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包法利夫人》是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本文將從《包法利夫人》的基本情節(jié)入手,從闡明愛瑪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愛瑪本人的欲望出發(fā),闡述兩個問題:愛瑪的悲劇是什么以及這一悲劇產生的原因,第二個問題就是愛瑪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以及如果不可以避免那么導致其產生的必然性又是什么,筆者試圖用更加廣闊的視角和筆觸來書寫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
關鍵詞:《包法利夫人》;悲劇;必然性
作者簡介:朱賢哲(1987.12-),女,漢,廣東潮陽人,碩士研究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9--02
1、前言
包法利夫人具有明顯的雙重想象敘事藝術特征。小說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愛瑪對丈夫包法利先生的不滿,丈夫是一個普通的鄉(xiāng)村醫(yī)生,他平庸無趣甚至在愛瑪看來簡直不入流。愛瑪極度不滿于現實家庭生活的單調乏味,對理想生活和愛情有著強烈的追求。在不可抗拒的欲望控制下,他遇到了年輕的牧師萊昂和工業(yè)紳士魯道夫,并與他們發(fā)生了婚外情,最終被拋棄自殺。福樓拜從想象敘事的角度出發(fā),首先從一個與包法利夫人命運相似的現實生活事件——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出發(fā),用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帶給她的生活不滿而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另外兩個男子發(fā)生故事,從而最終造成了悲劇。在這一完整的故事中,作家充分展示出了其藝術想象的空間。除此之外,在作家建構的這一藝術空間中,人物本身也存在著理性和想象的活動,這主要集中在包法利夫人的想象活動中。甚至可以說,正是女主人公的想象力導致了故事本身的終結,毀滅性的后果不禁讓人愴然。
偉大的作用來源于生活。福樓拜是著名的實現主義作家,而他描寫的愛瑪就是一個現實主義筆觸下虛構的小說人物,但是真因為其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也讓愛瑪這個角色變得非常豐滿和真實。法國作家左拉曾將評價過:“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征,是準確復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于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最終是小說家殺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悲劇,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著極強的代入感。其故事的悲劇性以及悲劇發(fā)生的某種必然性一直是文學界熱議的話題。
2、《包法利夫人》的悲劇
2.1悲劇的誕生之因
悲劇誕生于個體的性格中,體現在周遭人物的襯托之中。愛瑪的悲劇并不是由其個體導致的,在長時段的積累中,愛瑪的性格、周遭的環(huán)境都給予這一人物以反向的影響:原有的理想和現實的沖突、生活的貪念和虛偽的滿足、漫無目的的索取和最終的毀滅,所有的情節(jié)都指向愛瑪最終悲劇的結果。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萊昂和魯道爾夫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悲劇,其實文中的這兩個角色和愛瑪一樣,如果說愛瑪對于她的所作所為具有責任的話,那么萊昂和魯道爾夫其實也應該對于自己的行為負責。畢竟出軌者和出軌的對象一樣都會受到一系列道德的譴責。
從傳統(tǒng)的道德上來看,愛瑪的行為確實是道德敗壞的,她不僅出軌還借高利貸,用著自己丈夫的錢不斷地滿足內心的揮霍欲望,最終導致毀滅性的結果。不過,也有不少讀者認為但是,筆者認為文學作用往往是傳遞美感而不是道德評價。福樓拜在這其中表達就是一種現實美,讀者群體之所以對愛瑪這一角色有著深深的共鳴,主要就是由于這個角色的現實主義讓每個人都在這一角色中看到了熟悉的東西甚至是自己?!栋ɡ蛉恕纷畲騽尤诵牡牟糠志褪羌毠?jié)的豐富和真實,真實到甚至人們都已經忘記了包法利夫人其實是一個被虛構出來的人物。人們從包法利夫人身上看到了最為真實的人性的因素,這也是最終導致悲劇無法避免的最終因素。
2.2包法利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2.2.1包法利夫人不可避免地婚姻現實
故事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個對于自己的未來和婚姻充滿幻想的漂亮女孩,她的眼界和接受的教育讓她對于自己未來的生活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從文章的一開始我們了解到,其實在愛瑪之前還有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的身份是一個有錢的寡婦,雖然包法利先生并不想娶這個年老色衰的女人但是卻最終因為金錢選擇了屈服。在這里其實為我們埋下了一個伏筆:至少在19世紀的法國,婚姻也是講求門當戶對的,這其實也就等于告訴我們:愛瑪因其自身條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和后文中的萊昂或者是魯道爾夫結婚,她就算不選擇包法利先生,他也會嫁給一個和包法利先生差不多的人。最終的婚姻結果其實并不是愛瑪選擇的結果,表面上看,愛瑪可以進行自我選擇,但是實際上她的婚姻對象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
那愛瑪能在不再愛包法利先生之后選擇離婚嗎?結果也很明顯,她看似能夠自由選擇結婚或者是離婚,但是在19世紀的法國,離婚的女性其后半生往往也非常艱辛,社會當中的歧視,已經在法律中不受保護都會使得女性墜入無底深淵。在書中我們可以通過萊昂和魯道爾夫的最終態(tài)度看出,愛瑪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嫁給他們,更不可能選擇和包法利先生離婚再嫁給他們,時代注定了愛瑪在婚姻上的悲劇,而婚姻的悲劇又導致了愛瑪最終無法存活的命運。
2.2.2理想和現實的猛烈撞擊
愛瑪是一個浪漫主義的女性,她對于自己的人生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她剛開始將自己的婚姻想得太簡單,她將自己的命運魯莽地托付給了包法利先生,她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其結婚的對象,直到最后他和包法利先生離開了鄉(xiāng)下來到住處,她才知道,她所面對的是一種世俗無味的生活。她幻想著包法利先生是自己的白馬王子,能讓她體驗到名流的生活,但是現實給了她無情的打擊。她以為自己能居住在巴黎,體驗貴族式樣的生活,她甚至覺得自己結婚后就毫無疑問地會過上這種生活。當她發(fā)現真相的時候她開始選擇扮演,她把自己想象成貴婦的樣子,希望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品位,購買信紙和墨水筆,想像那些貴婦一樣給別人寫信以維持社交關系,盡管她并沒有刻意聯系的人。
如果愛瑪一直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其實她的生活并不會發(fā)現太大的改變,她的欲望也不會被點燃,她會依舊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當中。但是,居住在集鎮(zhèn)上的愛瑪恰好能夠看到她無法觸及的生活狀態(tài)和財富,這進一步點燃了她心中的欲望之火,這把火焰一經點燃就再也無法熄滅,直到最終它將愛瑪整個吞噬。
現實和理想的沖擊在遇到萊昂后開始了第一次強化。但是此時的愛瑪并沒有和萊昂在一起,她的羞愧之情還占據著上峰,她沒有和萊昂走在一起,但是這無形當中刺激了她的心態(tài),萊昂的學識和人格魅力讓她為之著迷,他們情同意和。但是,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其實萊昂和愛瑪不可能最終走到一起,巨大的身份差距注定他們只能做互相的情人,萊昂最后對于愛瑪的態(tài)度也能清楚地看出這點。
2.2.3欲壑難填
最上流社會的向往進一步刺激了愛瑪的欲望,她開始花著她丈夫的錢進行消費,此時的愛瑪和萊昂分開,但是他很快又遇到了魯道爾夫,魯道爾夫相比較于萊昂,具有更高貴的身份,他甚至鼓勵愛瑪勇敢的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在愛瑪社會失范的邊緣給愛瑪鼓勵。起初,愛瑪是拒絕的,她并沒有理會魯道爾夫的言論,但是最終愛瑪還是聽信了魯道爾夫的言論,再一次選擇出軌并理所當然的開始過上奢侈的生活。如果說在和萊昂相處的時候愛瑪本人還有一些顧慮,但是在出軌魯道爾夫的時候,愛瑪此時似乎經歷了一次覺醒,開始放肆的追求自己的欲望,她無法克制住自己的內心。
在文中放高利貸的小商人的角色給了愛瑪致命的打擊。他在前期完全滿足愛瑪的所有需求,并將上流社會的標志物賒賬給愛瑪,助長了愛瑪內心欲望的滿足。她似乎根本不擔心自己會還不上高利貸,因為盡管她自己可能還不上,她的丈夫或者是情人也能給她提供幫助。而實際上,愛瑪又錯了。在小商人開始對她惡語相向并要因為8000法郎無法償還而將強行收走包法利一家的住房時,她的求助遭到了萊昂和魯道爾夫的拒絕:前者選擇徹底離開包法利夫人,而坐擁大莊園的后者直接告訴包法利夫人他沒有錢。情人的冷漠、巨額的貸款讓愛瑪最終看清了整個世界,也看清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虛弱與無助,她最后選擇自殺看似是她自己的選擇,其實背后也是她自己的宿命。
3、總結
福樓拜曾經說是她自己親手殺死了愛瑪。福樓拜將愛瑪這一形象放置在一個無法拒絕的社會大背景中,把她放置在一個現象和理想激烈沖突的交匯點上。任何一個身處其中的女性都會在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下走向毀滅的邊緣。愛瑪是令人唾棄的,因為她兩次出軌并揮霍無度。但愛瑪也是讓人同情的,因為愛瑪的悲劇具有必然性,本質上的愛瑪是一個生活在理想世界,有著自己想法的女孩。在故事情節(jié)中,她和包法利先生其實也在想辦法讓這個家庭好起來,但是事與愿違。當她發(fā)現自己無法改變周圍環(huán)境的時候,能夠讓她過上理想生活的方式就是逃離她所處的場景。但是,愛瑪所處的環(huán)境又是她無法逃離的,她的情人并不會和她結婚,身份的差距只會讓他們分道揚鑣。她的丈夫也沒有足夠的錢還清高利貸,8000法郎的欠款是她無法逾越的鴻溝。最終,她在悲傷和憤懣中死去。在故事的每一個階段,看似愛瑪都可以進行自由選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從而避免悲劇的產生,但真實情況確實這看似自由選擇的背后其實都隱藏著宿命,她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在現實和理想的沖突中,她被現實打敗并最終墜入深淵。她的悲劇并不完全是她的性格造成,也并非都是來源于她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從道德的角度來說,文中的愛瑪和她的情人都應該受到譴責,而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文中情節(jié)的安排甚至是人物出場順序都暗藏著福樓拜的隱喻:在現實的熔爐中,她沒有選擇,她的悲劇是注定的。
參考文獻:
[1]李明道,呂潔.比較文學視域下女性在婚姻中的蛻變——以《我們仨》與《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形象對比分析[J].名作欣賞,2021(03):63-65.
[2]晏暉.論《包法利夫人》中的女性主義思想[J].名家名作,2020(11):122-123.
[3]趙晗.《包法利夫人》與《簡·愛》的女性形象書寫比較研究[J].品味經典,2020(10):6-7.
[4]王藝.對比《雙城記》和《包法利夫人》的結局看狄更斯和福樓拜眼中的“理想公民”[J].名作欣賞,2020(1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