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琴 潘穎
摘要:目的:分析小兒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特點以及治療方法。方法:對小兒川崎病患者進行研究,共計60例,診治時間為2015年6月~2021年6月,根據患兒有無川崎病典型表現分組。典型川崎病組30例,設置為對照組;不典型川崎病組30例,設置為觀察組。結合小兒患者臨床癥狀,進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并予以針對性治療。對比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分析治療與轉歸情況。結果:觀察組確診前發(fā)熱時間長于對照組,頸部淋巴結腫大概率為60.00%,肛周蛻皮為53.33%,口唇皸裂為50.00%,皮疹為40.00%,結膜充血為30.00%,手足硬腫為26.67%,指趾端膜樣蛻皮為20.00%,低于對照組的90.00%、83.33%、80.00%、66.67%、63.33%、56.67%和50.00%,兩組對比有差異(P<0.05);影像學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血紅蛋白為(100.12±4.72)g/L,高于對照組的(90.18±5.16)g/L;C反應蛋白為(82.56±20.44)mg/L,低于對照組的(112.78±28.24)mg/L,兩組對比有差異(P<0.05);兩組患兒均接受為期3個月的隨訪,完全康復,無嚴重后遺癥,未出現死亡病例。結論:小兒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病情復雜,應結合患兒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以準確診斷疾病,減少誤診與漏診情況的發(fā)生;同時以診斷結果為依據,予以針對性治療,以改善預后,促進患者恢復。
關鍵詞:小兒患者;不典型川崎病;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
不典型川崎病也被稱作不完全川崎病,指的是患兒病情不滿足典型患兒診斷標準,但其發(fā)展趨勢有典型臨床特點。與典型川崎病比較,不典型者臨床表現特異性不足,缺乏典型性,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比較嚴重,易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對小兒健康生長不利[1]。現階段,該疾病發(fā)生率明顯上升,僅通過典型川崎病診斷標準難以滿足臨床需求,因此,需注意疾病臨床特征和體征表現,同時結合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對疾病予以準確診斷,為疾病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2]。本文以60例小兒川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小兒典型與非典型川崎病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特點以及治療方法予以分析,旨在為疾病診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現將研究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文中研究對象為小兒川崎病患者60例,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診治,根據是否存在典型表現分組,典型川崎?。▽φ战M)和不典型川崎?。ㄓ^察組)各為30例。對照組中17例患兒為男性,13例患兒為女性,年齡在8個月~5歲之間,均值(2.96±0.45)歲;觀察組中14例患兒為男性,16例患兒為女性,年齡在1歲~5歲之間,均值(3.02±0.48)歲。川崎病診斷標準:(1)嘴唇開裂,有草莓舌和紅斑,和(或)口腔、咽黏膜紅斑;(2)結膜充血,不產生分泌物,為雙側病變;(3)皮疹以斑丘疹、多形性細胞瘤樣紅疹或彌漫性紅皮病為主;(4)急性發(fā)作者,可有紅斑或水腫出現在手、足部位,亞急性期甲周蛻皮;(5)單側淋巴結腫大,直徑不短于1.5cm。小兒川崎病患者發(fā)熱時間不短于5d,且滿足上述5條中的任何四條,或手足有紅腫與潮紅癥狀,連續(xù)發(fā)熱4d即可確診。納入標準:(1)患者病情均滿足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5歲;(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患兒;(2)伴隨其他類型皮膚黏膜病變;(3)現行其他治療者。兩組性別與年齡無差異(P>0.05),存在對比價值。
1.2 方法
1.2.1 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
對發(fā)熱時間在5d及以上,且滿足疾病診斷標準中的2~3條者,或發(fā)熱時間≥7d后原因不明者進行實驗室檢查。于患兒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以3000轉每分鐘的速度離心處理,對白細胞計數(顯微鏡計數法)、血小板計數(單通道電阻抗技術法)、血紅蛋白(比色法)、C反應蛋白(放射免疫法)、血沉(魏氏法)、谷丙轉氨酶(分光光度法)水平進行檢測。C反應蛋白≥3.0mg/dL或血沉≥40mm/h者,若滿足以下6條中的3條及以上:(1)貧血;(2)發(fā)熱1周后血小板不低于450×109/L;(3)白蛋白水平不到3g/dL;(4)谷丙轉氨酶水平上升;(5)白細胞計數不低于15×1012/L;(6)每個高倍視野中的尿液白細胞計數不少于10個,或超聲心動圖(+),需遵照醫(yī)囑進行治療。若不存滿足6條標準中的任意3條,且仍有發(fā)熱癥狀存在,需繼續(xù)進行臨床檢查和實驗室評估。脫屑癥狀明顯者,需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心電圖檢查,探查冠狀動脈受損情況。超聲心電圖(+)判定標準:(1)右冠狀動脈或左冠狀動脈前降支Z值不低于2.5;(2)有冠狀動脈瘤存在;(3)滿足左心室功能下降、心包積液、二尖瓣反流、右冠狀動脈或左前降支冠狀動脈Z值在2.0~2.5中等提示性特征中的3項及以上即可確診。
1.2.2 治療
兩組患兒發(fā)病5~10d后,均予以1g/kg·d人血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2d后仍有川崎病癥狀者,加用30~50mg(kg·d)阿司匹林,分3次給藥,同時每天聯合口服100mg維生素E,3-5mg/kg潘生丁;患兒體溫恒定后,將阿司匹林用量降至3-5mg(kg·d)。存在冠狀動脈擴張者,需繼續(xù)用藥,直至冠狀動脈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治療期間,需保障患兒獲得充足睡眠,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表現:包括確診前發(fā)熱時間、頸部淋巴結腫大、肛周蛻皮、口唇皸裂、皮疹、結膜充血、手足硬腫和指趾端膜樣蛻皮的概率。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血沉、谷丙轉氨酶水平。影像學檢查指標包括:心臟血流異常、冠脈擴張和冠脈增厚的概率。治療轉歸情況:分析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和痊愈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軟件SPSS 22.0錄入后統(tǒng)一處理數據,經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表示,t檢驗。P<0.05為有差異。
2結果
2.1 兩組臨床表現對比
觀察組患兒確診前發(fā)熱時間為(12.18±1.44)d,長于對照組的(8.72±1.32)d,兩組對比有差異(t=9.701,P<0.05);觀察組頸部淋巴結腫大、肛周蛻皮、口唇皸裂、皮疹、結膜充血、手足硬腫和指趾端膜樣蛻皮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結果報道如表1。
2.2 兩組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
兩組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沉、谷丙轉氨酶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應指標有差異(P<0.05),結果報道如表2。
2.3 兩組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比
兩組心臟血流異常、冠脈擴張和冠脈增厚發(fā)生率對比無差異(P>0.05),結果報道如表3。
2.4 治療與預后分析
兩組患者治療1~7d后,發(fā)熱癥狀消退,實驗室和影像學指標改善,冠脈擴張和冠脈增厚患兒例數減少;2周后癥狀好轉或緩解;隨訪3個月后,患兒完全康復,無嚴重后遺癥,未出現死亡病例。
3討論
文中對兩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觀察組C反應蛋白水平更低,血紅蛋白水平更高,與對照組對應指標進行比較差異明顯(P<0.05);兩組其他實驗室指標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心臟血流異常、冠脈擴張和冠脈增厚)概率無差異(P>0.05),證實小兒川崎?。ǖ湫团c不典型)均存在不同程度實驗室和影像學指標異常,因此在評估不典型患者病情時,除了分析臨床表現,還要結合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實現對疾病的準確診斷。
臨床主要是通過保守藥物方案對小兒不典型川崎病患者進行治療。丙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均可用于該疾病的治療,具體給藥時,應與患者病情和體重結合,分次用藥,以提高用藥依從性和配合度。文中研究顯示,兩組患兒用藥后,發(fā)熱癥狀均緩解,各項指標改善,隨訪期間完全康復,無嚴重并發(fā)癥,也未出現死亡病例。綜合分析小兒不典型川崎病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予以針對性治療,可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不典型川崎病區(qū)別于典型患者,臨床表現典型性不足,因此對疾病進行診治時,需與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結合,實現疾病早期診斷,為疾病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姜華,胡堯舜.三維超聲斑點追蹤成像對小兒不典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1,25(8):1117-1120.
[2]馬瑩瑩,彭韶,儲衛(wèi)紅,等.以發(fā)熱、黃疸為首發(fā)癥狀的不完全川崎病2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臨床兒科雜志,2020,38(10):75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