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智
摘 要: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和良好素養(yǎng)的重要時期?!睹穹ǖ洹返念C布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為學生積極思想和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立足《民法典》分析,尋找教學切入點,融入情境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深入思考,借助科學評價滲透法制思想,從而助力學生素質提升。
關鍵詞:《民法典》;初中道德與法治;運用;策略
引言
《民法典》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包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導中,如果教師可以立足教學目標分析,巧妙地將《民法典》中的素材與道德與法治,可以彌補紙質教材的滯后性,讓更多先進的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引導中。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該如何運用民法典開展教學引導,才更利于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個人認為有必要結合以下幾點展開具體探討。
一、細研《民法典》條文,尋找教學切入點
《民法典》作為新出臺的法律制度,包含的條文范圍廣泛,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想要將《民法典》融入教學之中,最關鍵的是找到切入點,將《民法典》中的內容與教材中的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繼而打造高質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豐富民法典教學資源。在仔細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可以結合多個視角展開融入探究。例如,在《法律伴我們成長》中,有關未成年人的介紹就與《民法典》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相契合。在《預防犯罪》部分教學中,也可以結合《民法典》中詳細的條文分析,從而以明確的法律依據(jù)增強教學的說理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當結合教學的目標與民法典中的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等多元化內容分析,探索結合的路徑,從而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變得更加豐富。
二、結合情境教學法引導,分析問題找方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想要融入《民法典》開展引導,并非易事。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比較淺,單純的教師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引導效果。那么,在開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巧妙地融入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立足實際分析問題、找方法,繼而在科學引導中搭建高質量的課堂。例如,在講解《善用法律》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民法案例為基礎,為學生搭建一個問題情境,從而讓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分析問題:在騎行共享單車之后,小黃把化妝包遺落在車筐里,待回來尋找的時候,已經(jīng)不見了。同時,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一個找化妝包的情境。經(jīng)過計算,包里面的東西約價值2000元,于是小黃報案。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小黃還車后是小張騎車。找到他后,他說直接把化妝包扔掉了。雖然小黃主張賠償1500元,經(jīng)過民警協(xié)調,小張賠償了500元。請同學們分析民警作出的決策是否合理?由于處理結果與學生日常經(jīng)歷沖突,因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們探討的積極性得到調動。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六條中規(guī)定對本次引導作了解釋。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不僅僅理解了法律的運用,還掌握《民法典》中的內容,可謂一舉多得。
三、融入生活化教學探究,提高運用有效性
理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結合《民法典》開展教學引導中,如果教師可以融入生活化引導分析,以《民法典》為參考引導,將有助于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引導效果。因此,教師需要立足基礎學生成長基礎要求,以生活、社會為載體,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學習探討,繼而在分析和運用中,提高教學引導的有效性。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搭建“模擬法庭”,也可以適當融入“《民法典》在身邊”知識競賽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分析探究,內化知識。以“模擬法庭”為例,教師可要求學生先學習民法典中的法律知識,結合學習中的理念探究,然后,控辯雙方開始質疑爭辯。最后教師總結延伸。通過這種途徑,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法律的理解,繼而認識到《民法典》在生活中的意義。
四、借評價開展法制滲透,多元視角提素養(yǎng)
教學評價是學生學習的指明燈,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指明方向。因此,在開展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立足基礎教學實際分析,在評價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法制意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討的欲望。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個體、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視角,融入線上線下評價途徑,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例如,在講解《合理利用網(wǎng)絡》部分知識的時候,由于網(wǎng)絡“吐槽”問題比較常見,但是吐槽不當就可能會造成侵權。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組織學生結合線上線下多種途徑收集與網(wǎng)絡“吐槽”有關的資源,然后組織學生合作探討。待學生完成基礎分析之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表現(xiàn)結合《民法典》的第九百九十條、第九百九十五條、一千零二十四條等規(guī)定滲透,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分析探討的結果反思評價,之后生生互評。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評價的效果作進一步普法引導,并以賞識性評價的方法,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通過科學的評價,學生的法制意識得到增強,綜合素質也在教師的潛移默化引導中得到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運用《民法典》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需要立足實踐探索合理的途徑,并結合教學效果不斷優(yōu)化探究,從而在不斷實踐和反思中,提高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制意識的對策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4(19):23-24.
[2]周亮.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途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6):61-62.
(貴州省榕江縣平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