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華 李藝馨
摘要:加強新時代青少年學生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要巧用課內資源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導學生閱讀革命題材名作,抒寫遠大理想,講述革命故事;同時,豐富課外語文活動,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如排練紅色經典戲劇,到革命圣地研學旅行。進而開展校本課程建設,保證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持久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研究”(批準號20XMZ053)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chuàng)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寫道,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革命傳統(tǒng)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1]顯然,語文教學是實施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路徑。
一、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必要性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紅色基因”。[2]新時代的語文教育也非常注重革命文化的傳承。已經在全國使用的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更是有著豐富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資源:既有單篇課文,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也有名著導讀,如《紅星照耀中國》;還有綜合性學習,如七年級下冊“天下國家”,設置了愛國人物故事會、愛國詩詞朗誦會、愛國名言展示會等專題。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緊緊圍繞語文教材這個核心,挖掘教材文本資源,并積極拓展校外活動,適時、適勢地對學生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因素。
二、巧用課內語文教學資源,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
(一)閱讀教學,實施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良好沃土
教材選文是重要的育人載體,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革命題材選文是落實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載體。教科書中有革命先輩的名篇佳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陳毅《梅嶺三章》和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有闡發(fā)革命精神的優(yōu)秀詩歌與散文,如《回延安》《老山界》《驛路梨花》;有關于革命傳統(tǒng)的演講、新聞、通訊等實用文,如《最后一次講演》《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生逢盛世的年輕一代通過閱讀這類經典選文,能夠沐浴在革命先輩的思想光輝下,穿越時間長河感受革命先烈及當代楷模的風采與英雄氣概。
除了對革命題材選文進行講解,在教師的適當點撥下,學生還要學會自學自讀,如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自讀課文《土地的誓言》《最苦與最樂》《梅嶺三章》,在正式學習前,學生可以通過課下自主搜集獲得更多的資料,了解更多的寫作背景與人物事跡,以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并結合課后“閱讀提示”部分,比如《梅嶺三章》課后提到的“閱讀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魯迅的《自嘲》《自題小像》等詩作”,體會革命者不屈的戰(zhàn)斗意志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二)寫作教學,是落實革命傳統(tǒng)教育目標的廣闊田園
寫作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技能訓練內容。利用寫作教學積極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努力做到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文化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尤其是在作文教學中訓練學生敢說敢寫真情實感的能力,用積極向上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遠大的革命理想。
1.學習革命詩歌時,可以讀寫結合,進行仿寫、擴寫和改寫等多種寫作訓練。
例如,《我愛這土地》一課,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以《我愛這土地》為題,試著選擇能代表家鄉(xiāng)情感的意象,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與感激,抒發(fā)深沉的依戀之情。以《我愛這校園》為題,寫校園的一草一木,一室一景,表達對母校的敬意與感激,抒發(fā)真摯的熱愛之情。
2.學習英雄人物時,可以采用小練筆的方式,例如給人物寫評說等。
教材文本《鄧稼先》中,刻畫了一位改變中國歷史的科學家,他用自己28年默默堅守,用自己青春芳華換來了一個民族的崛起,這是怎樣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我們心中的偶像。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布置學生寫小練筆:我心中的偶像——鄧稼先?!睹穾X三章》是陳毅在生死抉擇時的告白書,“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笔顷愐愕男叛?,能為自己崇高的革命事業(yè)獻身,那是一種光榮。學生在詩歌的字里行間感受著英雄人物的博大的胸懷和舍生取義的大義凜然。學習完課文后讓學生用筆為心中的英雄寫評說,歌頌他們的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綜合性學習,是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美好家園
語文教材一直都設置有“綜合性學習”板塊內容,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更是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學習內容。選擇教材內適合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綜合性學習”板塊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也是極好的資源。
如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主題為:“天下國家”,活動包括“愛國人物故事會”、“愛國詩詞朗誦會”、“愛國名言展示會”;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君子自強不息”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中,提到尋找自強不息人物,搜集相關故事并舉辦故事會。將口語實踐與革命先輩事跡、詩詞、名言相結合,通過這樣的主題教育,激勵啟發(fā)學生知曉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zhàn),前仆后繼,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緬懷和學習。李大釗、劉胡蘭、董存瑞,還有飛奪瀘定橋的紅四團等等,他們在革命事業(yè)的道路上譜寫了壯烈的篇章。引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先烈的豐功偉績,同學間進行交流。也可結合八年級上冊活動探究單元,在學習完《“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以及《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后,教師開展“假如我是小記者”采訪活動,讓同學們分組對文中人物進行新聞采訪,并合作草擬采訪提綱,包括時間、地點、采訪對象、目的、方式、器材以及預先設定的采訪問題,在活動中加深文本理解,感受人物風采。還可結合課文七年級下冊《驛路梨花》一文,開展“傳雷鋒精神,‘雷鋒俠在行動”活動。深入校內,可以讀雷鋒詩歌、了解雷鋒事跡并開設宣傳專欄;走出校園,還可以在學校共青團組織下,走上街頭,清理公共設施上的小廣告以及路面煙頭、紙屑;走進社區(qū),陪孤寡老人拉家常,弘揚敬老愛幼道德風尚。
(四)口語交際,傳播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故事的助推器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口語交際”板塊內容的設計在每一冊教材中都有2個訓練內容。針對性地利用好這一訓練內容,講好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故事,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思想教育的“助推器”。比如八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講述”,學習內容可靈活運用起來以落實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教師講解了如何與別人進行講口語表達交流的技巧后,設計一個講紅色革命故事的比賽,讓學生向身邊的人介紹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一次次受到革命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可以一次次感受著革命者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這樣的活動不但增強了班級的團結一心的凝聚力,而且用藝術這種美好的形式陶冶著學生們,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名著閱讀,傳承紅色經典,點燃革命星火的明燈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科書里不乏優(yōu)秀紅色作品,如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和《白洋淀紀事》,七年級下冊《紅巖》和《創(chuàng)業(yè)史》,八年級上冊《紅星照耀中國》和《長征》,八年級下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九年級上冊《艾青詩選》。“專題探究”貫穿在各冊名著導讀中,要求學生基于對文本的理解,班級自由分組并分主題探究,開展讀書報告會共同分享探究成果。通過對整本經典名著的研讀,學生能更立體、更全面地感受革命英雄形象,感悟革命精神。比如在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后,同學們可從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關于長征、信仰與精神等入手,以此培養(yǎng)分析文本、梳理內容、思考探究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推薦課外書籍,列出讀書清單,采用課內外相結合,讀書計劃與學生實際相適應的方式,初中三年一以貫之,促使閱讀常態(tài)化,讓讀書成為習慣。
三、豐富課外語文學習活動,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教師除了完成課內的語文課程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以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涵泳他們高尚的革命情操。
(一)利用實踐活動講好革命故事,唱響紅色旋律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革命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抹亮麗的底色,我們要繼承好革命文化,就要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講好革命英雄故事,崇尚革命文化”的活動來實現。
還可以利用特殊的節(jié)日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可在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清明節(jié)時開展“致敬英雄,告慰先烈”活動,也可由學校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中敬獻花籃,朗誦革命詩詞,瞻仰烈士紀念碑,維護祭掃烈士墓等,以此緬懷先烈、寄托哀思;學校還可組織學生觀看紅色題材電影,如經典兒童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革命歷史題材的《大決戰(zhàn)》以及眾人皆知的《董存瑞》《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等,這能有效地使革命先輩的紅色精神得到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英雄、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風尚。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革命經典篇目中的英雄人物,組織開展“革命志士、時代英雄講故事大賽”、“愛國詩詞朗誦會”等活動,以“入耳入心”的方式在學生心中強化革命英雄形象、英雄意識,從而自覺地繼承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二)利用活動探究演繹革命戲劇,汲取紅色力量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活動探究單元即戲劇編排與表演,通過完成任務閱讀與思考、準備與排練以及演出與評議的學習活動,讓同學們登上舞臺,嘗試戲劇演出。戲劇編演與紅色題材的結合也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良好途徑,這種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讀、演、觀、寫四位一體的浸潤式教育能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革命前輩們不平凡的經歷,增強故事感染力和親和度。以下學校進行了有益實踐:
如新疆克拉瑪依第一中學選擇改編芭蕾舞劇《白毛女》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首先,聯系實際,結合學情制定課程。第1-2周,學生之間互相了解并初步了解白毛女的故事;第3-4周,選角色并進行解放天性的練習以及初步的表演;第5-6周,按分配角色情況,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并進行臺詞訓練;第7周,結合道具情況對學生的動作進行指導;第8周-16周,按場次以及角色出場順序再結合音樂、道具、舞臺以及前期訓練成果進行排練。在完成戲劇訓練之后,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演出,并且完成展出錄制,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與此同時,欣賞戲劇的學生可以完成觀影體驗分享會,當學生在評價自己身邊的“喜兒”、“黃世仁”、“王大春”的時候,就拉近了與經典的距離。最后,教師可以設立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最佳男配角、影帝影后、最佳舞美等獎項,使各類學生皆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激發(fā)學生們持續(xù)學習的動力。
(三)利用研學旅行探尋革命足跡,根植初心使命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融入集體,走向社會。一方面,學生在這過程中更多地接觸社會,感受生活中的語文,了解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研學旅行是集體性的活動,每一次研學活動都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在集體中得到成長、收獲快樂。
如北京某學校語文教師在上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的第一課《沁園春·雪》時,組織了“香山雙清憶偉人”研學旅行。教師與學生帶著統(tǒng)編語文九年級上冊教科書以及教師課外補充的毛澤東代表詩詞,探尋革命足跡,一起走進被蒼松竹林、遮天銀杏包圍的雙清別墅,上一堂生動有趣的革命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首先,學生們獨立閱讀每首詩,不參考任何學習資料,閱讀的過程中就最有感觸的地方記錄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其次,教師運用視頻、歌曲、講故事等多樣的形式為同學們講解近代史知識以及毛澤東的成長歷程,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旁批,再次回歸詩歌,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新感受。最后,教師將“品味詩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分組討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同學們講解自己鑒賞的詩句。最后,在充分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在朗朗閱讀聲中結束此次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拓展學習語文的空間,教學場所由教室變?yōu)榱藲v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香山公園,為學生創(chuàng)造特定的學習情境,指引學生從中感受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在內心深處根植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使命,繼承紅色文化。
總之,傳承紅色基因,是基礎教育界義不容辭的職責。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積極探索其實施路徑,實現智育與德育的并駕齊驅。促使青少年在銘記革命歷史與傳承薪火精神的基礎上,自覺繼承革命文化,感受革命文化的內涵,增強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從中汲取奮發(fā)圖強的不竭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林濤:《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學習時報》2018年6月13日第4版。
(作者:趙新華,新疆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藝馨,新疆師范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