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含蓄蘊藉,余味綿長,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很多學生對古詩既難“意會”,更難“言傳”。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寫促讀”的方式來進行,讀寫結合,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體驗,陶冶情操,又能提升思維品質和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詩歌鑒賞;以寫促讀;語文素養(yǎng)
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滿堂灌”,學生習慣于“滿堂聽”,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往往被忽略了。如果我們采用“以寫促讀”的方式,以寫作促進閱讀,這樣既能促使學生自主探究,驅動學生與詩歌深度對話,又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學生自讀是“以寫促讀”的前提和基礎,在此之后,教師再設計寫作任務。學生在“寫”中不斷深入閱讀與思考,充分與詩歌對話,感悟詩歌的深層意蘊。古詩鑒賞中“以寫促讀”的形式主要有幾下幾種。
一、仿寫、擴寫、補寫、改寫
仿寫主要包括仿句寫作和仿意寫作兩種,仿句寫作側重于語言形式的模仿,仿意寫作側重于意境的模仿,它是一種受限制的創(chuàng)作。詩歌仿寫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激活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仿寫,學生對詩歌自身特點有了更深的理解,訓練了想象力,也增強了思維能力。比如,在很多古詩中,詩人在抒發(fā)思念之情時,往往不從正面著筆,而是從對面著筆,即通過設想對方思念自己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據此,我讓學生用對面著筆的方法仿寫王昌齡《送魏二》的“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兩句詩,有學生這樣仿寫:
思君獨倚城樓風,幾度對月望故園。
倚和望本是對方行為,但這種想象的虛景卻更深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學生通過這樣的仿寫練習,既深刻地理解了詩歌的手法與情感,又提高了自己的表達水平。
擴寫是指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用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對詩歌進行拓展,使之更具體、更豐滿的過程。擴寫可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增強“言傳”的本領。擴寫的時候要讓學生注意線索與層次,挖掘景語在色彩、形態(tài)、性狀、聲音、氣味等方面的特征,充分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重新進行加工,表現(xiàn)詩歌的情感。比如,在學習送別詩時,有學生對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中的“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一聯(lián)是這樣擴寫的:
我仿佛聽到你經過幽靜的黃牛峽時,湍急的江水洶涌澎湃,發(fā)出不絕的回聲,我似乎還能看到你的帆船劈波前行,只盼著你能早些到達。心里正想著這些而入神,忽然江面上一陣徹骨的寒風把我吹醒,放眼望去,暮靄漸濃,稀疏的樹影在水邊掩映搖晃,只留下孤獨的我在秋天里佇足凝思,心懷悵惘,我親愛的朋友哦,此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了??!
這段文字細膩地描寫了離別時的情景,以心理描寫和直接抒情把綿綿的惜別之情表現(xiàn)出來了。在擴寫訓練時,學生要反復地研究詞句,選擇恰當?shù)乃囆g手法,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久而久之,他們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自然逐漸提高。同時,教師要加強方法指導和評講,不斷激發(fā)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補寫則是對詩歌的“留白”處,結合自己的體驗,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補白”。留白,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運用留白可以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和審美的空間,意在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品鑒詩歌時,我們可以選擇詩題進行補白,或選擇詩中和詩末精彩留白處進行補白。這樣的訓練可以引導學生深度閱讀詩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改寫主要包括改變體裁來寫、改變敘述人稱來寫、改變表達方式來寫和改變敘述順序來寫。改寫能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深入理解詩歌,從而達到“以寫促讀”的目的。
二、寫讀后感
在我們閱讀了一首詩歌之后,景物的幽靜壯闊,人物的悲歡離合,時代的動蕩起伏和哲思的深邃雋永都會激起我們情感的漣漪,引起情感的共鳴。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讓學生寫一點詩歌的讀后感,這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學生讀了王建《當窗織》之后,寫了一篇讀后感,在這篇文章中,學生既表達了對貧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寫出了自己對苦難的感受——堅守信念,自我救贖。在讀后感寫作指導中,要讓學生緊扣自我“感”點,有“感”而發(fā)。
三、寫詩歌評論
詩歌評論是文藝評論的一種,對于學生來說,詩歌評論屬于較難掌握的一種文體,它是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進行評價。教師在訓練時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可讓學生閱讀一些詩評范文,先從詞語(意象)、句子的角度分析表達的妙處,然后再著眼于整首詩的評析。在詩歌評論寫作時,要挖掘微型話題,多角度探究。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筆者課前布置了一個思考題:你認為這首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什么?請分析說明理由。有學生寫了這樣一段短評:
這首詩運用了奇特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描繪了一個瑰麗奇妙的夢境。在詩人的筆下,夢中之景或寂靜清幽,或壯美奇絕,或離奇險怪,或壯麗輝煌。夢境越是美好就越襯托出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它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曲折反映,表達了詩人對權貴的蔑視和對自由的向往。
寫這樣的詩歌短評,手段簡捷,效果明顯,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整合性練筆
“以寫促讀”的方式可不囿于一首詩,我們可以通過整合與某首詩相似、相異或相關的詩歌來設計寫作任務。我們可以對兩首詩歌在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鑒賞。比如,在完成杜甫《登岳陽樓》和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兩首詩教學之后,我讓學生評析兩首詩情感的不同。這樣的練筆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兩首詩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的鑒賞水平。我們還可進行專題性的整合,對同一詩人的多首詩或者主題接近的多首詩以專題的形式進行改寫或者評析。在學習了李清照的《點絳唇》《一剪梅》《聲聲慢》之后,我讓學生以一位李清照摯友的身份,給晚年的李清照寫一封信,信中的內容要包含三首詞的內容。學生興趣濃厚,寫作效果較好。
在“以寫促讀”的過程中,我們提倡師生、生生平等對話,交流討論,教師適時評價,這必然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閱讀和理解詩歌。同時,“以寫促讀”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地閱讀與思考,而且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這種策略打破了教學中“滿堂灌”的沉悶與枯燥,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作者:王賢伍,安徽省無為縣第一中學教師)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