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梅
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少)幾的數(shù)的實際問題”時,根據(jù)教材的主題圖,在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操作中,學生認識到“綠花片比紅花片多3個”,先要放和紅花片一樣多的11個,然后再放多的3個。求綠花片的個數(shù)就是求比11多3的數(shù),用加法算。
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素材,更要為學生提供實現(xiàn)探究目標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充分的參與中親身經歷數(shù)學知識的產生與發(fā)展的探究過程。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猜想自己所帶的圓柱物體的表面積可以怎樣計算,然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剪、拼等方法把圓柱的表面展開,測量有關的數(shù)據(jù),圍繞解決“怎樣求圓柱體的表面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尋找自己滿意的答案,思維得到發(fā)展,個性得到張揚。
進行新知教學時,學生限于自己的知識水平,在思考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有一道題:梯形上底1.4米,下底3.5米,高2米,求它的面積。一個學生這樣解答:1.4+3.5=4.9(平方米)。這種解法引發(fā)了學生的一陣笑聲,這位學生此時十分發(fā)窘。教師沒有直接評判對錯,而是讓這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獨特而奇妙:梯形高2米,求面積時要除以2,乘2與除以2抵消了,實際就是上底與下底的和。教師進而讓學生討論,形成共識:如果這樣列式求的是上下底的和,就不符合題意,正確列式是(1.4+3.5)×2÷2,但計算時可以采用這位同學的方法比較簡便。這樣由錯誤生成討論并恰當評價的過程,其作用不僅在于改正題中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增長了智慧,學會了學習方法。
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進而提出問題。比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組織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枚圖釘做成一個角的模型,并用手轉動角的一條邊,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認識和掌握銳角、直角、鈍角等概念,而且還會在此基礎上提出“當兩條邊重合時是什么角?如果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后繼續(xù)旋轉下去將得到什么角?如果這條邊按順時針的方向旋轉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義的問題,為以后繼續(xù)學習角的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對面臨的問題做較深層次的思考,通過分析和比較,就能將問題轉化,提出優(yōu)化解答過程的新問題。比如在“異分母分數(shù)大小的比較”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充分思考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較大小,學生將會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來比較分數(shù)的大???”等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多做思考,學生定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問題來。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