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令 黃亞偉
摘 要“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是一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糧油儲藏方向的主干核心專業(yè)課程。順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這門課程也開始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從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tǒng)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進行轉變。針對目前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從“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這門課程的特色、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成績評定方式及課程評價方式等多個方面闡述本門課程的一些改革措施研究。
關鍵詞 課程改革 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 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66
Abstract"Grain and oil storag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s a main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grain and oil storage.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this course also began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from the "passivity, dependence, unity, virtuality and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s to the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uniqueness, experience and problem" of modern learning method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grain and oil storag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ourse, this paper will elaborate some reform measures of this cours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ethods, co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course.
Keywords course reform; grain and oil storag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0 引言
進行課程改革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推進素質教育 。[1]因此,實施新課程教學,必然要對傳統(tǒng)教學中因循守舊、機械單調的教學行為進行改革。[2]本文以“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這門課程為例,一方面通過學習掌握專業(yè)知識,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文以教學改革的理念為指導,針對目前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方法以及課程的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
1 本課程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課程所涉及的技術發(fā)展快,實踐超前于理論,新材料、新裝備促進技術變革。針對這種特點,本課程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從多方面進行努力,力求全面反映目前國內外倉儲工藝與設備的現狀及新工藝、新設備。另外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和被動接受學習的現象,在學習過程中,要使學生參與進來,發(fā)掘他們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搜集分析信息,合作、交流及參與的能力。
2 糧油倉儲與設備課程改革措施
根據本課程由于技術發(fā)展快導致理論滯后于實踐這個特點,課程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1)注重跟蹤相關新技術的發(fā)展,并將其反映在教學內容中。教學隊伍引進和培養(yǎng)了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教師,學習能力強,與國際接軌程度高。
(2)注重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建新的教學法,提出的“現象-問題-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意識”五環(huán)相扣的創(chuàng)新教學法實施效果良好。
(3)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糧庫參觀、虛擬仿真平臺等多種手段,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通過開展專家講堂、企業(yè)實踐、認知實習等方式,拓展學生的實踐平臺,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 課程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
本課程重點介紹三塊內容,糧倉的分類與性能、糧倉的機械設備以及糧倉的作業(yè)線及工藝流程 。[3]本門課程的實施主要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創(chuàng)造情境引入新知。首先通過案例或者生活實例創(chuàng)造學習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增加學生的注意力。第二個階段是內容展開,注意方法。在引入新知的鋪墊下展開內容的介紹,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合理組合,可以運用案例展示法、啟發(fā)式提問法、歸納聚類法等,針對不同內容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第三個階段是知識拓展,鞏固提升。在這個階段,根據所講內容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使學生所學知識更為全面,從而更好地理解所講內容。第四個階段課程小結,深化認知。最后通過知識點的回顧,進行課程小結,從而加深知識點的記憶。
2.2? 課程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將引導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適時的貫穿于整體授課過程中,引導法一般用于新知識講解之前的內容復習、引入新知識以及授課過程中啟發(fā)學生跟著教師思路思考并質疑;討論法一般用于易混淆知識點的講解教學,或者用于儲糧設備應用方面的講解;案例分析法是因本課程與儲糧實踐工作密切相關,授課過程中會引入較多的儲糧實際工作案例,結合圖片、視頻、板書等方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上述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3 課程成績評定方式
依據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要求,考核方式勢必要進行改革,改變思想觀念,以學生為核心,不僅要檢驗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檢驗,真正使考核發(fā)揮出導向、激勵、反饋和診斷的作用 。[4]本課程自2015年以來將考核方式改革為“過程性考核”,即將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和平時課下作業(yè)完成成績相結合。根據考核結果,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效果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從而檢驗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并根據學生過程性考核情況,對課程進度進行調整,對學習方法進行改進,對學生的指導和管理也更有針對性。學生本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對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調整,加強自主能動性。最終通過師生共同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5-6]
2.4 課程評價方式
本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有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其中學生評價占30%、同行評價占30%和督導評價占40%。學生評價主要側重師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同行評價由糧油儲藏系開展專業(yè)課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督導評價由院級教學督導委員會成員對本課程進行評價,從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情況、學習效果情況等幾個方面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全部教學評價結束之后,學院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授課教師,為教師后續(xù)教學技能的改進和提升提供依據。改革后的教學評價方法有助于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提高了課程組教師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2.5 教師隊伍
本課程的授課教師多年來緊跟行業(yè)學術前沿,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因此在基礎理論體系方面能夠促使課程內容不斷充實、完善,緊跟本領域科研發(fā)展前沿;此外本課程教學成員與國內外相近專業(yè)的教學和研究機構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并在一些大型的國有糧食倉儲企業(yè)建立了固定的科研教學基地,形成了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使本課程內容不斷充實更新、與時俱進,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備更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涵雄.新課程理念下我校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4.
[2] 孫婷婷.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改革分析[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205.
[3] 王若蘭.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M].王志山,黃亞偉,王平坪.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2016:1-9.
[4] 黃堯.認真貫徹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推進我國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24):23-25.
[5] 許博,陳鳴,邢長友,等.面向全過程的課程考核方法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23):99-101.
[6] 畢建濤,于秀麗,閆會娟.全過程多元化基于能力的課程考核體系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7(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