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指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本文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yè)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精選了幾個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以展示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教學的融入。
【關鍵詞】課程思政? 德育元素?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2.4;U47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4-0055-02
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課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牽強附會。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直接地把思政課的部分內容搬到專業(yè)課教學中,而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自然融入。課程與思政,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學反應。作為教師,站在講臺不能僅僅“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帶領學生從“知識的孤島”去瞭望,看到更廣闊的“知識的海洋”。
汽車發(fā)動機構造與維修作為一門汽車系所有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是其他專業(yè)核心課程和專業(yè)拓展課程的理論基礎,學分高,學時長,師生都極其重視。教師應當充分把握機會,以教學內容為載體,適時融入德育元素,渾然天成,給學生傳播正能量,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育的載體是教學內容,育德的途徑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滲透為主,將德育與理論教學融于一體,立足知識,借助科技發(fā)展史、典故、優(yōu)秀的科學家等,引經據(jù)典、循循善誘。本文以汽車發(fā)動機構造與維修中的幾個知識點為例,談一談筆者是如何將德育融入教學內容的。
一、汽車發(fā)動機的發(fā)展史與愚公精神
1794年,英國的斯垂特首次提出燃料與空氣混合成可燃混合氣的原理;1801年,法國的勒本制成了第一臺活塞發(fā)動機;1858年,法國的里諾發(fā)明了煤氣發(fā)動機;1866年,德國的奧托制造出了第一臺四沖程內燃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883年,戴姆勒開發(fā)出了第一臺臥式汽油機,從此汽油機誕生了。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近100年的努力,小型內燃機才終于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已經可以實用化,為汽車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汽車發(fā)動機的發(fā)展史上來看,歷經不同國家數(shù)代人的艱苦奮戰(zhàn),契而不舍,才一點點攻克了“發(fā)動機”這座科技大山。授課時將弘揚與傳承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融會貫通到課程之中,學生在學習到汽車發(fā)動機的發(fā)展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類科技進步中的愚公移山精神,當然不僅僅在科技當中,甚至包括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分子,每人進步一點點,社會向前一大步!
二、零部件性能與完美之思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睆恼軐W上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事物存在優(yōu)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全面的,因為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全面的?!镀嚢l(fā)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零部件的性能與這一哲學觀點渾然統(tǒng)一。例如,在講氣缸的安裝形式時,有嵌入式氣缸和整體式氣缸,嵌入式缸套的優(yōu)點是拆裝方便,更換氣缸成本低,但其缺點是剛度和強度不夠高;整體式缸套的優(yōu)點是結構緊湊、剛度和強度好,但其缺點是加工精度要求高,工藝性較差,拆裝不方便。這兩種類型的缸套優(yōu)缺點互補,但是目前還沒有第三種氣缸兼具以上兩種氣缸的優(yōu)點。上課時將以上哲學觀點和專業(yè)課理論知識點聯(lián)系在一起,可啟發(fā)學生思考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不斷地完善。
三、氣門間隙調整與中庸之道
發(fā)動機工作時,氣門將因溫度的升高而膨脹。如果氣門間隙過大,會導致氣門傳動零件之間及氣門和氣門座之間產生撞擊響聲,并加速磨損,并使氣門開啟的持續(xù)時間減少,導致發(fā)動機進氣量不足及排氣不徹底,影響發(fā)動機動力;如果氣門間隙過小,會導致發(fā)動機在熱態(tài)下氣門關閉不嚴而發(fā)生漏氣,導致發(fā)動機功率下降,甚至燒壞氣門。這與中國古代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一致的:不偏不倚,折中調和。在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是不可量化的,而在氣門間隙調整中的“中庸”,是可以精確量化的。進而延伸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有人過于放縱隨性,有人過于苛責自勵;有人對金錢揮霍無度,有人則是一毛不拔,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終緊握拳頭是畸形,只張不合的手掌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收放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適可而止,要不偏不倚,這就是學習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四、進氣增壓與逆境成才
進氣增壓的技術,就是在保持氣缸容積不變的條件下,提高發(fā)動機進氣量,從而提高發(fā)動機的功率和扭矩,讓車子跑起來更有勁。一臺發(fā)動機裝上渦輪增壓器后,其最大功率與未裝增壓器的時候相比可以增加40%甚至更高。這樣也就意味著同樣一臺的發(fā)動機在經過增壓之后能夠產生更大的功率??芍^之“壓力越大,動力越足”。而這種寓意也同樣適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貝弗里奇所說,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正是由于承受了壓力的重荷,噴泉才能噴射出銀花朵朵;石油才能從地下滾滾流出;正是因為有了壓力,航天領域才能突破重重科技封鎖;中華民族才能取得飛速的進步。青年的成長過程也需要適度的壓力,大學生主要面臨著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壓力等。唯有突破壓力,向外生長,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五、冷卻液選型與因地制宜
在進行冷卻液選型時,除了要考慮成分、車型等常規(guī)因素,還要考慮車輛使用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以選擇合適的冰點。尤其像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不同地區(qū)環(huán)境氣候溫度差別巨大,同樣的冷卻液產品,在南方是蜜糖,在北方卻可能是砒霜。學生需熟知不同區(qū)域基本情況,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靈活運用知識點。豹子在陸地上跑得最快,劍魚在海洋里游得最快,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人也像它們一樣,要學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guī)、不拘泥一格,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優(yōu)勢,從而達到“變則通、通則靈、靈則達、達則成”的理想效果。13F889D9-3E2B-4911-8BE5-3D4781E0ECBB
六、圓度誤差與包容原則
在講解“曲柄連桿機構”這一章節(jié)時,有一節(jié)實訓課程的內容是測量氣缸的圓度以及圓柱度誤差。在實際機械加工中,即使是使用了世界上最先進最精密的儀器設備,數(shù)學概念上的理想圓也是不可能被加工出來的,而圓度就是表示零件上圓的要素實際形狀,與其中心保持等距的情況。即通常所說的圓整程度。圓柱度也是同理。圓度和圓柱度的存在證明了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內的誤差是可以被包容的?!八燎鍎t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闭f得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人太過計較得失、太完美苛刻了,朋友就少,很難有同類。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帶有各種各樣的殘缺,都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地方。確實如此,我們必須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如果同學們在人際交往中過于追求完美,對同學、親人、朋友求全責備,那一定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系,就會沒有一個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將因此錯過成功和幸福的機會。借由“圓度誤差”啟發(fā)學生對人際交往的思考,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擁有包容的智慧和尊重的心態(tài)才會收獲灑脫和快樂。
七、氣體作用力圖與詩詞之美
在講解曲柄連桿機構的運動和受力時,其中有一張因氣體作用力產生的缸內壓力圖,該圖形就像綿延起伏的山脈,有高峰,有低谷。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感悟人生的經歷也是如此,起起落落是必然,站在巔峰時不必“春風得意馬蹄疾”,處在低谷時也不必“艱難苦恨繁霜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處事的大智慧,面對無常的起落,古人早已用詩詞告訴我們處事哲學: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心態(tài),必然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乃人生常態(tài)。灑脫快意才能走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步伐!
八、活塞磨損規(guī)律與防微杜漸
在講解活塞磨損規(guī)律時,其中有兩條分別是:因溫度上高下低、壁厚上厚下薄,活塞自上而下膨脹量由大而小;因側壓力作用,裙部周向近似橢圓形變化,長軸沿銷座孔軸線方向。在了解到活塞有如此磨損規(guī)律之后,可以見微知著,從結構上采取預防變形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預防措施可以分別采取以下兩點:活塞縱斷面制成上小下大的截錐形(階梯形活塞或者錐形活塞);活塞裙部制成橢圓形,長軸垂直于銷座孔軸線方向(即側壓力方向)。在講解這個內容時,提醒學生不僅在發(fā)動機領域可以根據(jù)我們已經了解到的知識規(guī)律把活塞變形磨損扼殺在搖籃里,在生活、工作、學習領域中也是一樣,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禍患產生的根源,擁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能力才能把禍患扼殺在搖籃里。
九、結語
以上只是拋磚引玉舉了幾個在《汽車發(fā)動機構造與維修》專業(yè)類課程中將德育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的例子,課程教學的第一要務是立德樹人,也是一種思維方法。作為專業(yè)課教師,要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yè)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不僅讓學生學會技能,更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感恩。
參考文獻:
[1]劉淑芹.高等數(shù)學中的課程思政案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52):36-37.
[2]劉淑芹.高數(shù)中的美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因素[J].科技資訊,2011(35):174.
作者簡介:
劉星華(1987年-),女,湖北隨州人,碩士,長江職業(yè)學院機電汽車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汽車檢測與維修。13F889D9-3E2B-4911-8BE5-3D4781E0EC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