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劉良華教授指出,幸福感,才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原始動力。如果不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到教師個人幸福生活的高度,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不過是一句空話?;诖?,劉良華教授給出了三條建議,筆者特別認同。
建議老師多閱讀,少備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提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完全被吸引了,也變成了學生。課后,有教師請教:“您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jié)課?”他想了想說:“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一輩子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大概只用了15分鐘?!?/p>
課堂中,教師能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引領(lǐng)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要想打造這樣的課堂,唯有讀書。當教師腦子里有一片關(guān)于學科知識的浩瀚無垠的海洋時,備課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嗎?無非就是梳理一下上課的思路,了解一下學生,15分鐘的備課時間,足矣!
試想,這樣妙趣橫生的課堂,哪個學生不沉醉,哪個教師不追求呢?
建議老師少講課,多觀察
無論是教學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chuàng)設,都是以學生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的。葉圣陶先生也一再強調(diào)“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可以大膽放手,將時間和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教師觀看或傾聽,然后為有困惑的學生提供及時的輔導和幫助。
教師要觀察學生課前準備了什么,是怎樣準備的;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講課,能傾聽多久;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學生中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通過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習慣,更有利于教師高效指導學生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試想,這樣自由開放、彼此成全的高效課堂,哪個學生不叫好,哪個教師不渴望呢?
建議老師少評改,多反饋
在人人抱怨學生課業(yè)負擔“超載”的當今,卻很少有人思考教師的負擔是否過重。事實上,教師每天除了正常的備教改輔之外,還有許多非教學任務。不說這些,單是每天一大早看見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作業(yè)本,就足以讓人崩潰。
不如,讓教師從繁重低效的作業(yè)評改中“解放”出來。更有效的做法是,盡可能發(fā)動學生內(nèi)在的潛能,包括自我評價的潛能和評價他人的潛能,讓學生學會自改和互評。當然,老師每周也要不定時以抽查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面對面?zhèn)€性化的輔導,其效果遠遠強于機械式改作業(yè)。試想,師生間如此信任又高效的合作方式,哪個學生不歡喜,哪個教師不向往呢?
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用心享受教育,你就會多一種生活的詩意;從平凡中品味偉大,從失敗中咀嚼成就,你就能讀懂每個孩子的臉龐,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里。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幸福從此熙熙攘攘。
(作者單位:湖北省云夢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