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該目標下統(tǒng)籌語文學習與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關鍵內(nèi)容。以《故都的秋》為例,通過總體的把握,恰切的角度,精選的素材,密切的關聯(lián)與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實踐活動,建構起教學實操與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直接關聯(lián)。
關鍵詞:立德樹人;故都的秋;生命深味
*本文是2020年度阜陽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編教材落實立德樹人課堂實操性研究”(項目編號FJK008)的研究成果。
“立德樹人”已經(jīng)成為我國當今教育發(fā)展追求的終極目標。以《故都的秋》為例建構起語文教學中單篇教材落實“立德樹人”教學實操策略,逐層呈現(xiàn)《故都的秋》在教學實操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敖滩姆治觥敝荚谕ㄟ^對文本全局的分析與把握,來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張本;對“切入角度”的理論分析則通過深挖文本的主題,來建構與“立德樹人”目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下面以《故都的秋》為例,呈現(xiàn)實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做法。
一、教材分析與理論闡釋
《故都的秋》是現(xiàn)代散文中的名篇,也是高中教材中的經(jīng)典,2018年試行的新教材再次將它選入。《故都的秋》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成為高中的傳統(tǒng)選材,那是因為作者用“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閑話秋涼、勝日秋果”等幾幅意蘊深厚的意境,精準地傳達出“清、靜”的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內(nèi)心“悲涼”的心境,把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郁達夫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寫作時,他居住在故都的深處,他用簡淡的筆觸描寫出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身處秋天里的那種恬靜中帶有悲涼的心態(tài)。文章描寫的秋景底色是悲涼的,然而在這份悲涼中,作者通過種種充滿暖意的細節(jié)描寫,讓故都市井中的一幅幅秋景圖顯得是那么的悠然自得?!豆识嫉那铩氛Z言清新中含著淡遠,典雅中間有世俗,兩者渾然一體,難辨彼此,顯示出了郁達夫深厚的語言功底和高超的語言技巧,體現(xiàn)著其散文的獨特個性和審美價值。
《故都的秋》在情感表達上,在作者對“故都的秋”充滿贊美與眷念中,也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悲涼。正如文中所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有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弊髡咭彩莻€“文人學士”,觀秋、寫秋時,也免不了那份悲涼,“秋的深味”實際上就是人生的深味。
《故都的秋》落實“立德樹人”的切口,經(jīng)過反復考量,仔細研磨,確定為:“人生況遇”和“生命深味”。
生命是一個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生命會遭遇不同的境況。人的生命與其他形式的生命之區(qū)別在于,她富有感知,她隨時都可以感知到周遭的變化。周遭的變化刺激著生命的主體,讓主體對生命就有了不同的體驗,或幸福,或悲苦。
主體對外界刺激常常會做出模式化反應,不同的外界刺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模式化反應。
春天里,萬物復蘇,欣欣向榮,草綠水碧,天藍云白,鳥語花香,空清氣爽……人之于這樣的“況遇”,模式化反應是:愉悅、快樂、幸福……
到了秋天,西風瑟瑟,冰霜披拂,萬物凋敝,落葉漫卷,草枯木燥,哀鴻一片……人之于這樣的“況遇”,模式化反應是:哀婉、憂傷、悲苦……
然而,人生之境遇不都是“春暖花開”,很多時候還要遭遇“秋風瑟瑟”。人生要獲得更多的價值、更多的意義和幸福,就必須突破生命對境遇的“模式化反應”,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的種種“秋風瑟瑟”。毛澤東同志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秋天在歐陽修眼里是“其色慘淡,煙霏云斂”,于是他感嘆道:“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可是,秋天在毛澤東的眼里卻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于是他感嘆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薄.旉懹慰吹搅瓒_的梅花時,他的感覺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懵涑赡嗄胱鲏m,只有香如故?!泵珴蓶|同樣看到了凌冬而開的梅花,但他的感覺卻是:“……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p>
毛澤東同志總能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突破人對境遇的“模式化反應”。能夠積極面對人生遭遇的“秋風瑟瑟”,于是他就得出了樂觀的結(jié)論,從而改變?nèi)松淖呦蚺c走勢,改變?nèi)松拿\。在革命遇到“秋風瑟瑟”走入最低潮的時候,很多人都為革命焦心憂慮,甚至懷疑,毛澤東卻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薄靶切侵稹痹谘矍皶r,毛澤東看到的是其未來的“燎原之勢”。這就是毛澤東總能樂觀地看待事物的高貴品格。
高中生處于青春少年時期,以后人生的路還很長,遭遇“秋風瑟瑟”般的境況是在所難免的。如何面對“秋風瑟瑟”般的人生境況是我們?nèi)松囊淮笳n題。那么不妨學學毛澤東同志,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遭遇的一切,這會給人生實現(xiàn)價值、讓人活得更有意義、讓生命擁有更多的幸福,增加不少的機會。
二、教學實操中落實“立德樹人”必須堅守的原則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提出后,不只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的具體內(nèi)容體現(xiàn)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因此選擇落實“立德樹人”切口時,必須堅持與之關聯(lián)起來的原則。本文選擇的“人生況遇”和“生命深味”切口與它們關聯(lián)的情況分析如下。
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關聯(lián)。“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基礎”之一是“人文底蘊”?!叭宋牡滋N”中有“人文情懷”,其具體內(nèi)容為: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等。選擇“人生況遇”和“人生深味”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切口,直接關照了其中的“人文底蘊”之“人文情懷”的要點。
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lián)。在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自由”一詞,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由?!叭说囊庵咀杂伞笔且浴按嬖诤桶l(fā)展的自由”為前提的,沒有人的“存在和發(fā)展”,“意志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人的“存在和發(fā)展”便涉及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把握生命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存在和發(fā)展”,如何獲得“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由。生命教育是教師實施“立德樹人”的永恒主題,是“立德樹人”中的最高境界。選擇“人生況遇”和“生命深味”作為切入口鏈接的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之“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由”的要點。
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聯(lián)?!皩徝黎b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品質(zhì)。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通過閱讀鑒賞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fā)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教授《故都的秋》一文,選擇“人生況遇”和“生命深味”作為“立德樹人”的切入點,鏈接的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之“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的要點。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地感受和領悟《故都的秋》流露出的對人生的深切感悟,引導學生去認知生命,促其對生命的覺醒,培養(yǎng)其把握自己生命的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實操中落實“立德樹人”的策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在實操中落實“立德樹人”,僅有課文里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將“立德樹人”的素材延展開去,調(diào)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操作者選定的“立德樹人”切口服務。
本篇選的是歐陽修的《秋聲賦》、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又選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還選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去落實“人生況遇”和“生命深味”這兩個關聯(lián)“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以下三種方法,可以供實操者參考。
第一,講授法。在品讀本文的主題時,教師適時地對學生作出點撥,然后把“人生況遇”和“生命深味”的有關內(nèi)容直接傳授給學生。
第二,討論法。討論問題一:反復閱讀課文倒數(shù)第3段,找出你認為蘊意豐富的語句,并說出你體會到的豐富內(nèi)涵。討論問題二:文中“秋士”“秋的深味”等詞,你是如何理解的?學生討論后,教師再給予指導與解說。
第三,研究法。教師把“素材延展”中的材料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聯(lián)系本文,以“在《故都的秋》中我讀到了生命的深味”為題,寫篇討論稿,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老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點撥。
(作者:謝明君,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