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多個教學片段,從學情可視化、語境可視化、知識可視化、思維可視化四個方面論述通過可視化教學優(yōu)化初中英語教學的途徑,以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體驗、掌握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促使學生深度學習。
【關鍵詞】可視化教學 深度學習 初中英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68-03
英語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通過英語學習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語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英語課堂是初中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因此,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大量的分析表明,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課堂缺乏樂趣。為了追求“扎實”,教師課堂上只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枯燥乏味,學生沒有獲得學習的愉悅感。第二,課堂缺乏互動。師生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缺少交流,多數(shù)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普遍采取“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第三,課堂缺乏思考。課堂上通常是教師直接給出指令,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機械重復的練習降低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沒有達到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二、將可視化運用于英語課堂教學的意義
“可視化”一詞的英文為“Visualization”,它來源于“Visual”,本意為“視覺的、形象的”。它是利用信息技術,以圖形或圖像的形式呈現(xiàn)數(shù)據(jù)或文字。大量實踐證明,人類所獲得的大多數(shù)信息都是通過視覺方式獲取的。當可視化與教學結合后,英語課堂會更直觀、更生動。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可視化教學,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增加知識傳遞的效能,促使學生的高階思維得以提高。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有趣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為英語課堂注入活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掌握和體驗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些正是深度學習課堂所追求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可視化教學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策略
具有深度學習特點的課堂,強調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具有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的品質。根據(jù)Eric Jensen和LeAnn Nikelsen在《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一書中勾勒的教學模式,即深度學習路線(Deeper Learning Cycle,DELC),結合本城區(qū)教學實情,我們探索出了適合本城區(qū)英語課堂教學的深度學習模式(如圖1)。
筆者將結合若干基于深度學習環(huán)路設計的教學活動,從學情可視化、語境可視化、知識可視化、思維可視化等四個方面,探究運用可視化教學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學情可視化,協(xié)助預設評估
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新課標下的英語課堂,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教師的教是建立在清晰學情上的,是有針對性的。開展有效的教學前測,教師能準確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而設計出有層次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將數(shù)字軟件、學習平臺、口語測評軟件等工具應用到課前學情檢測中,能迅速得出學生的基本學情,為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的設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教師根據(jù)數(shù)據(jù)反饋,深度解讀學生的具體問題,為學生做好深度學習鋪墊。
例如,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上冊Module 6 Problems Unit 2 語篇“If you tell him the truth now,you will show that you are honest”教學中設置了free talk環(huán)節(jié),為提前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教師運用“問卷星”發(fā)放調查問卷,向學生提出問題:Who do you have problems with?And what will you do?根據(jù)問卷結果(如圖2所示),教師了解到九年級的學生面臨中考,學習壓力大,容易與父母產(chǎn)生矛盾,并且缺少解決矛盾的方法。分析數(shù)據(jù)后,教師在二次備課中確定本課情感目標為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地尋求幫助,處理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使家庭關系更融洽。能夠走進學生心中的教學素材,會讓學生有話可說,既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驅力。
又如在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Module 8 Choosing Presents Unit 1 語篇“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布置智能聽說作業(yè),讓學生提前預學生詞。教師根據(jù)智能聽說的測評結果,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確定詞匯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學情反饋(如圖3所示),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本課大多數(shù)生詞;少數(shù)單詞學生得分較低,分別是“would”“special”“card”“cut”。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設置了小老師教讀和單詞過關游戲,旨在強化學生易讀錯的生詞。
(二)語境可視化,助力創(chuàng)設情境
新課標倡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完成英語學習。教師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是很有必要的。情境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情境可視化從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個角度構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迅速融入教學環(huán)境中,通過有意義的提問,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觸“境”生情,在體驗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內(nèi)涵,在參與的過程中內(nèi)化知識,有效地完成英語學習活動。
例如,教學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Module 8 Choosing Presents Unit 1“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這一語篇。這是一篇以生日為話題的文章。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生日歌渲染課堂氣氛、運用演示文稿展示生日派對的圖片,一開課就把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隨后教師通過情境設置問題:What is that song?When is your birthday?What present do you like?Do you like birthday parties?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your birthday party?這一系列提問有效喚醒了學生的舊知,讓學生有話可說。隨后,教師播放一段生日邀請視頻,自然地將文本引出來。教師創(chuàng)設了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增加了有效的師生交流。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又如,教學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下冊Module 8 Time off Unit 2“We thought somebody was moving about.”這一課。本課課型為閱讀和寫作課。教師在講述自己的旅游經(jīng)歷時,可配上用照片軟件合成的教師卡通人形(如圖4所示),再結合文本Betty的游覽經(jīng)歷,一起帶領學生游玩張家界。授課過程當中,教師使用演示文稿中的動畫路徑,讓文章中的游覽路程變得立體、生動起來;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獲得較直觀的感受,學習積極性更強。情境素材將學習與生活連接起來,驅動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知識可視化,輔助獲取新知
知識可視化是指運用圖解形式的視覺表征,促進群體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每當學生難以理解抽象又復雜的文本時,教師就直接將其翻譯成漢語,這樣的文本教學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過程。事實上,教師可利用圖形、數(shù)據(jù)等方式,將難理解的文字變得直觀化、生動化,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還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下冊Module 5 Look after yourself Unit 2語篇“Get off the sofa!”的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文本“In the past,peoples jobs required more physical effort.”中的“physical effort”。教師可用兩幅動圖(如圖5所示),讓學生了解過去和現(xiàn)代的勞動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描述兩張圖片:過去農(nóng)民工作辛苦,現(xiàn)代機器代替人類工作。學生通過描述圖片,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再結合七年級下冊life in the future中對未來工作的表述“People wont do heavy and difficult jobs.”進行教學,學生迅速又準確地理解了“physical effort”的含義。隨后教師提問:“Why peoples job required less physical effort?Who helps people?”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在描述、對比圖片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分析概括知識的能力,在情境中理解知識、內(nèi)化知識,實現(xiàn)深度學習。
(四)思維可視化,引導知識深加工
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路徑、結構、方法以及策略呈現(xiàn)出來,使其清晰可見,通俗地講,就是把大腦中的思維“畫”出來的過程。教師將無形的教學內(nèi)容和分析過程外顯,能夠降低認知難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構建知識系統(tǒng),從而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深度學習倡導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厘清文本中隱藏的特征,并從中獲取知識。在英語學習中,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深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
在深度學習環(huán)路中,要求學生學會深入語篇,分析、概括信息。例如,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Module 5 My school day Unit 2語篇“We start work at nine oclock”描述了Alex一整天的校園生活,文章篇幅較長,記錄了主人公瑣碎的一天校園生活,學生不易厘清段落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繪制Alex一天的學校生活安排表,梳理文章要點信息;隨后要求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復述文章內(nèi)容(如圖6所示),小組合作完成“你說我做”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最后通過思維導圖,師生可以得出主人公的一天校園生活是井井有條的,合理安排了學習與娛樂,促使學生思考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是否科學,今后應該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教師利用圖示,把學習活動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恰當?shù)厥褂每梢暬侄螌W生的深度學習有積極的作用。對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熱情有所提高,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對教師而言,以可視化手段為著力點,有助于把深度學習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Jensen E,Nickelsen L.深度學習的七種有力策略[M].溫暖,譯.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10
[2]趙宇.數(shù)據(jù)可視化在英語翻轉課堂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11)
[3]徐瀛瀛.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初中英語課堂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J].海外英語,2020(12)
[4]韋姍姍,王永貴.思維可視化在小學英語課堂Free talk環(huán)節(jié)中的運用探究[J].英語教師,2020(20)
[5]周菲.思維可視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B類重點課題“基于區(qū)域教研組的英語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19B2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龍云(1988— ),女,廣西柳州人,文學學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