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愛
【摘 要】 本文從新統(tǒng)編教材入手探討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xiàn)精準閱讀?;诰珳书喿x的教學設計應該以準確落實文本的語文要素為起點,以順藤摸瓜抓住文本的關鍵處進行突破為要點,以通過思維的生長實現(xiàn)語文要素的理解與技能的習得為歸宿。
【關鍵詞】 閱讀教學? 統(tǒng)編小語教材? 語文要素? 語言關鍵點? 思維生長點
如何才能打破一個雞蛋?常識告訴我們不能把它攥在手中從四周用力去捏,因為那樣平均用力,每個點上的壓力遠沒有達到捏碎蛋殼的程度。如果我們把閱讀比作打破雞蛋的過程,那么教師又該怎么做呢?前幾年小語界討論較多的閱讀相關話題有深度閱讀、探究性閱讀、個性化閱讀、體驗性閱讀、拓展性閱讀、群文閱讀……觀點眾說紛紜,理念不斷刷新。然而不論用什么理念去探討閱讀,如果不考慮讀什么而去讀,即使閱讀方法最科學也容易南轅北轍。再看看目前的課外閱讀現(xiàn)狀,大部分教師還處于“鼓勵學生多讀書”這樣一種層次,由此也促成了足以顛覆學生世界觀的低俗漫畫讀物在街頭巷尾熱銷,難怪有人讀了上千部武俠小說也成不了作家。古代兵法說得非常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正視現(xiàn)實,努力實現(xiàn)精準閱讀。為此,與同行探討如下:
一、打開視野,明確語文要素點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從教材中學會舉一反三比閱讀教材本身更重要。拿什么來舉一反三呢?其實就是學生從教材提供的文本中習得的語文要素。所謂語文要素,是指蘊藏在語言實例中的語言表達習慣、方法與能力,如果我們能剝離語言實例這些因素抽象地存在,那它就是語文要素。還是以雞蛋作比喻,如果說文本是蛋殼,那么語文要素則是雞蛋內部的營養(yǎng)物質。盡管當前課標在當前文本中最需要訓練什么語言要素,這并不容易馬上發(fā)現(xiàn),但也不是沒有可供尋找的跡象。
首先,課標為我們設置了基本方向,而且不少語言要素都直接在單元中顯示,而且同一語言要素在不同的單元中出現(xiàn)其目標與能力層次存在一種漸進上升的關系。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對語言要素是這樣表述的: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還有第二單元要求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第六單元又要求學生“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顯然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對這兩個單元訓練要點的延展與深化。
其次,我們從課文中落實語言要素。比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在單元導語中設置有兩個語文要素:一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二是“寫一個身邊的人,試著寫出他的特點”。那么這些要求就要分解到該單元的每一課中,做到細化、序列化。而且每篇課文的學習提示與課后習題也進一步顯現(xiàn)了語文要素的線索,使我們訓練的目的更明確、訓練的要求更恰當。
二、聚焦文本,落實語言關鍵點
語言關鍵點指的是文本中能實現(xiàn)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元素,它相當于找到一個適合打開蛋殼的位置,一敲就能讓大部分營養(yǎng)物質瞬間流出。語言關鍵點的選擇需要結合語文要素從文本中去搜尋,比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課,從該單元的課后習題中我們發(fā)現(xiàn)單元訓練的序列是從能夠找到文本中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描寫開始,然后能體會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美,再到說出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不同特點,最后是在體會描寫方法的基礎上,逐步學習描寫景物。那么在這一課中,又該如何落實語言關鍵點呢?教師要順藤摸瓜:鉆研教材后畫出動態(tài)與靜態(tài)描寫的相關句子,然后找一找哪些句子著重體現(xiàn)了動態(tài)與靜態(tài),而這些句子中哪些詞語又是起關鍵性提示作用的呢?因為第一次去看大榕樹時,鳥兒處于休憩狀態(tài),所以作者關注的是不計其數(shù)的樹干;而第二次去因為是早上,鳥兒特別興奮,跑的、跳的、唱的……讓人應接不暇。這樣最終的關鍵點就落實于兩個詞語:不計其數(shù)、應接不暇。
三、巧于關聯(lián),抓住思維生長點
落實好了語言關鍵點,接下去要圍繞這個突破口尋找思維生長點。誰都知道雞蛋殼被打破后不可能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未知大小的洞,其形狀往往取決于向什么方向敲打與雞蛋的紋路。在《鳥的天堂》一文中,圍繞“不計基數(shù)”與“應接不暇”兩個關鍵詞語,可以根據(jù)文本實際情況朝不同方向擴展:
1. 出示成語:不計其數(shù)。從字面理解:“計”可以怎么理解?這里的“其”指代什么?為什么說它不計其數(shù)?(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進一步加深對詞義的感悟,同時思維向“枝葉繁茂的大榕樹”擴展。)
2. 具體說說“不計其數(shù)”的準確含義,然后通過朗讀體會“不計其數(shù)”。(通過朗讀可以形成正確的語感,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達到不言自明的境界。)
3. 從字面理解“應接不暇”,然后說說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會應接不暇?(思維向描寫小鳥動態(tài)的語句擴展。)
4. 朗讀體會對“應接不暇”的理解。想一想,剛才兩部分朗讀在語氣上應該有什么區(qū)別?
5. 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傍晚去的,鳥兒都休憩了,所以感受停留在大榕樹的枝繁葉茂上,但這種感受是靜謐的;第二次是早上太陽剛升起時,鳥兒醒來后就歡快地叫、唱、跳個不停,作者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的活力。)
通過上述幾步,學生可以很自然地導出靜態(tài)與動態(tài)描寫,并從實例中初步理解靜態(tài)與動態(tài)描寫,水到渠成地訓練語文要素。
綜上所述,基于精準閱讀的課堂設計,應該以“左顧右盼”的方式來準確落實文本的語文要素為起點,以“順藤摸瓜”的方式抓住文本的關鍵處進行突破為要點,然后再安排教學中如何以“拎瓜牽藤”的辦法實現(xiàn)思維的生長為策略,最終以實現(xiàn)語文要素的理解與技能的習得為歸宿。由于學生對于語文要素的掌握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每一堂課的閱讀只能是一種精雕細琢的量變過程,但后期如果要在持續(xù)的訓練中真正達成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還需要結合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去動態(tài)地把握。這正如有位哲人所言:“雞蛋如能從里面打破,這才是生命的重生?!边@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上海市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溫儒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郭丹.構建精準的“問題鏈”,助跑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觀察,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