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榮
摘 要 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從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性要求出發(fā),通過對VR技術嵌入思政課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勢研究,得出了VR技術對于強化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在與時俱進、突破路徑、活化內容方面都具有獨特作用。在數字化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將符合新時代、新潮流的VR技術應用于實踐環(huán)節(jié),升級實踐方式,做好相關的事項和準備,是對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益探索與嘗試。
關鍵詞 VR技術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52
Application of VR Technology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WEI Jingrong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it is alway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of VR technology embedd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t is concluded that VR technology plays a unique role in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breaking through the path and activat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ociety, it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to innov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apply VR technology in practice, upgrade the practice mode, and make relevant matters and preparations.
Keywords VR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applied research
1 VR技術的發(fā)展與特點
VR是指英文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的意思,簡稱VR。VR技術主要是以計算機互聯網為核心,運用仿真、傳感、立體顯示等多種高科技發(fā)展的技術成果,模擬構建出虛擬的三維空間世界,使體驗者佩戴相關的VR專用設備就能產生猶如身臨其境的逼真感覺和現場體驗。
追溯VR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必須要提及一位人物,他就是美國科幻小說家斯坦利 溫鮑姆(Stanley G.Weinbaum)。1935年他發(fā)表了短篇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Pygmalions Spectacles),其中形象地描述了一個神奇的眼鏡,可以為佩戴者在視覺和聽覺的基礎上加入嗅覺、觸覺等“實景交互”的功能,首次提出了虛擬現實的概念,同時還為虛擬現實的應用描繪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設想框架。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智者的想象力。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曾經在小說里描述的科幻場景一步一步變成現實。半個多世紀以來,VR技術經歷了20世紀60-70年代技術初創(chuàng)期、80-90年代的技術積累期、21世紀的技術爆發(fā)期,[1]逐漸突破各種限制,在探索過程中日漸完善,從理念走向實踐,廣泛運用于VR+電競技、VR+旅游、VR+教育等領域。
VR技術的應用一般體現出如下特點:其一是模擬性構建。VR就是虛擬現實,它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再現歷史、構想未來,搭建出立體多維的場景,使人猶如蒞臨實境,生動逼真。其二是沉浸式體驗。通過操縱VR設備使人可以目睹到有縱深感的立體影像,將視覺體驗拉入720度的全景空間,大大提升了沉浸感和臨場感體驗。比如,在一些革命歷史博物館,運用VR技術與設備就可以和大型歷史事件聯動,調動參觀者仿佛置身其境,以第一視角體驗并激發(fā)其內心獨特的情緒與情感。其三是交互性設計。成熟的虛擬現實技術不僅能彰顯其顯著且強烈的沉浸感,還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受眾以特定的角色身份進入設定的情境進行交互流程的操作,適時合理地控制動態(tài)對象的變形、移位以及變化過程等,增強趣味性,提升使用者在VR技術應用中的主導價值。
2 高校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嵌入VR技術的意義
2.1 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科技發(fā)展的新賦能
今天的世界已然進入了智能媒體時代。大數據、區(qū)塊鏈、人工智能、5G、VR等新科技快速發(fā)展,人類的生活也正在被這些技術改變和影響著。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2]可見,幾乎每個人都是信息化數字化社會里的一分子,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愈加依賴于它,已經密不可分。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由國家確定的體現統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要求的國家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白龊酶咝K枷胝喂ぷ?,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這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實踐模式曾經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今天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有著需要克服的短板:形式過于枯燥不夠生動,手段過于單一不夠多元,路徑過于平面不夠立體,等等。思政課實踐模式,如果還是停留在以往的狀態(tài),就無法有力地發(fā)揮其教育功能,難以產生持久的可持續(xù)的影響力。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科技發(fā)展賦能思政課實踐新模式,已經成為許多高校的積極探索。相對來說,VR技術嵌入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既能展現科技新時尚的教育魅力,又能增強實踐教育的時代性、多元性、開放性和趣味性。
2.2 突破路徑,創(chuàng)新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新方式
以往思政課開展的教學實踐,大多是采取參觀和社會實踐的方式,常常因為組織、經費、安全等相關的問題,受到諸多的限制。同時,當今思政課的教學對象已經是“00后”的青年人,他們成長于新世紀,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賦予他們獨特的時代特征與秉性標簽,這也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實踐教育方式,以契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特點。
突破路徑,創(chuàng)新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新方式,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不斷追求。將VR虛擬現實的技術和功能,嵌入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打造一種新型的教育平臺和方式,不僅能克服傳統實踐方式的弊端和不足,達到擺脫時空限制、節(jié)約成本、便于組織、安全便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視頻、音頻等多元化的手段傳遞信息,“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讓思政課的理論以更加靈活、高效、生動的形式傳播出去,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達到傳播內容更震撼、感受者更專注、印象更深刻、教育效果更顯著的目的。
2.3 活化內容,提升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德育課程,與智育課程不同,它除了提供知識以外更強調價值教育,知識是載體,價值是目標。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目標。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論灌輸”“文本教育”,需要用心用力用情,需要讓它們“活”起來,變成可以觀看的鮮活形象,由眼入腦,最終才能更深刻地烙印在受眾的心上。
VR技術是一種視覺媒介,傳播中以視覺符號直接訴諸人的感官,直擊人的內心,使受眾能感同身受、激發(fā)出情感的共鳴與共情。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嵌入VR技術,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內容以更加具有時代特質的形式傳播給學生,潤物無聲,才能收到“不言之教勝于教”的效果。VR技術引入實踐的互動過程,既增強了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吸引力,滿足青年人的參與感,也能夠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情理觸動,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強化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引入VR技術的具體路徑
3.1 觀念先行,提供保障措施
教育離不開科技,科技助力教育。VR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huán)節(jié),搭建虛擬場景、提供不同于以往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能有效地解決傳統實踐模式的弊端問題,讓思政實踐教學的形式乃至結構發(fā)生改變,首先需要的是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政策的積極支持。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5G、VR以及人工智能等熱詞不僅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慣常用語,并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新技術帶動教學手段的更新亦是大勢所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緊跟新時代的腳步,以開放的心態(tài)適應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發(fā)展趨勢,借力信息化的最新技術服務于教學,以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理念和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是關鍵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需要從政策層面以及經費、人才等要素上給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突破之前的瓶頸和限制,與時俱進,因勢而新,推進新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融合應用。
3.2 校企合作,打造示范平臺
將VR技術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huán)節(jié),其核心在于擁有適合的VR課件以及技術操作平臺。目前,從市場上來看這還是緊缺且稀少的。如何解決?一是利用本校的資源,把相關專業(yè)(如軟件工程)的師生組織起來,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共同建立科研團隊,進行VR技術平臺和項目的建設;二是開展校企合作,打造VR技術示范平臺。VR技術需要較高的專業(yè)背景,特別是將硬件與軟件相結合,開發(fā)出滿足特定需求的應用平臺,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加強VR開發(fā)企業(yè)和高校思政學科的合作,供需結合,思政教師負責撰寫VR內容腳本,提出實現要求,企業(yè)負責VR全景視頻拍攝、全景教育場景以及交互式操作等技術構建,以打造出安全、適合、順暢、高效的思政課VR實踐平臺。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馬院與企業(yè)合作建立的“思政課虛擬仿真資源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已經通過江蘇省教育廳的遴選,成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3.3 強化學習,提升教師能力
VR技術引入高校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賦予了時代感、提升了吸引力、強化了教學效果,但同時,也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有了校企合作搭建的操作平臺、自主開發(fā)用于教學的“VR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材,而VR教學更依賴于能夠熟練運用VR設備進行教學的教師隊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毙畔⒒瘯r代要做好教師崗位的工作,更需要不斷的學習以提升教學能力。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了解VR技術的主要原理和知識、熟悉VR技術應用平臺、熟練運用VR設備的操作,以更好地組織課堂并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使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還需要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教學需要,周密策劃實踐教學方案,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將VR技術適時有效地嵌入思政教學過程,以達到兩者完美的結合,真正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
3.4 明確定位,突出實踐特色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關鍵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實踐性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本質特征,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理論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增強,“一定要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創(chuàng)造實實在在的載體?!盵4]當然,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一直都是思政課不懈的追求。通過VR技術的導入和融合,能夠讓學生們產生沉浸感,感受“身臨其境”的體驗,以輔助理論內容的轉化,更好地實現價值觀念的內化和深化。但同時,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有自己獨特的學科特質,不同于專業(yè)課的強調技能培訓,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知識體驗,更注重的是把知識體系轉化為方法體系、信仰體系的實踐教學。因此,培育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最鮮明的學科特色。
3.5 動態(tài)調整,創(chuàng)建品牌效應
世界之變影響教育之變。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為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前景。將VR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沒有既成的經驗,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也一定會有問題產生,需要不斷完善和動態(tài)調整。一是要密切關注VR相關科技的最新動態(tài),及時將更先進更成熟的技術成果引入課程服務教學;二是洞察學生的動態(tài),了解他們參與VR虛擬仿真實踐過程的體會和感受,強化師生溝通交流,及時優(yōu)化和調整方案,最大程度地發(fā)揮VR技術的效度;三是積累資料,在探索和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努力打造思政實踐教學的品牌化效應。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馬院近期建成的“思政課虛擬仿真資源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受到多方關注,作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核心是以虛擬仿真創(chuàng)新思政實踐方式,打造示范性平臺。品牌創(chuàng)建的過程既是實踐教學規(guī)范開展、有效管理的制度建設過程,也是實踐教學做出實效、形成特色,以便復制推廣且產生引領輻射效應的過程。
4 結語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辦發(fā)[2019]47號)》,其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yǎng),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5]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改變著當今教育的模式和形態(tài),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順勢而為。根據思政課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以及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圍繞當前高校思政教材內容以及思政實踐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引進VR技術建立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解決了傳統思政實踐教學的組織難、管理難、統計難、考核難、風險大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創(chuàng)新實踐方式,更好地促進思政實踐教育目標的實現。
基金項目: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2018年度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思政微電影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中的價值研究”(編號:GJ18-04Z)階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8月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立項項目“思政課虛擬仿真資源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輝.VR技術引入高校思政課程實驗探索[J].科學大眾,2020(07):170-171.
[2]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
[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6.
[5]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20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