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征
摘? ?要: 電影賞析類課程是當代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類課程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電影藝術審美品位,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電影藝術作品的能力。本文認為電影賞析類課程應在通識性與專業(yè)性、歷史性與當代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之間保持平衡,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充分實現其在通識教育中的價值。
關鍵詞: 通識教育? ?電影賞析? ?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
通識教育在當今中國的大學教育體系中處于重要位置,很多高校相繼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與此同時,幾乎每所開展通識教育的綜合類大學都會開設電影賞析類課程。電影賞析類課程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自身所處的時代和文化。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影像的時代,或者說一個影像主義的時代。”①(11)電影賞析類課程在選修時并不需要受過前期的知識訓練,并且課程本身時常會跟蹤一些近期的熱門影片,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常常成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最受學生青睞的課程之一。盡管如此,如何才能真正達到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依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通識性與專業(yè)性、歷史性與當代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等方面,對通識教育電影賞析類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探索。
一、通識性與專業(yè)性
作為通識教育的電影賞析類課程首先應把課程的通識性放在首位。專業(yè)電影教育和通識電影教育之間有著較為顯著的區(qū)別。專業(yè)性的電影教育“要依據指令性的專業(yè)設置教學計劃、組織課程,在專業(yè)設置上要求盡量全面且單個專業(yè)口徑小”②。通識教育意味著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學習和對話,使其具有某種“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礎”,接受某種“共同的教育”,從而“建立大學所有師生的共同文化語言”③。專業(yè)課程有自身的課程設置體系,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點各門課程互相配合和補充。在專業(yè)電影教育中,電影理論、電影史、電影批評、電影制作、電影產業(yè)等課程按照培養(yǎng)計劃安排在大學期間的不同階段。通識教育中的電影課程則預設學生來自不同專業(yè)和年級,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都是零起點。不同大學電影賞析類課程在具體名稱和講授內容上,會受到學校任課教師研究方向的影響,賞析影片的范圍可能包含某種年代、區(qū)域或者類型的限定,但整體而言,電影賞析類課程劃定的影片范圍通常會比較廣泛,面向的授課對象是非電影專業(yè)的學生,并不要求有前期的理論基礎和相關的知識儲備。
正是由于授課對象的不同學科背景,學生可以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事實上,電影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傳統(tǒng)學科的影響,不斷在傳統(tǒng)學科中汲取養(yǎng)分,在此基礎上產生電影哲學、電影美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社會學、電影符號學等新興交叉學科。電影賞析類課程可以通過對具體影片的分析和講授,向學生展示思考和闡釋電影文本的不同方法和角度。比如對于懸疑片大師希區(qū)柯克的電影,不同的理論家和批評家進行過不同的解讀。在對希區(qū)柯克影片的賞析中,完全可以從精神分析、文化研究、意識形態(tài)等不同角度進行,使學生了解不同學科方法在電影學領域的融會貫通。除了不同學科方法的融會貫通之外,通識教育還應對學生學習和成長中面臨的普遍問題進行回應,幫助學生思考自身關切的社會和文化問題,為其提供討論平臺。比如彼得·威爾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就對學校教育體制和方法進行了反思與呈現,這樣的題材和表現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通過對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對電影的美學特征和思想內涵進行深入探討。
另一方面,在強調通識教育電影課程的通識性的同時,還要兼顧電影學科的專業(yè)性。電影媒介和電影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視聽語言和敘事體系。電影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理論傳統(tǒng)和研究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具有電影學科的專業(yè)性。看懂一部電影的能力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但細致描述和分析一部電影的能力卻并非如此。對于在電影知識方面幾乎零基礎的學生來說,將其引入電影學領域的第一步是基本電影知識的傳授。比如只有對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景別概念,推、拉、搖、移、跟等鏡頭運動的基本方式有所了解,才能對影片畫面進行比較準確的描述。除此之外,不同鏡頭類型、不同拍攝角度、不同構圖方式對于影像表現的影響也屬于電影語言的基本知識,在課程教學之初應讓學生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對影片的敘事結構、敘事主題和美學風格等進行解讀。如果學生無法準確地復述影片的某個特定場景及視聽表達方式,那么進一步深入解讀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電影知識的前提下,才可能引導學生真正進入電影的分析之中。不能由于通識課程的性質,忽略電影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傳授,否則可能得不償失。
二、歷史性與當代性
同其他傳統(tǒng)藝術相比,電影是一門相當年輕的藝術形式,是“唯一一門人類知曉其誕生日的藝術”④(1)。其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在電影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電影流派與風格。通識教育電影課程應為學生提供歷史性的視野。由于學生學科背景和課程學時的限制,任課教師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對電影史的各個角落、國別電影的發(fā)展等做特別細致入微的講解。但在具體影片分析之前及影片分析過程中,應該盡量拓展和補充相關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對電影史的基本脈絡有個大體的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于具體導演和影片在電影史中的地位和貢獻有較為清晰的理解。通過對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的賞析,學生可以建立比較視野,認識到當我們對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進行評判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將其放置在宏觀的電影史的語境下,探討這樣一部電影在電影類型、電影語言、電影技巧、電影思想方面的創(chuàng)新,正是這些創(chuàng)新使一部電影成為藝術杰作。在講授過程中,可以嘗試以點帶面,對跟具體影片相關的電影史進行回溯式的講解。比如當我們選擇一部黑色電影作為賞析對象時,可以追溯到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傳統(tǒng),使學生了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造型、布光和攝影方式如何影響黑色電影的視覺表達。
與此同時,選擇賞析影片時要兼顧電影藝術的當代性。在媒介傳播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大學生很容易獲得最新的電影資訊,隨之可能產生某種困惑: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的藝術成就在哪里,我們該如何討論和分析這樣一部影片,比如近年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藝術家》《鳥人》《愛樂之城》等。如果可以在電影賞析類課程中對此做出及時而有效的回應,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當代電影的了解,又可以提高他們對于電影賞析課程的學習興趣。比如《藝術家》作為一部元電影,如何表現電影史上默片向有聲片轉折的重要時刻,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電影人和電影理論家做出了什么樣的回應,該片以何種視聽形式對此進行了表現?!而B人》作為一部反超級英雄電影,同我們熟知的漫畫式的超級英雄電影之間構成了怎樣一種對話關系,對今天的藝術和大眾文化進行了怎樣的思考。通過《愛樂之城》,探討電影史上的歌舞片產生于何種背景,經歷了怎樣的演進,形成了怎樣的歌舞片獨有的敘事方式和表達方式。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對上述影片的賞析中傳遞給學生。電影藝術的歷史性和當代性并非截然對立,兩者可以貫穿,在不斷的回溯和比較中理解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進程和不斷演變。
三、藝術性與觀賞性
電影賞析事實上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欣賞,一部分是分析。在選擇具體的賞析影片時,首先要保證的是所選影片的藝術性。只有讓學生欣賞到有較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影片,學生才能逐步形成藝術欣賞品位。毫無疑問,一些當代熱門的流行影片會對學生產生更強的視聽刺激,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如果只選擇這樣一種類型的影片,那么這樣一門課就失去自身的價值。學生完全可以課后去電影院或者通過追蹤最新的電影資訊獲得相關體驗和知識。這也是電影賞析課程同普通的觀影會之間的重要區(qū)別。通識教育電影賞析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在大量的影片中甄選出適合學生觀賞和分析的影片,這些影片應具有在電影藝術史中的代表性。“經典電影是那些樹立標準的電影?!浀潆娪爸耘c眾不同,比其他影片更能改變我們判斷電影優(yōu)劣的標準,進而改變電影這門藝術的命運。經典電影有著與眾不同的高度和形式,成為電影歷史和美學的界標”⑤(10)。電影賞析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在對經典影片的賞析中對藝術特色風格、思想內涵產生更加深刻的領悟,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覺、審美品位和思辨能力,所選影片的藝術性至關重要。
在具體影片選擇中,需對受眾的觀影經驗和知識背景有所考慮。在電影史上,有一些電影作品雖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但對于電影初學者來說,敘事節(jié)奏較為緩慢,較難進入電影情境,因此顯得比較沉悶。如果不選擇這一類型的影片,則學生無法理解藝術電影的傳統(tǒng)和表達方式。任課教師需要做好平衡工作,在選擇電影史上重要作品的同時,適當兼顧學生對于觀賞性的需求,在保證藝術性的前提下,對觀賞性進行適度考量。比如查理·卓別林的電影既有鮮明的喜劇風格,又有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還包含對于工業(yè)時代的人的異化,社會的兩極分化,以及對于戰(zhàn)爭與法西斯主義的反思,顯然是較好的欣賞和分析的對象文本。恩斯特·劉別謙和比利·懷德的電影也是如此,可以將對影片的賞析與好萊塢的片場制度、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方式等結合起來。伍迪·艾倫的一些影片不僅有對于很多社會問題的思考,還包含對于電影這種媒介和藝術形式自身的思索?!按蠖鄶岛秒娪岸贾荚诒憩F某種風格、體現某種情調或反映創(chuàng)作者所構建的某種意象。一位電影導演會在某一點上觸發(fā)你的想象力,激起你對其他作品的渴望”⑥(14)。任課教師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感受到電影大師的敘事魅力,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觀賞興趣,鼓勵學生課后進一步探索。
四、理論性與實踐性
電影賞析類課程雖然包含感性的欣賞性內容,但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論教學。在賞析一部電影時,首先在感性的層面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僅限于此還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對其進行理性的反思,思考影片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聯,電影作者表達了何種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影片中表達出來的。都需要建立在理論分析和闡釋的基礎之上,而不能單純地建立在觀影直覺基礎上。影片分析不僅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更是一種嚴謹的思維訓練,包含一系列理論論證的過程。比如在分析影片《飛越瘋人院》時,可能需要了解一些精神分析學的理論知識,以及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略凇豆诺鋾r期瘋狂史》中對于瘋癲與文明關系的探討,甚至包括影片拍攝年代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氛圍。在此基礎上,才能對這樣一部電影進行比較充分的解析。在電影賞析課程中,任課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并且將這種理論思維方法傳達給學生。通過影片賞析,首先培養(yǎng)學生對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興趣,使學生了解電影的基本知識,對電影史上的流派和風格有感性認識,在影片視聽語言分析的基礎上,對電影的藝術特質和文化內涵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用習得的電影理論知識對當下電影現象進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除了理論思維訓練之外,電影賞析類課程具有某種實踐性的延伸。電影賞析的最終完成形式可以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于電影形式和內容的口頭評述,另一方面是電影評論文章的書面寫作。對于影片的口頭評述可以在課堂討論中進行。只有在對影片細節(jié)的反復討論中,學生對于影片的理解才能不斷深化,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一部影片。設置電影賞析類課程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以小班教學為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討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與其他學生展開交流。課堂討論和交流是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由于選課人數較多,這種課堂討論和交流在通識教育課程中較為缺乏,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改進。
除口頭評述之外,任課教師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電影評論寫作的能力。電影評論是“一種獨立的寫作和表意實踐”④(1)。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之間有一定區(qū)別。一些學生可能在口頭表達時滔滔不絕,但到了真正動筆寫作時,依然發(fā)現無處著手?!霸谠u寫電影的時候,你的個人感情、預期和反應可能是一篇智性文章的開始,同時必須積極地反思這些情感、預期和反應的來由,以及它是如何與電影中的客觀因素相聯系的:它在電影史上的位置、文化背景和形式策略等”⑦(18)。電影評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電影賞析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將其作為整門課程的最終成果。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電影賞析課程學習之后,應該具有完成一篇電影評論寫作的能力。既包括分析角度的新穎,理論知識的全面,邏輯推理的嚴密,論證的充分,又包括語言文字表達的流暢,以及文章格式的規(guī)范。特別在文章格式的規(guī)范性方面,教師需要著重加以強調,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學術規(guī)范??山Y合平時課堂表現,將電影評論寫作的完成情況作為期末考核主要依據。
總而言之,電影賞析類課程是當代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學者指出的:“理解電影和掌握視聽語言交流方式,是現代人必備的文化素質。”①(12)一門合格的通識教育電影賞析課程應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電影藝術審美品位,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電影藝術作品的能力。任課教師需要在通識性與專業(yè)性、歷史性與當代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之間保持平衡,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充分實現電影賞析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價值。
注釋:
①尹鴻.當代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王志敏,趙楠.中國影視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改革的若干問題[J].藝術百家,2009(2).
③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
④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⑤李洋.目光的倫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⑥羅杰·伊伯特.偉大的電影[M].殷宴,周博群,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⑦蒂莫西·科里根.如何寫影評[M].宋美鳳,劉曦,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