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和“00后”群體高度吻合,生長于新世紀,他們的青春期表現出哪些新特征?“叛逆”的背后是什么?本刊編輯部采訪了數名孩子,在他們的講述中,我們看到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也聽到了他們對寬容、理解、平等的迫切呼喚。
■田澤 13歲 男生
我焦慮著“自己的焦慮”
前兩周,我連續(xù)兩個晚上失眠,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失眠的痛苦。那幾天,每到天黑,一想到睡覺,我都會擔心今晚又會失眠。雖然我沒有再失眠,但仍會焦慮和不安。我把這種心情講給爸媽聽,他們覺得我有點小題大做,都說偶爾失眠是正?,F象,讓我不要過度擔心。我還問了生物老師,老師說這是我太緊張了,讓我每天睡前喝一杯熱牛奶,有助睡眠。
我想早點擺脫這種情緒,努力告訴自己,那兩天的失眠是因感冒身體不舒服導致的,而且已經連續(xù)幾天都能好好睡覺,應該沒問題了。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焦慮,但我卻很難回到以前陽光健康的心態(tài),一連幾天都高興不起來,我不再擔心失眠,而是擔憂焦慮情緒何時才能釋然。我再次向媽媽求助,希望她能聯系心理咨詢師跟我聊聊。經過心理咨詢,我明白了焦慮是一種情緒,和高興、難過一樣,想要快速擺脫這種情緒是因為我內心里想要戰(zhàn)勝自己,這也是青春期男孩的正常心態(tài)。沒過幾天,我就用心理咨詢師教的方法,趕走了焦慮。
我想對剛剛進入青春期的朋友們說,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時,一定要及時紓解,不能積壓。
■溪溪 14歲 女生
爸媽不太能理解我,我挺郁悶
我覺得自己心理成熟得比較早,從五六年級開始,我就喜歡追劇,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追星,比如Angelababy、鹿晗、肖戰(zhàn),還會因為喜歡不同的明星而站到不同“陣營”,如果有誰說我喜歡的明星壞話,我就會和他斷交,甚至想罵人。
上初中以后,我所在的學校可以走讀也可以住校,爸媽不想讓我住校,所以給我選擇了走讀。但開學一個月后,我住校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我?guī)状胃謰屨f想轉為住宿,都因他們不放心、不舍得而不了了之。
有時媽媽和別人聊天時會說我比較叛逆,但我自己并不覺得。不過,近兩年來,我確實變得有些情緒化、愛哭,跟爸媽的交流也越來越少,還特別討厭媽媽把和我有關的事情曬到微信朋友圈,我覺得那樣很做作,還暴露了我的“隱私”,為這事我跟她大吵過一次。
我喜歡錄一些短視頻,但不發(fā)朋友圈,有時還會做明星夢,我長得挺漂亮的,只不過因為近視戴上了眼鏡,我高中畢業(yè)后一定會去做手術摘掉眼鏡。我知道爸媽很愛我,但他們不太能理解我,這讓我覺得挺郁悶的。
■嘉涵 13歲 男生
我像一粒被包裹的種子,
沒有發(fā)芽的機會
從我記事起,爸爸和媽媽的感情就很不好,他們倒不是經常吵架,而是很少說話。爸爸經常出差,一個月有大半個月不在家,在家也是玩電腦游戲,很少陪我。在我的記憶里,他沒有一次接送過我上下學。我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很用功學習,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因為我不想惹媽媽生氣,我覺得她很辛苦,每天心情也不好。媽媽很關心我的學習,每當我考了好成績,就能看到她開心的樣子。
兩年前,爸爸幾乎不回家了。后來我知道爸媽離婚了,他們倆誰都沒有告訴我,我是聽大人們說話時提到的。我沒覺得傷心和痛苦,因為一直以來,爸爸對我而言,好像只是一個詞語、一個稱呼而已。從我知道這件事以后,我越發(fā)努力學習,放學后給媽媽表演課文里的故事,還特意表現得很夸張,逗她笑。但我自己卻感到越來越壓抑,我開始寫日記,把我所有的心情、夢想都寫進日記里,現在已經寫了好幾大本??蛇@似乎也沒能從根本上緩解我的壓抑,有時我打心底里想做點叛逆的事,因為我感覺自己就像一粒被包裹得很嚴實的種子,沒有發(fā)芽的機會。
■徐永寶 19歲 男生
抽煙、喝酒、談戀愛,
其實只是想有人陪伴
初二開始,我學會了抽煙、喝酒,經常去網吧,父母讓我不要做這些,我口頭上答應,行為上還是依舊。其實我自己沒怎么買過煙,都是同學給的,大概是為了合群,就和他們一起抽煙。
在成長過程中,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比較少。我剛滿一歲時,父母就外出務工了,我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從初中開始住校,初中每周末還會回一次家,高中就更少回家了。那時候,與家人溝通非常少。父母就過年時回來,暑假時我會去他們工作的地方,平時打電話也說不上幾句話,覺得沒有什么話題可以聊。
上學時碰到什么傷心事,我往往是一個人消化,很少和朋友說。印象深刻的是初二時的第一次失戀,當時覺得很傷心?,F在回想起來,我傷心的不是失戀這件事本身,而是沒有人陪伴的孤獨感。因為從小爸媽不在身邊,我內心十分渴望身邊有人陪伴。去年12月,我外公過世,那段時間我想了很久,覺得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好好陪陪家人了?,F在我沒那么渴望能有個人陪我,而是希望自己能去陪伴更多的人。
■楊郝榮融? 16歲 女生
我想做一個酷女孩,但只是想想而已
我做過最叛逆的事是買了一件比較貴的衣服,沒有跟媽媽說。那件衣服我早就看中了,之后又猶豫了幾天,覺得還是很喜歡就買了。進入青春期以后,我會注意一些以前不怎么在意的事,比如穿搭、身材、顏值等,班上的女生也會時常討論穿搭的話題。但我認為時尚、潮流的事物,爸媽可能并不認同。我特別羨慕周圍的一些同學,她們的爸媽能同意她們染頭發(fā)。我也想染,但爸媽不讓。我還喜歡收集盲盒,但也不敢買太多,以后能自己住的話,我要買很多盲盒,擺滿一整面墻。自己住這件事,我覺得挺酷的,我還想一個人去旅游。以后如果成為一個媽媽,我會支持我的女兒去做她想做的事。
與父母的溝通大體沒什么問題,有時會有挫折感。比如,老師上課時會辟謠一些偽科學的養(yǎng)生知識,我回去和我媽說,她不相信我,我又不敢一直說,怕她覺得我在吹牛。類似這些事,我感覺和他們聊不明白。
■張菲凡 17歲 男生
青春期,最好少一些說教和嘮叨
印象中,我的叛逆期比較短暫,也就初二那一年。我覺得可能是到了那個年齡,在價值觀和世界觀上會跟父母有點分歧,再加上溝通不當,就會發(fā)生一些矛盾。我覺得這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
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吵架,足足冷戰(zhàn)了一個月。當時比較大的一個矛盾點在于,我爸認為,父子間發(fā)生矛盾,作為兒子,我應該尊重長輩,先低頭,向他道歉。但印象中,那件事我并沒有做錯,我覺得應該就事論事。不管是父親還是兒子,應該誰錯了誰道歉。而且我們父子倆的脾氣都比較急,可能說了沒幾句就生氣了,不想聊了。相對而言,我和我媽更加親近。因為爸爸身上多多少少有威嚴感,媽媽的威嚴感就少很多,我能和她如朋友般相處。
我以前只是從父母口中聽到“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話,但我并不是很懂?,F在,我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感受到,他們是真的為我好,我也更能體會他們的良苦用心?,F在就算和父母吵架,基本上過5分鐘也就和好了。現在我和爸爸因為在學習上的不同觀點產生爭執(zhí)后,我會先把心情平復下來,然后再就事論事,說說彼此的看法,取一個折中的結果。
如果我成為爸爸,我覺得我身上肯定會有我父親的影子。我也認同,一個父親就應該有點威嚴,讓孩子信服,以他為榜樣。當然,在與孩子溝通方面,我會減少說教和嘮叨,挑重點說,避免引起孩子的不耐煩。
■珊珊(凝凝的姐姐)
媽媽越揍我,我越不服氣
我青春期“叛逆”的時候,正是妹妹兩三歲“招人厭”的時候。我想看會兒電視,可是她想看《喜羊羊與灰太狼》,不給看就又哭又鬧,我媽媽沒辦法,就叫我讓著妹妹。加上其他類似的事情,小小年紀的我心理就不平衡了,我沖媽媽說:“當初不是說好了嗎?有了妹妹還是向著我的,怎么現在跟那會兒說的不一樣了?”而且媽媽越向著妹妹,我就越生氣。
初中我讀寄宿制學校,周末才回家,有段時間每個周末我都跟媽媽吵架,那個時候學習也不好,有一種和爸爸媽媽作對的心理,你讓我干什么,我偏不那么干,你讓我好好學習,我偏要學習差勁。我媽媽那個時候比現在暴躁多了,直接上手揍我?,F在她的脾氣好多了,妹妹耍脾氣的時候,我媽媽會溫言細語地給她擺事實、講道理。有時候我跟妹妹開玩笑說:“珍惜現在的爸爸媽媽吧,我可是沒趕上?!?/p>
我覺得,二孩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大孩子容易出現心理不平衡,這種心理加劇了對父母的不滿與反叛。也因為父母經歷過大孩子的青春期,因而面對小孩子的青春期能夠從容一些。
■凝凝 16歲 女生
我怎么不叛逆呢
我覺得自己不叛逆,媽媽也承認這一點。我也沒感到迷茫,對未來很明確。有時候跟老爸翻白眼、不說話,那也只是情感上的沖突,而且一般不超過兩天。現在“叛逆”的問題很流行,我身邊有些同學開始討厭學習,覺得人生道路千萬條,為啥非得學習呢?有時候自己也挺納悶,我怎么不叛逆呢?難道我沒有青春期嗎?
仔細想想,其實從小到大,好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做主,爸媽不會逼我去做什么事情,包括報什么課外班都是我自己的選擇,買什么衣服也是自己做決定。我不同意的事,爸媽不會強迫我,自己做決定的事情比較多??赡芤驗檫@個原因,所以我沒有所謂的“叛逆”行為。而且我認為,即使和爸媽觀點不一樣了,也應該多聽聽他們的話,畢竟他們比我多活了那么多年,說給我聽的話肯定是有道理的。還是要相互理解吧,我們要多理解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