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解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高中學生語文文學名著學習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意義,其次從巧妙閱讀導入,調動審美趣味;細致指導誦讀,獲取審美意識;深入啟迪研究,提高審美能力;積極有效延伸,升華審美境界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相關思考,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審美教育;相關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133-02
【本文著錄格式】趙紅艷.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解析[J].課外語文,2021,20(07):133-134.
高中語文是一門基礎類學科,不僅和學生高考成績存在關聯,還和學生今后成長方向緊密相關。語文閱讀內容作為培訓學生學習水平與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的材料,傳統(tǒng)閱讀教學圍繞教材進行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造成閱讀教學失去原有的意義,所以教師要反思教學效果,加大力度開展名著教學活動,使得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文學名著知識,落實審美教育巧妙滲透,帶動語文教學發(fā)展。
一、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意義
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引進審美教育,存在較大的意義。其一,有助于增強學生審美意識。高中階段的語文審美教育制約到學生人生價值取向,還關聯著學生對生活的情感培養(yǎng),集中化體現著素質教育以及審美情趣。所以語文教材內容往往是被精挑細選的,文本包含的文學名著基本上均是通過教育專家布設的,存在較強的科學性。教材中涉及的內容總是可以彰顯作者三觀,也是社會變化形式的一種產物,在較大程度上凸顯著文本主旨與作者審美態(tài)度。所有的名著閱讀內容還存在藝術性與欣賞價值,豐富學生生活,升華學生內心世界與精神生活。除此之外文學名著內容涉及面相對廣泛一些,不管是自然景觀還是社會科學,在欣賞與學習過程中都會調動學生審美興趣,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師要關注學生審美意識培養(yǎng),致力于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其二,有助于增強學生閱讀理解水平。大多數高中學生在閱讀文學名著期間都不能深切地感受到名著內容,甚至一些情況下降低學生閱讀的信心與自主性,所以教師要明確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觸動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繼而在閱讀中實現師生與作者生成情感共鳴。
二、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相關思考
(一)巧妙閱讀導入,調動審美趣味
以情為主導入。課堂教學中導語的設置若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又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這樣的導語便具備精彩性,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文學名著閱讀的導入語布設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走進所設的情境中,全身心加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如《雷雨》教學中教師可布設如下導入語:響在天邊那沉悶的雷聲、淋濕往事那凄清的驟雨、化成一場久遠的哭泣。從作者的悲哀情感入手,生動地創(chuàng)造教學氣氛,緊扣學生情感,形成良好的名著閱讀開端,對課堂教學活動起到導向作用。
信息技術導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動聽的音樂,作為高中語文文學名著課堂導入的有效途徑,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是作者被貶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詞中依托三國時期出現的赤壁之戰(zhàn),引進周瑜等一系列風流人物表述自身仕途的坎坷,然而并沒有以悲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渲染著作者灑脫的情懷。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由于《三國演義》是四大經典名著之一,也是高中學生熟悉的電視劇,所以可播放激越的歌曲帶領學生傾聽深沉曲調,學生便會在頭腦中生成三國英雄的影子,以此為基礎,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包含著作者與千古江山之間的對話,作者想要說明什么?這個文學名著抒發(fā)作者怎樣的情懷?讓我們共同走進名著的世界,感受著作者筆下描繪的壯麗山河以及英雄人物!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吸引學生感知,便于學生真正感受到詩詞的情感。
(二)細致指導誦讀,獲取審美意識
示范朗讀。高中語文教師朗讀文學名著內容,能夠發(fā)揮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師誦讀環(huán)節(jié)便是學生模仿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地準確給學生朗讀字音與名著節(jié)奏,保證情真意切,使得學生為之動容,得到熏陶。并且觸動學生對作品自然之美與情感美內涵的挖掘,通過心靈感悟作品的美妙。示范朗讀過程中還要注重音調和語速的掌握,保障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文本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梢栽诒硎鲎髡哂淇烨榫w的句子上,通過明快的語調進行朗讀,由此傳遞著作者的情感。
指導朗讀方法。教師示范朗讀便于學生模仿與學習,而要想真正地提高文學名著閱讀教學質量,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方法,學習是學生自主構建的流程,學生主動學習才能夠充分充實自我與完善自我,因此在審美教育中教師要安排學生掌握好閱讀的語速、注意好閱讀的節(jié)奏與讀準字音,感悟語文音樂美。字音的閱讀是誦讀前提要求,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生字,尤其是古代作品古音字與通假字,例如《詩經》中的“不可說也”,其中“說”與“脫”是通假字,具備解脫含義,若學生沒有了解這個生字的用法,會難以掌握字音正確性;在語速的把握上,文本飽含的情感相對憂郁情況下可慢速閱讀,記敘文與說明文可以通過中速閱讀表現,在情感相對活躍與歡樂情況下快速閱讀。比如《故郁的秋》可引進中速閱讀方式,感知作者描繪的美麗秋景圖;《過秦論》關于秦國鼎盛時期誦讀上可適當加快語速,賦予文本具備層次感,關于秦國開始瓦解誦讀上可適當放慢語速,給傾聽者一種跌落感,最終慢讀與重讀文本觀點,引發(fā)閱讀者深思。
布設良好的朗讀環(huán)境。如果朗讀可以借助某些手段渲染氣氛,包含畫面與配樂等,可以更加帶領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文本主旨,自然而然地陶冶學生情操。如在教授《荷塘月色》內容中,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像亭亭舞女的裙……”引導學生明確疊音詞、比喻、比擬等手法運用基礎上,真切地朗讀名著。條件允許情況下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歌曲,使得學生在頭腦中想象著荷塘美景,沉浸在文章意境之中,獲取詩詞語言審美體驗。
(三)深入啟迪研究,提高審美能力
賞析語言了解文章情感美。語言賞析成為閱讀者感受藝術魅力的關鍵點,教師應關注引導學生對文本情感美進行了解,體會作者在文本創(chuàng)作上依托的情感,走進作者內心世界中。如《赤壁賦》內容教授中,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賞析語言文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使得學生感受到景色描繪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感知作者心境逐步開闊過程,深入分析出作者超越與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
賞析語言感悟人物形象美。文學名著中人物是審美教育的對象,人物形象存在著特殊性和典型性,總是涉及作者生活體驗和人生理想,所以教師可以在審美教育中引導學生基于語言賞析前提下感悟人物形象美,從語言、神態(tài)、心理和動作等層面烘托真實的人物形象。在《林黛玉進賈府》教學中,由于王熙鳳出場的方式比較別致,體現出其在賈家占據的地位,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分析王熙鳳出場的相關語句,了解王熙鳳能說會道的性格,強化文本語言藝術展現力,內化人物形象美。又如《祝福》文本中描寫祥林嫂被迫改嫁的文字中,特別是“塞”“拉”等動詞的運用,使得學生體會到當時勞動婦女地位低下的狀態(tài),揭示著封建家族勢力的野蠻性與殘酷性,從人物形象角度上喚醒學生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在文學名著閱讀中滲透審美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優(yōu)化現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流程,從學生心靈出發(fā)給學生介紹可以觸動學生情感的學習內容,吸引學生閱讀與思考,布設輕松愉快的文學名著學習環(huán)境,圍繞審美教育健全教學體系,由此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與審美情趣,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瓊.《紅樓夢》多重價值在大學人文通識教育中的選擇和闡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30).
[2]孫玉紅,趙麗.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困”與“解”[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36).
[3]沈艷.初中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教書育人,2018(32).
[4]藥麗霞.古詩文教學如何開展審美教育[J].語文建設,2018(30).
[5]孟顯智.論閱讀教學中材料、學生與教師三者思路的統(tǒng)一[J].涪陵師專學報,2019(4).
作者簡介:趙紅艷,女,1980年生,甘肅康樂人,本科,副高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