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嗣極
摘要:“八省聯考”語文卷的題型和考點并沒有變,即根本沒變。帶給高三語文復習教學的啟示是:立足根本。具體而言,不要機械模擬“八省聯考”卷;要全面復習,但不可細而偏;訓練題可從以往的高考卷中選擇;清楚而健康是作文之本。
關鍵詞:八省聯考;語文卷;高三復習;根本
2021年的新高考卷會有哪些變化?高三復習應采取怎樣的對策?對此,大家都想從“八省聯考”的適應性考試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分析“八省聯考”語文卷,我的看法是:試卷的根本沒變,復習需立足根本。
一、八省聯考試卷分析:根本沒變
根本沒變,并不是說試卷一成沒變,而是說題型和考點沒有變。從題型看,不外乎選擇(客觀)和簡答(主觀)兩種。兩篇現代文閱讀,既考選擇題,也考簡答題,在同一類文本中,兩種題型混考,看上去與近幾年的江蘇卷略有不同。其實,早在2004年,江蘇首次單獨命題時,文學類文本閱讀就是兩種題型混考,前三題簡答,最后一題選擇且為“五選二”的形式;2007年江蘇卷的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是兩題選擇、兩題簡答;2009年,變?yōu)閮深}選擇、一題簡答;現代文閱讀單考簡答題是從2011年開始的。詩歌鑒賞,江蘇卷始終如一地考簡答題,但選擇和簡答兩種題型混考,是全國卷的傳統(tǒng),江蘇教師對此應該并不陌生。而且,詩歌鑒賞兼考兩種題型,難度低了很多,且主客觀題之間還可相互啟發(fā),這一點,“八省聯考”卷體現得尤為突出,故江蘇考生應對這種題型,應該游刃有余。此外,文言文閱讀、語言運用也沒有出現全新的題型,不再舉例??傮w而言,試卷所考知識和能力,并沒有超出語文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范疇。
二、高三語文復習建議:立足根本
無論是日常語文教學,還是高三語文復習,都應立足根本。“根本”是什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反復提到語言文字運用、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一再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語文能力與思維品質的關系,語文能力與審美的關系,語文能力與人的文化修養(yǎng)的關系??梢?,語文的根本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其途徑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和實踐。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具體而通俗地說,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聽說讀寫”。故把“聽說讀寫”理解為語文的“根本”,大致是不錯的。
下一階段高三語文復習如何立足根本?聯系前一階段的復習,參照“八省聯考”試卷,可獲得如下啟示:
(一)不要機械模擬“八省聯考”卷
自從官方公布江蘇高考采用全國卷之后,坊間即有傳言,新高考卷長得像山東卷。然后,各類“取經團”紛紛赴齊魯大地“取經”,各色“朝圣者”絡繹往孔子故里“朝圣”。廣大教師及各種官方、非官方的機構,仿佛病毒專家研究“新冠病毒”一樣研究山東卷,力求把山東卷從頭到腳乃至每一個毛孔都研究透,然后消化吸收。于是,一套套酷似山東卷的模擬卷相繼出現在江蘇高三學生的面前。這些模擬卷的共性有三:(1)現代文閱讀Ⅰ選文兩篇,文體特征、文本內容盡可能與山東卷近似——山東卷的試題分析者劉敏將其歸為“信息類文本”,且認為“這是對全國卷論述類文本和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整合”,考查題型、分值和山東卷完全相同。(2)語言運用和表達都考了標點符號的用法、比較語義基本相同而句式不同的兩個句子的表達效果。(3)文言文閱讀理解必考文化常識和斷句。大概這些內容是近幾年江蘇卷沒有考的緣故吧!然而,上述這些共性在“八省聯考”卷中只出現了斷句的考查,其余則大不相同;“現代文閱讀Ⅰ”雖然也選了兩個非連文本,但文本比山東卷通俗易懂。分析“八省聯考”卷,如果只看其表,似乎證實了新高考卷像山東卷的傳言,因為“八省聯考”卷的結構、題量、四大板塊的分值,都與山東卷相同。我希望不要因此堅信,新高考卷就是山東卷和“八省聯考”卷模式,而機械模擬山東卷和“八省聯考”卷;希望下一階段的模擬卷,外國小說、川端康成不要成為文學類文本的選文熱點。如果比較兩份試卷的內容,“八省聯考”卷和山東卷完全不同,故下一階段復習的重點不可像之前機械模擬山東卷一樣,機械模擬“八省聯考”卷。
(二)全面復習,但不可細而偏
不要誤以為某份試卷的考點會暗示復習的重點。一份試卷能考的知識點,不可能涵蓋高中生應該掌握的全部語文知識,也不可能全面涉及高中生應該具備的語文能力。這次考的,下次未必考;這次沒考的,下次未必不考。如果我們以山東卷或“八省聯考”卷所考內容為重點,這些重點在高三各種模擬卷中反復出現,便會在學生的腦中形成定式。那么,一旦所考試卷與平時所做的模擬卷差別很大,學生便會產生不適心理,必然影響正常發(fā)揮。因此,復習要以教材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全面梳理高中階段的相關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才是根本。但全面復習要避免細而偏。前一段階段模擬卷中所考文化常識,遠遠超出了“常識”的范圍。如“任子:因父兄的功績,得保舉授予官職的人。漢制二千石以上官員,任滿三年,可保任子弟一人為郎”,學生看到這一選項,要考慮:是否“漢制”?“二千石以上”的級別對不對?“三年”的任職年限是不夠還是超了?是否為“郎”?這既不是考課本的知識遷移,也不是考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樣考,導向有待商榷。為應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相關的文化常識復習資料泛濫,把所謂文化常識的條目,羅列得至纖至悉。就算學生把復習資料上羅列的文化常識全部背了,考試仍然未必做得出。再說,學生為什么要知道這些?難道我們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兩腳書櫥”?學生勞心勞力去記這些“死”的知識,意義在哪里?這種教法符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嗎?就算以后學生在閱讀研究過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所謂文化常識,查一下工具書就解決了。我不是功利主義者,我不反對學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識,也不反對考文化常識,關鍵要看考的是否屬于常識,我堅決反對為了應試去死記硬背那些生僻的所謂常識。關于這一點,2018年全國Ⅲ卷的試題分析可供復習參考:“考查詞語(文化常識),一般是隨文命題,要么是課本中學過而且必須積累的,要么是可以根據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進行推斷的。比如‘令尹就是來自課文《屈原列傳》?!薄鞍耸÷摽肌本淼奈难晕拿}再一次證實了這一分析,希望下一階段文言文復習不要因為“八省聯考”卷考了古今詞義的差別而去羅列大量的古今異義詞,讓學生死記硬背。
(三)訓練題可從以往的高考卷中選擇
不要受新高考的“新”字干擾而迷信所謂新題,訓練是為了提高語文能力,在這一點上,新題和舊題的效果是一樣的。而高考卷的題目,總體上比形形色色的模擬卷嚴謹、科學。其實,無論是山東卷還是“八省聯考”卷,都未出新意。兩份試卷中的試題可說明這一點。
先看2020年山東卷:第18題考查標點符號,這是20世紀90年代常考的知識點;第22題給出新聞語料考壓縮語句,這種題型在1999年的全國卷就考過,只是壓縮的要求不同而已;第21題給出語段考病句修改,1996年、1997年的全國卷,1997年的上海卷就考過這種題型,且考得更復雜,是把標點、詞語、語法、句意綜合在一個語段中考。這一題不僅形式上沒有創(chuàng)新,且所考病句都可在以前的試卷中找到類型完全相同的。舉其中的三個病句略作比較(見表1)。
再看“八省聯考”卷語言文字運用的第18題、第19題,題目涉及的相關語料如下: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棋類游戲,起源于中國,距離今天已經超過四千年的歷史,被稱之為棋類的鼻祖,也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圍棋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圍棋的棋盤、棋子含有“天圓地方”的思想;棋盤分為四部分,可以視為象征一年的四個季節(jié);361個交叉點,和農歷一年的天數大致相當;()圍棋棋形變化無窮,棋理深奧幽玄,充滿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圍棋的勝負和其他棋類不同。其他棋類大多是斬盡殺絕或把帝后抓走才算勝。但圍棋中盤勝也是贏,贏半目也是贏,體現了一種和諧中庸的思想。另外,圍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山水畫,也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而太極在棋盤的中央,黑白兩色棋子代表了陰陽。
B.而太極在棋盤的中央,陰陽是黑白兩色棋子。
C.棋盤的中央是太極,黑白兩色棋子代表了陰陽。
D.棋盤的中央是太極,陰陽是黑白兩色棋子。
這一題的答案是C項,判斷的原則是敘述的對象要一致,材料以“圍棋的棋盤、棋子”為敘述對象,故選C項。這樣的題目,20世紀90年代的全國卷中??肌H纾?/p>
(1997年全國卷)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兩句話,下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泰山的南天門又叫三天門,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_______為“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A.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一副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B.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副,
C.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副,
D.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一副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該題的答案是B項,判斷的原則如上。1995年的全國卷也考了判斷原則與之完全相同的題目。
第19題考查畫浪線句子的修辭手法,這種題??记液唵?,不再具體分析。
這類題目只因為江蘇卷多年未考,看似新穎,其實不過是多年前的題目回歸。復習用題,不可一味求新,可從以往高考卷中選擇經典的試題供學生練習。有命題經歷的語文教師都知道,命制一份科學的、答案沒有爭議的語文試卷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科學的、答案有爭議的、教師評講難以說清的題目,不要給學生做,這有損于語文學科的科學性,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因此,我主張從以往考卷中選擇經典試題,反對大量地、盲目地刷題。
(四)清楚而健康是作文之本
清楚而健康是作文的一般要求。清楚的意思有三:(1)書寫清楚,以我所見及與閱讀卷教師交流所得,書寫清楚的考卷很少,書寫漂亮的考卷更是鳳毛麟角。要求學生努力把字寫清楚,至少讓讀者不用費大的力氣就能認識你的字,用一學期時間還是可以做到的。(2)層次清楚,層次清楚需要思維清晰,邏輯嚴謹。(3)觀點、思想、情感清楚,這要求學生不要玩深奧。所謂深奧往往是自己說不清楚。寫不清楚的內容。學生說不清、寫不清,既有思想(包括思維和認識)的問題,也有表達的問題,這兩方面的能力,要在閱讀和寫作的訓練中培養(yǎng)、提高。健康是就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而言的,簡言之,可以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維度去判斷一篇文章是否健康。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尊重并敬畏自然是健康的;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時,有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是健康的;在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時,能夠促使人與自我樂觀上進、“勇于敢為”是健康的。反之,則是不健康的。
不要給學生講作文題的類型,分類是專家的事。教師當然可以成為專家,教師隊伍中也有不少專家。即便是專家,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也最好以有專家學養(yǎng)的匠人身份出現。我們的專家把恢復高考以來的作文題大致分為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五類?,F在似乎是任務驅動型作文當道,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知道這些,但千萬不要讓學生根據類型審題、套作。審題的根本是看清要求,寫作的關鍵是依照要求,就是這么簡單。如“八省聯考”卷的作文,審題的根本就是看清兩句話:“校團委舉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和思考?!边@兩句話的關鍵信息如下:所寫文章的主題是“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歷史”即試卷所給出的抗美援朝的材料,材料包括抗美援朝的背景,中華兒女在這次戰(zhàn)爭中做出的犧牲、取得的戰(zhàn)績,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發(fā)揮的歷史作用;“挑戰(zhàn)”,即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銘記”和“迎接”則要求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要發(fā)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戰(zhàn)勝面臨的困難。
要指導學生從教材中汲取寫作的養(yǎng)分。比如,對于“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可為借鑒;再如,對于山東卷的“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 “一滴淚中的人性世界”專題,可為借鑒。借鑒不是套作,而是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和表達水平。
總之,語文教學(當然包括高三復習),如能立足根本,即使出現新的題型,也可從容應對。2020年山東卷的第4題和第20題,相對而言較有新意。第4題“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的定義”,這題實質是綜合考查閱讀理解能力和下定義的方法。閱讀理解每年必考,下定義的方法,之前的試卷中考過不止一次。2009年江蘇卷,就考了下定義。第20題“原文中‘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可以改寫成‘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的表達效果更好?”這道語言運用題,其實是考“咬文嚼字”的能力,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專題“語言,存在的家園”,選了朱光潛的《咬文嚼字》一文。如果認真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理解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懂得“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道理,平時養(yǎng)成“咬文嚼字”的習慣,做這樣的題便會得心應手。再說,恢復高考的前幾年,既無考綱,也無可參考的考卷,試卷的題型也不像現在這樣基本穩(wěn)定,有些考生一樣能考出好成績。所以,如果平時的語文教學和高三的語文復習能夠立足根本,那么無論新高考是山東模式,還是山西模式、海南模式,抑或河北模式,學生都能應付自如,考出應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