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慈祥 袁輝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大同 037009)
該研究以大同市乒乓球“乒途”訓練班剛開始接觸乒乓球的16名8~10歲健康、無明顯差異的少兒為研究對象。
該文通過查閱乒乓球書籍與資料,查詢中國知網、優(yōu)秀碩博論文庫等,再與筆者所學專業(yè)實際情況相結合,為撰寫該文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依據。
采訪了參與乒乓球教學的乒乓球教練和體育指導員,了解相關專業(yè)知識和實施該研究所需培訓的過程,結合他們的看法為該文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2.3.1 實驗對象
從大同市“乒途”乒乓球培訓班選出16名學員,年齡在8~10歲,未接觸乒乓球訓練,并且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是均衡隨機抽取的。通過了解發(fā)現,選取的16名學員身體基本情況相差不大,身高、體重也在正常范圍之內,符合該實驗的要求(8~9歲兒童正常體重在24.1~35.3kg,身高在125.7~138.7cm,均為正常體型)。
2.3.2 實驗前乒乓球技術的測試
根據t值測試,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由表1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在2次攻擊前測試和反應手攻擊前30次擊球成功次數(為平均值)的兩種攻擊技術分別為4∶2、3∶2,將兩種技術水平的16名學生進行比較。
表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30個球成功次數()
表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30個球成功次數()
2.3.3 實驗時間
2019年9~12月。
星期一、二、五:下午4∶30~6∶30。
星期六:下午2∶30~4∶30。
2.3.4 初學者的教學過程
因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之前都未接觸過乒乓球,所以在實驗前就應該了解乒乓球的訓練和相關乒乓球知識,因此讓學生進行了更多的已知球訓練。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攻球結果對比()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攻球結果對比()
表3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左推右攻和兩點攻球連續(xù)次數對比()
表3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左推右攻和兩點攻球連續(xù)次數對比()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身體素質對比()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身體素質對比()
練習一:自拋自接練習。
教練將乒乓球放在學員左手或右手的手掌中,并將球垂直于身體保持約60cm拋起。然后再用另一只手去接球。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在熟練度提升的情況下可以在球拋起的間隙雙手擊掌后再接球,從而提高學員的反應速度。
練習二:持拍顛球練習。
練習者用球拍一手持球,當握拍者拋球時,握拍者會在球和橡膠表面的沖擊下完成顛球,在顛球時要注意用力均勻,盡可能地保證每次顛球的高度在20cm左右,熟練之后可以增加難度,可以原地用球拍的正反面顛球,也可以在顛球的時候走動或慢跑,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員感知到擊球的力度及擊球時球與球拍的落點。
練習三:徒手揮拍練習。
在剛開始練習中教練要著重指導學員的動作,手上動作要標準,揮拍動作要協(xié)調,在揮拍協(xié)調之后可以加大難度,可以讓學員加快揮拍的速度,再加上腳步的轉動(腳尖與腳跟的變換)。
(1)實驗組。
有8名學生準備了乒乓球筐,8名學生在2張球臺上練習,1名學生在后面以教練提供的球速練習,另外2名學生在后面,一組為50個球。然后交換進行循環(huán)訓練。
訓練一:正手攻球的多球訓練。
在許多進攻正手球的訓練中,教練和初學者站在乒乓球臺旁,教練站在球臺旁邊,初學者站在球臺的右邊(以右手持拍為例,反之相反,同下)。之后教練給練習者供球,在這期間教練員要注意供球的速度和力量保持一致,供球的落點也要基本相同。初學者要反復地在此位置用正手攻球。
訓練二:反手攻球的多球訓練。
當教練和初學者練習反手擊球時,他們站在球臺的兩端。教練站在靠近球臺的一側,練習者站在球臺中靠左的位置,之后教練給練習者供球,在這期間教練員要注意供球的速度和力量保持一致,供球的落點也要基本相同。初學者要反復地在此位置用反手攻球。
訓練三:左推右攻的多球訓練。
在左推右攻的多球訓練中,教練和初學者在球臺的兩端,教練在球臺旁邊,初學者在球臺的中間。教練給初學者供球的落點應該是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在此期間,教練應注意球的速度、力量和落點相同。
(2)對照組。
教練站在球臺一端,初學者每人手中拿一個球站在球臺另一端,當球臺上有學員訓練時,其余的初學者進行揮拍練習,在教練講解或糾正錯誤時要注意聽講。單球訓練的內容與多球訓練的內容一樣。當前面練習的學生出現了錯誤,下一個學生立即補上。
通過為期3個月的訓練,結合表2數據對比分析,在每次供球數都在50個球的情況下,實驗后實驗組成功上臺的平均數為13個,對照組成功上臺的平均數為10個,比實驗前分別多出7個、6個,增長幅度分別為117%、150%。實驗后實驗組反手攻球成功上臺的平均數為14個,對照組反手攻球成功上臺的平均數為11個,比實驗前分別多出9個、7個,增長幅度分別為180%、175%。
可見,實驗組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采取乒乓球多球訓練的效果比傳統(tǒng)的單球訓練效果好,多球訓練更有利于乒乓球初學者技術的提高。
通過為期3個月的訓練,結合表3數據對比分析,在每次供球數都在50個球的情況下,實驗后實驗組左推右攻平均連續(xù)次數為7次,對照組左推右攻平均連續(xù)次數為6次,比實驗前分別多出4次、2次,增長幅度分別為133%、50%。實驗后實驗組兩點攻球平均連續(xù)次數為12次,對照組兩點攻球平均連續(xù)次數為8次,比實驗前分別多出6次、2次,增長幅度分別為100%、33.3%。
經過數據分析對比,實驗組的增長幅度明顯比對照組的增長幅度高,實驗組學員對乒乓球攻球的連貫性提高,攻球的步法也有明顯的提高。證明多球訓練法在初學者階段對學員技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結合表4數據對比分析,在進行乒乓球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素質都有所提高。實驗組跳繩增加9.5個、俯臥撐增加7個、50m跑提高0.65s,增長幅度分別為18%、46%、7%。對照組一分鐘跳繩增加5個、俯臥撐增加4個、50m跑提高了0.35s,增長幅度分別為7%、25%、3%。
由此可見,經過多球訓練的實驗組各項素質的增長幅度都比對照組高,表明多球訓練能明顯提高初學者的身體素質水平。在經過乒乓球訓練后,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素質較訓練前明顯得到提升。
第一,根據實驗分析和日常觀察,采取多球訓練的學員比單純采取單球訓練的學員在同樣時間的練習后,各項基本技能水平有顯著的提升,說明多球訓練有助于幫助學員形成并鞏固正確的乒乓球基本動作技術。
第二,多球教育的強度大于單球教育,對提高身體素質很有幫助,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素質和意志,培養(yǎng)不放棄、不屈服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質。
第三,與單球訓練相比,多球訓練能促進兒童的學習,并能掌握更難的動作和步驟。
第一,雖然多球訓練法能夠有效、快速地提高學生對球感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教練員在實際的教學訓練過程中不能將傳統(tǒng)的單球訓練法拋之腦后。多球訓練法和單球訓練法二者相輔相成,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法,這樣才能將每個隊員的個性與實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第二,隨著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供球時可以由固定點變?yōu)榉枪潭c。這種變化考驗著學生的敏感度和判斷力,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掌握技術技能,熟練地在不同的方向拿球。
第三,由于多球訓練訓練強度大,訓練時應該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經驗,找到適合學生的訓練強度,過高的多球訓練的強度會導致身體超負荷,建議必須結合學生身體狀況的特點,合理分配運動強度,使學生顯著提高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