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琴
【摘要】隨著信息化技術(shù)的不斷優(yōu)化,在各行各業(yè)中廣泛應(yīng)用,中學課堂也不例外。其中以短視頻為載體的微課教學模式,越來越多地應(yīng)用在中學生物課堂中。依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生物教師可以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使這種教學模式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化。本文主要針對微課以及微課程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yīng)用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微課? 中學生物? 信息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G633.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045-02
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中學生物具有一定的難度,傳統(tǒng)那種教師口述、學生聽講的講學方式,很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也難以得到彰顯。但是微課則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時長為15~20分鐘左右的視頻,通過生動直觀的音像資料展示給學生某個知識點。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學生也可以主動進行資料查閱,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微課以及微課程的特點
微課又稱微型課,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的本質(zhì)屬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是教師授課的濃縮、搬遷與改變。而微課程是微型課程的代名詞,由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最早提出,也被稱為短期課程或者單元課程。微課有如下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
(一)主題鮮明、針對性強
微課最大的優(yōu)點以及特點應(yīng)該就是主題非常鮮明。傳統(tǒng)的中學課堂上,教師可能要用50分鐘的時間,講述多個知識點,或者一個知識點當中雜糅了多個知識點,學生如果走神,很有可能會遺漏關(guān)鍵信息,導致接下來的學習任務(wù)無法繼續(xù)進行。但是微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某一個知識點,尤其是對于學生來說的重點和難點,這就保證了微課的主題鮮明,指向性強,教學和設(shè)計與制作都是圍繞著某個知識點展開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迅速掌握教師為他們整合的知識??梢哉f,微課是傳統(tǒng)教學精華進一步的濃縮,更有利于學生牢固記憶知識點[1]。
(二)短小精悍,易于傳播
由于微課承載的知識點通常只有一個,所以視頻非常短小,大多都在15~20分鐘。同時,視頻時長的控制還有一層特殊的深意,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顯示,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十五分鐘左右。也就是微課的時長,正好與人精力集中的時間段相吻合。這樣中學生在聽課的時候,他能夠更加注意視頻中講解的知識點[2]。而由于視頻時長有限,所以教師在制作的過程當中,必須突出重點、語言精練、通俗易懂,否則知識點講不完,使用微課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而且微課視頻格式普通,方便學生下載實現(xiàn)移動教學,易于傳播,也有助于學生反復觀摩與思考。
二、微課以及微課程在中學生物課堂中的應(yīng)用
(一)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設(shè)計針對性強的微課程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一般會按照教材的編寫來進行授課。這種授課方式雖然能夠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程度,也就導致了學生對于生物這門課程的興趣不高。但是制作微課,教師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的同時,要多和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上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理論素養(yǎng)。當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時,他會主動學習生物學科的相關(guān)知識,并且逐漸提升他們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3]。
比如說教師在教授《細胞》這一課時,在課前教師先針對教材上的內(nèi)容,制作一版微課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習結(jié)束之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針對自己微課視頻中的不足、或者自己還有哪里不懂,提出修改建議,使教師的微課不斷地改進與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該節(jié)課程學習到的知識點消化吸收得更加迅速,同時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對于生物的興趣,也會得到極大程度上的激發(fā)。
(二)彌補實驗教學法的種種不足
相比于語文、英語一類倚重教師講解的文學學科,生物這門學科和物理、化學一樣,有個極大的優(yōu)點就是可以利用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教材上的某個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實驗進行還原,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就能對知識點有深刻的印象與理解。不過實驗教學法,并不是沒有缺點。首先,像是“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這一類的實驗,耗時特別長,學生在等待的過程中可能對其興趣逐漸減弱,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其次,有的實驗只通過教師演示的話,學生并不能很好地觀察實驗結(jié)果,令學生沒有參與感,而如果所有學生都進行實驗的話,學??赡軟]有充足的設(shè)備。所以即使中學生物,多次運用實驗教學法,可能最終的結(jié)果依舊不是很理想[4]。
這個時候微課就可以發(fā)揮它的重要作用了,像是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結(jié)構(gòu)這種過程較為復雜,對于顯微鏡使用有較高要求的實驗,教師可以自己錄制微課視頻,一步步講解使用顯微鏡的每個步驟,并且放大自己在顯微鏡中看到的影像,讓全班同學都可以直觀看到實驗結(jié)果。這樣學生在觀看實驗的過程中,就沒有結(jié)果只能給前排的某幾個人觀看的感受了。再比如“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除了教師自己可以錄制微課視頻以外,教師還可以找到幾名學生指導他們進行實驗并且錄制。如果中間的等待過程較長,教師可以調(diào)快視頻的播放速度,或者直接進行剪輯,這樣實驗的耗時就可以大幅度減少了。通過微課視頻的方式,全班的學生都可以體會到生物實驗的各個步驟,以及最后的實驗結(jié)果,并且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雖然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也在一遍遍地強調(diào)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學一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重點地聽取教師的講課內(nèi)容。但是預習這種方式,學生運用的并不普遍。因為他們的預習,大多就是將教材上的內(nèi)容看一遍,但是由于課本內(nèi)容比較枯燥、沒有學習的知識點比較難懂,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多少是完全留在了課本上,恐怕他們自己都難以說清楚。等到第二天教師講課的時候,學生依舊對書本上的內(nèi)容不甚了解。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就對提前預習失去了興趣,只愿意等待著上課老師講解知識點,學習的自主性大大降低[5]。
而將微課引入中學生物課堂之后,學生的預習效果就會大大的增強。在第一天放學之前,教師將學生需要預習的微課,上傳到指定的郵箱,方便同學們下載。學生在觀看微課后,對于第二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將會有大致的了解,對于一些沒有聽懂的重難點,他們也會銘記于心或者是記錄在本子上。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學生就會主動向教師詢問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在課堂上也會積極進行互動,與教師交流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預習的魅力,并且提升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日積月累之后,學生對于其他學科也會養(yǎng)成這種主動學習的觀念
(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思維
中學階段的生物融合了許多的原理,對于學生來說,許多地方都十分的晦澀難懂。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使教師講解清楚了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學生也很有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聽懂,很難對生物這一門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且養(yǎng)成正確的生物思維。但是新型的微課教學模式,會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比如教師在講解“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章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由表達各自的想法。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不同的小組中去,聽取學生的各種觀點,并且收納整理。在錄制微課視頻的時候,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觀點意見,詳略得當?shù)刂v解教材知識點。知識點講解結(jié)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yīng)用生物思維去分析遺傳和變異的關(guān)系[6]。
如果每一節(jié)生物課程,教師都運用這種方法來進行的話,那么學生的生物思維,可以一點點地慢慢積累與培養(yǎng)。逐漸地,學生也就有了自己的生物思維,學習初中乃至高中的生物課程會容易得多。
三、結(jié)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微課已經(jīng)在課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中學生物教師,需要適應(yīng)新時代的變化,利用微課以及微課程,活躍課堂氛圍、增加教學樂趣。生物教師可以多與學生進行交流,選擇滿足他們學習情況的微課以及教學方案。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和開發(fā)學生的生物思維,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曾瑞清.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yīng)用思考[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3):257-257.
[2]賀業(yè)翠.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yīng)用探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3):237-238.
[3]耿厚云.微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yīng)用[J].中學生物學,2019(6):18-19.
[4]范沁.論微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yīng)用[J].中學生物學,2019(12):26-27.
[5]王基彥.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yīng)用[J].教育(周刊), 2020(14):49-49.
[6]陳洪偉.初中生物微課設(shè)計策略與應(yīng)用反思[J].才智,2020(15):1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