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聚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千人計劃“中原教學名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系列研究成果“分課型構建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切片診斷”分別于2014年、2018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
教育評價直接影響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方向。近年來,黨和國家愈加重視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進一步提出要克服“五唯”的頑瘴痼疾,發(fā)展和完善教育事業(yè),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幾方面做出部署。
教育評價指引著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然而,我國以往教育評價中“五唯”至上的單一化評價方式,使得手段一躍成為目的,本末倒置,評價成了最大、最直接也是最現實的功利,忽視了教育育人的本體價值。單一化教育評價的弊病畢現,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因此,必須革故鼎新,建立完善的多元化教育評價體系。
評價方法多元化
我國的教育評價方法長期存在著重量化評價輕質性評價、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重靜態(tài)評價輕動態(tài)評價的弊病。
雖然我們極力倡導在教育評價中引入質性評價方法,但量化評價方法依然處于獨尊地位,兩者相結合的新型評價方法流于形式,成為一種應付檢查、追趕潮流、展示評價改革成果的裝飾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們對量化評價的推崇和對質性評價的質疑。評價所追求的是公正性和科學性。量化評價的客觀性、可測性、可比性特征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因此備受歡迎。而質性評價具有鮮明的主觀色彩,評價過程中容易出現仁者見仁、議而不決的情況,評價效率較低。此外,長期以來,“人情干擾”“裙帶關系”“權錢交易”等極大影響了教育評價的公平性,使質性評價具有較大的誤差和風險,因此難以被接受。不可否認,量化評價方法的客觀性、操作性使評價過程簡便易行,結果直觀明了,具有說服力,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保證評價的相對公平。我們不能放棄量化評價的優(yōu)勢。但評價是對事物屬性滿足實踐主體需要程度的評定與判斷,實踐主體的需要是多元的,不同主體有不同的價值立場。因此,基于量化評價方法的事實判斷可以為價值判斷提供手段和依據,但不能使教育評價的事實性凌駕于價值性之上。教育是人文性活動,效果的呈現具有滯后性,并非所有的現象都可以通過現時的、冰冷的數據去衡量,這樣會使復雜的評價簡單化,貶低教育的價值。所以,引入質性評價是必要的,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做。鑒于質性評價中確實存在結果解釋有失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問題,我們要加強對評價隊伍的倫理建設和專業(yè)能力建設,堅持“利益沖突避免”原則,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策略,對潛在的問題進行防范。
在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辯證關系上,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是以結果評價為主導的。結果評價是指在某一階段的教育活動結束后,對其達成的效果進行結論性的評價。教育作為一項培養(yǎng)、選拔人才的重大工程,強調結果具有必要性,但結果評價有其天然的缺陷,如忽視教育活動的多變性和復雜性,誘導功利性的應試文化等。相比之下,過程評價可以對結果評價進行補充和優(yōu)化,強調以動態(tài)的視角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過程、多角度的考察。其優(yōu)勢體現為:一、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照顧到評價對象的差異性,關注評價對象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旨在促進評價對象的進步;二、過程評價與教育活動發(fā)生交互作用,為引導評價對象進一步的發(fā)展提供參考,激發(fā)教育活力。教育評價在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的同時,不能忽視其調控與發(fā)展功能。《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這正是在反思片面強調結果評價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
我國教育評價體系更注重橫向的靜態(tài)對比,忽視了評價對象自身縱向的動態(tài)發(fā)展?!犊傮w方案》中的“探索增值評價”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增值評價起源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和英國的學校評價改革,是國際前沿的教育評價方法。它不僅關注評價對象階段性發(fā)展的終點,還綜合考量評價對象的起點,打破了刻板印象,尊重每一個評價對象個性化的成長,發(fā)掘每一個評價對象進步的可能性,從而調動處于相對劣勢的評價對象的積極性,激勵評價對象的多元化發(fā)展。當然,“探索增值評價”中的“探索”一詞,說明增值評價的實施還存在著困難和挑戰(zhàn),如不同評價對象增值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如何全面深度了解評價對象的起點水平、如何定義“增值”等,這些都需要在理論和技術層面進一步挖掘。
評價主體多元化
教育評價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協(xié)商的復雜性活動。在教育評價中,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行業(yè)都是與之相關的利益主體。理想的教育評價應當賦予各利益主體參與的權利,使各主體通過暢通的渠道、合理的方式,表達多元化的發(fā)展需要和價值訴求,并在平等對話、合作協(xié)商的基礎上,努力達成教育評價的共識,回應各方的期待,削弱單一評價主體的絕對權威,保證教育評價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然而,我國長期以來采取“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教育評價,政府部門在教育評價中處于支配和主導的地位,其他相關主體處于被支配和邊緣地位。這種由政府主導的教育評價體系在立足全局宏觀調控、杜絕評價亂象滋生、維護評價秩序穩(wěn)定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不能兼顧不同評價對象的特點,難以做到管、辦、評分離,非專業(yè)人士的評價缺乏專業(yè)性等。因此,形成一個政府宏觀調控、學校自主評價、社會參與監(jiān)督、師生共同參評、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參與評價的多元化主體評價體系是必要的。
其一,政府要實現職能轉變,加強相關立法,明確各主體責任,并依法嚴格監(jiān)督,確保教育評價有序開展。
其二,學校要切實發(fā)揮主體作用,在總體要求下,立足自身現實,走內涵式發(fā)展之路。運用自我評價、自我管理、自我促進、自我革新,將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其三,社會行業(yè)、各用人單位也應參與到教育評價中來。而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尤其是網絡媒體全面的披露,也能夠在教育評價中發(fā)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四,教師和學生作為參與教育活動最具體的個人,往往對教育有著最真切、最深刻的體會。師生的意見對教育評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應保障師生參與教育評價的權利,提升師生在教育評價中的地位。師生也要提高主體意識,積極建言獻策,為教育評價注入活力。
其五,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教育評價,必須保證其專業(yè)性、獨立性和公信力。專業(yè)性指必須吸納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評,對評價機構要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和資格審查制度。獨立性指第三方評價機構要獨立于學校和政府之外,保證評價的公正性。公信力指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價活動要在權限范圍內進行,評價程序與評價結果的合理性與可信度要接受公眾的檢驗。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才能有效發(fā)揮第三方評價的作用。
評價標準多元化
當今是一個文化、價值、需求多元并存的時代,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判標準。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教育自然也不能用一把標尺進行衡量。然而,在現實中,對教育進行價值判斷的標準還頗為單一,“五唯”問題就是其典型表現。教育評價必須掙脫這種不尊重教育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多樣性的枷鎖,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總體方案》提出:“堅持統(tǒng)籌兼顧,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wěn)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教育評價標準多樣性的問題?;趯W校建設重點的不同,對于專業(yè)類院校,評價標準應突出其相關專業(yè)的教育水平;對于綜合類院校,應著重從各專業(yè)的整體教育質量來評價其辦學水平。對于研究型教師,評價標準應側重于其科研成果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性、現實意義等;對于承擔一線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應突出其在教學實踐中的貢獻。對于接受職業(yè)教育的學生,評價標準應著重考察其職業(yè)技術素養(yǎng);對于接受普通教育的學生,應考評其綜合素質……總之,不能將不同類型的評價對象放置于同一隊列,用同樣的標準進行比較和評判。
總之,教育評價多元化包含了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標準多元化三個維度。多元化教育評價在國際教育教學中由來已久,在我國也被多次提倡。然而由于現實的復雜性,地域的差異性,這一評價體系的推進步履維艱,還停留在形式化的階段,沒有真正落地生根。在未來一段時期里,推動教育評價多元化的深入落實,仍是需要繼續(xù)攻克的難題。教育評價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斷求索,才能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