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翠 安貞慧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培養(yǎng)學生具有全球視野并具有國際通用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具備英語實踐、創(chuàng)新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核心力即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也能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塊下任務的完成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關鍵能力。本文從英語學科特點出發(fā),就行為導向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任務設定的必要性和功能進行探討,從而進一步肯定行為導向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行動導向模式? 任務? 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校級項目《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探析——以全美模擬聯(lián)合國培訓項目為案例》(編號:2019XYB019)。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85-02
一、概述
行為導向模式是以學生行為為教學中心的一套完整的圍繞著某項任務或者活動開展的教學組織方案,在這套方案實施過程中可以包括多種教學方法,即教師根據(jù)生活或者工作的典型場景,向學生布置任務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所要完成的任務和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自主或者團隊合作的方式通過了解問題、分析問題、收集材料、制定工作計劃、評估工作計劃、論證計劃的可實施性并最終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此外,行為導向模式不僅強調任務完成和問題解決的重要性,更注重整個實施過程中人自身的經歷與成長,強調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對自身成長的促進作用和自我反思與總結的積極意義。本文從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教育方法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對行為導向模式下的任務設定在英語教學中功能來認識任務設定的重要性,以期能貫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總方針,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二、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設定的必要性
行為導向模式由多種教學技術、手段、方法結合而成的,以實際行動為產出,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內核,因此任務的設定就預設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的采納。如何在任務中既能實現(xiàn)學生英語知識的吸收又能滿足特定場景下學生交流、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任務設定的核心意義。行為導向模式下任何一種任務的設定都是一種多向信息交流活動,這種模式下的交流活動超越了師生交流的單向性,也跨越了生生交流的雙向性,而是更多的學習者或者團隊之間形成的生態(tài)多向交流(趙葉,2001)。2020年國家教育部新版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出版再次肯定了在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流能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通過設定各種任務完成教師角色的轉換即由傳統(tǒng)的主角、知識的傳授者變成研討會的主持人,活動的策劃者,項目的監(jiān)測者,甚至有時會扮演導演一樣的角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夯實理論知識,更能在各種活動及情境中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培養(yǎng)學生的有效溝通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切實可行的推動作用。
三、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設定的功能
行動導向教學不是某一純粹教學法,而是一系列的程序,而這個程序可理解為包括收集信、制定計劃、論證并決策計劃、方案實施、審查實施過程和自我反思六個方面,俗稱“六步法”。在這一系統(tǒng)的行動模式中,教師在第二和第六環(huán)節(jié)中作為項目發(fā)起人和評估師參與教學, 而其他環(huán)節(jié)教師以咨詢家、倡導者、監(jiān)督者等角色參與或者陪伴學生完成任務或者解決問題。而制定計劃就意味著任務設定。行為導向模式下合理有效的任務設定能夠誘導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fā),互相學習,得出結論。這一模式下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還能充分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這也滿足了英語教學指南對真實語境下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有研究表明任務完成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強化記憶、深化理解、啟發(fā)思維等,還可以通過積極參與任務完成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積極挖掘學生潛能,快速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一)夯實知識基礎,提高記憶力的功能
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的完成往往是學與思、學與論的結合,對于夯實知識基礎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于杜威的“做中學”,行為導向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行為能力,在教師所設計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下的生活場景和工作場所中,本著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圍繞某一任務通過信息收集,制定計劃,實施方案, 相互評價和自我反思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要想將已獲得的語言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輸出,必須要經過記憶和理解基礎之上。任務完成則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且完成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有效手段。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上教師通常是知識傳遞的載體,英語課堂的授課多是知識點、句型、例句的追加。教師在這個將知識從書本遷移到課堂的過程中煞費苦心,甚至認為把每一個語言點都講得很透徹,而學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只是被動地、盲目地接受和記憶,并沒有充分的時間做深刻的思考。因此,學生往往看翻開書本似乎都學會了,而課下卻不能長久記憶、深刻理解或者真正掌握重點知識。如果能及時完成行為導向模式下的任務,帶著問題意識進行批判式思考,并能用相關語言知識表達出來,就可以達到鞏固和加深所學語言知識的目的。
(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全方面能力的功能
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的完成不僅能鞏固加深課堂講授內容和學生自學獲得的知識,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德育素質的提高。比如在講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七單元Making ɑ living 時,可設計一定的推銷場景,讓學生完成推銷任務。學生完成這一任務一定是了解了推銷的程序、方法及推銷技巧,并且深刻體會到課文中主人公的不易。在對任務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進而搜集相關資料,通過歸納和整理進行批判式繼承和接受等活動,才能找出符合現(xiàn)實的解決措施。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又鼓勵了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完成任務時對一些常識性和闡發(fā)性的問題,比如與課文標題相近的問題:How to help the handicapped to make a living? 課本中沒有提供確切的答案,學生就要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闡述個人觀點,或者與他人進行了交流、討論甚至是辯論,這就需要進行一定的調研活動,用有理有據(jù)的事實論證采取措施的可行性,也就順理成章地促進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在完成任務中,各種方案充分比較,各種見解不定時地交流,彼此互相啟發(f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高。通過任務完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合作精神和辯證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有不少內容能使學生受到思政教育。比如對第三冊第1單元的任務設定可以密切結合當前疫情的局勢,教會學生要積極樂觀應對改變;第三冊第2、3單元的任務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珍惜祖國賦予我們的公民權利,保家衛(wèi)國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第三冊第5單元和第6單元的任務不僅能激勵學生的意志堅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此而努力拼搏,而且要心懷感恩為社會做貢獻。這些不僅促進了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社會主義高尚的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而且超越了學科的限制,為學生日后興趣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的建立起了保證作用。
(三)反饋及時,促進教學相長的功能
在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的完成中,學生要完成一定的任務,既要思考問題的答案,又要用盡量準確的英語來表述出來。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與隊友及其他同學的有效溝通,積極參與項目制定,用辯證思維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教師在這一模式下一方面通過觀察和參與學生的任務完成過程可以及時接收到學生的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為了對付任務完成中可能出現(xiàn)差錯或紕漏要進行萬全的準備,能夠掌握任務完成的方向,把握學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礙,幫助其及時糾錯。深入反思,達到預期教學目標。這個準備、組織、引導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因此,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的完成能夠促進教學的效果吸收,是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積極舉措。
四、結束語
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的完成是鍛煉英語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它豐富了英語課堂,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在行為導向模式下任務的設定在英語教學中是必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摒棄對學生進行單純語言知識的傳授和灌輸;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和今后使用英語的需要,通過大量語言實踐和有意義的語言運用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礎知識,提高言語技能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還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習慣,并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職業(yè)核心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姜大源.“行為”、“活動”與“行動”辨——“行動導向”教學管見[J].職教通訊,2003(1)
[3]黃遠振.論著課改新理念在英語課程中的體現(xiàn)[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5(3)
[4]易艷明,石婷.德國行動導向教學理論基礎、組織模式與設計原則再分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27)
[5]趙葉.英語課堂中組織討論的藝術[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