主要的標志。讀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當然是文字,經(jīng)過一步步讀懂字、詞、句、段、篇,形成意義聯(lián)系,才能理解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和文章情感。這是閱讀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
(一)理解關鍵詞句
數(shù)學教師需憑借語言文字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歷史教師則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歷史知識的魅力。但,語文學科卻有著與之截然不同的特征。
如,《景陽岡》一課中第九自然段描寫武松遇虎襲擊的一段十分精彩。如果教學時,教師只立足于講了什么,那么,這節(jié)課可能不是語文課了,更像是歷史課之類了。語文課的聚焦點應該是“怎么說”。文中“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詞的表達,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暴露無遺。一個接一個的“閃”字,其實,足見作者的功力。它顯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動作、表現(xiàn)人物形象方面的獨到之處。這既表現(xiàn)了動作的準確,又表現(xiàn)了人物的機警敏捷。如果換用“躲”字,則會顯得很被動。
王尚文先生提出:“理解不僅僅指向語言文字表達的意思,更是理解如何運用語言文字。”面對關鍵詞句,語文課的聚焦點應該是引導學生采用抓住關鍵字詞、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時代背景、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探究言外之意等方法,把握詞句的思想內涵。
(二)品悟思想感情
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無不蘊含著作家先進的思想觀念或領悟的人生哲理,洋溢著真摯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謳歌著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質。教學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過語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內涵的深意,體會這樣表達的妙處。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苯虒W時,首先讓學生朗讀,然后抓住一連串動作展開想象。那么,大腦就會浮現(xiàn)出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在寒風中救助車夫的動人情景。這樣的舉動讓人肅然起敬,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情關愛,可謂“俯首甘為孺子?!?。
二、解剖語言形式,豐富言語經(jīng)驗
葉圣陶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毙问绞潜磉_的秘妙,是語文的特質,關乎主題思想的呈現(xiàn),靈魂的寄托。只有引導學生關注、親近、探究“表達秘妙”,解剖文本的語言形式,揣摩遣詞造句、修辭方式、表達方法、謀篇布局以及文體特征,才能真正豐厚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語文能力。
如,教學《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可圍繞“學習抓住動作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語文知識點展開教學。
先是閱讀思考:認真閱讀課文,嚴監(jiān)生的哪些行為表現(xiàn)讓你印象深刻?請找出相應語句體會他的內心。學生在讀中畫出課文中三番五次地描寫嚴監(jiān)生伸手指頭和搖頭的語句,并透過“伸著兩個指頭”“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等動作“看”到嚴監(jiān)生此時此刻的內心想法,為認識人物性格和形象作好鋪墊;
再明確作用:引導學生圍繞“為什么課文一而再、再而三地細致刻畫嚴監(jiān)生手和頭的動作?”“為什么幾個寥寥的動作描寫,就能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個守財奴的形象?”等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從中體會運用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和性格特點的表達效果和重要作用;
最后強化認識:提供一個動作細節(jié)描寫或神態(tài)細節(jié)描寫的閱讀材料,在同質或異質的拓展閱讀中,再次加深和強化對細節(jié)描寫方法和作用的認識。如此以語言學習帶內容理解和情感體驗的教學,強化了語言形式的學習和體會,達到了言意兼得的理解教學境界。
三、掌握言語理解,獲得語用策略
如果閱讀教學中的“理解”只關注文本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滿足于“這句話用了比喻(或擬人、排比等)的寫法”“這段話作者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之類的語言知識或概念的獲取,而忽視其表達效果的體味,是許多閱讀課的通病。這種純知識的語言教學,除了讓學生知道、記住一些寫法名稱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無實質性的幫助和提高。因為“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重在“能用”,而不是“知道”。只有進一步叩問和觸及到“效果”層面,才能將文本的表達秘妙逐漸積淀、內化為敏銳感知語言的能力,讓“理解”真正走向“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