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惠
摘 要: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師能夠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指導學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明確發(fā)展目標?;诖耍恼孪冉榻B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幾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情感教育可以讓教學內容擁有更多的感性因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給予學生朗讀課文的機會,逐步滲透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牢牢掌握語文知識。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重要作用
一、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始進入成長的黃金時期,學生的身心更加成熟,擁有十分豐富的情緒體驗,自尊、自卑的情緒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初中學生具有較為明顯的情感特點,其情緒非常容易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十分容易出現(xiàn)較為激動的情況,逐漸開始覺醒自我意識,擁有更加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也會更快,在受到外界的一點刺激后也能產生較大的反應。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功能性,其特征成為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初中語文教學可以教給學生更多處理情感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升,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良好熏陶,全身心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利用多種方式感知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生百態(tài)。情感教育的融入還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動力,改變沉悶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在進行情感溝通時,學生也能體會到多樣化的情感。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積極影響,解決當前學生情感較為弱化的情況。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帶領學生品味不同文學作品的不同情感,而這可以有效彌補學生缺失的情感,還能拉近學生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提升,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立足教材內容,挖掘教育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中擁有非常多高質量、經典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閱讀特點,還擁有多樣化的情感教育素材。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想更好地滲透情感教育,那么就需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將情感教育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1. 深入挖掘課文的背景知識
語文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如果學生可以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個全面了解,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能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利用多種方式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學生一起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真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挖掘文章的背景時,教師應當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了解文章創(chuàng)作時的時代背景。時代的不同將會造就出不同的文人,也會對文人的寫作特點產生直接影響。時代是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也能為作者的寫作提供多樣化的寫作素材。因此,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文章的時代背景,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第二,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很多作者在寫作時,通常都是在復述其生平經歷,展示自己積累的經驗,其中擁有非常多經典的至理名言。因此,作者的生平事跡也是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使其能夠突破時代、文字的束縛,真正理解作者。
例如,在教學《最后一次講演》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帶領學生去分析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1946年7月15日是李公仆的追悼會,這篇文章是當時聞一多先生的經驗。在此次講演中,聞一多憤怒地批判和斥責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當天下午,國民黨的特務人員就暗殺了聞一多先生。教師需要與學生一起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從字里行間里感受聞一多先生革命、熱愛祖國的斗爭精神與英雄氣概。通過了解該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和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也能逐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教師在滲透情感教育時,需要深入分析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或者鼓勵學生自行搜集與作者、時代背景相關的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實現(xiàn)學生心靈的成長。
2. 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目前,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都開始采用情境教學法,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從課文的細節(jié)入手,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分析課文內容,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和素材,運用這些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在不同的情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文章情感,能夠積極參與到文本的閱讀和探究中,最終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情感,教師就可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逐步滲透情感教育。在上課前,教師就可從網(wǎng)絡上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如“漲起來的水”“密斜的雨”“嫩綠的草”等。在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后,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圖片,帶領全體學生融入春天情境中,在感受愜意、輕松的春天景色時,學生的情緒和情感也會得到較大放松,能夠興致十足地參與到課文內容的學習和分析中。在時機成熟后,教師就可引入該節(jié)課的知識,學生需要初步閱讀課文內容,尋找課文中與圖片對應的內容,并標記出來。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學生能夠始終保持充足的學習動力,還能更好地感知課文中的思想情感。
3. 緊扣教材內容引發(fā)情感
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大量、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那么就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緊扣教材并非指的是教師只能利用教材內容,而是從教材內容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出發(fā),適當拓展教學內容,不斷加強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文本中,感知和體會作者的情感。為了實現(xiàn)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緊緊圍繞著課文內容感染學生,使其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調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