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看到一個問題:如何一句話說明自己窮,但不要提窮這個字?最佳答案是:“這個瓶子你還要不要了?”一句話讓人腦海里浮現(xiàn)出場景——需要撿瓶子賣廢品來賺錢的人,一般不會是富裕的。這個段子使用了一種寫作方式,不要用形容詞來敘述,用具體的對話和細節(jié)來描繪畫面,構建出一個場景,讀者自然能感受到你要表達的是什么。
回到寫“窮”這個話題,它是有時代感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寫到陳勝家境貧寒時用了這樣的句子:“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這是一種細節(jié)刻畫,回答了一個問題:秦朝時家里窮是怎樣一種景象呢?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著門板作為門軸。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遣詞造句能力,太有畫面感了,一個詞就產生了電影感。
杜甫《石壕吏》里有一句老婦提到自己的兒媳“出入無完裙”,言簡意賅,不但寫出了家境,也體現(xiàn)了剛生過孩子婦女的生活狀態(tài)——衣服少又在哺乳期,經常被孩子弄臟,沒件像樣的衣服能穿出去社交。白居易寫賣炭翁的窮,則是從衣著結合糾結的心理入手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备F人活得那么辛苦和矛盾,轉折之中見出寫作手法的高妙。
19世紀俄國農民的窮是怎樣的?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 《白菜湯》里,刻畫了另一種場景。死掉獨子的農婦還在喝白菜湯,前來探望的地主太太一廂情愿地認為她心腸太硬——“她在這種時候還能夠吃東西!”農婦說,“我的瓦西亞死了,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給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湯是不應該糟蹋的,里面放的有鹽呢?!备F人再傷心也不能糟蹋鹽,物質的短缺導致悲傷也沒法純粹。這句話有一種深重的悲哀在里面。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