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教學中,為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會采用一些字謎、故事等形式,但這些形式易割裂字形、字義間的聯(lián)系,導致學生出現漢字字義掌握不牢、寫錯字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借助六書教學,同時滲透中華文化激趣的漢字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了解、傳承漢字文化的基礎上完成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語言、思維、審美與文化能力,最終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字:漢字教學;六書;文化
一、引言
小學低年級,正是孩子學習漢字的最佳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識字教育工作,才能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白R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小學教育的基石,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有極大的影響,因此識字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漢字是表意文字。漢語音節(jié)只有400多個,卻有幾萬個漢字來表示。對于學生來說,區(qū)分同音字、識記字形都是他們學習漢字的難點,所以學生極易將識記生字視為繁難且又無趣的任務。
二、漢字教學中的問題與反思
為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會運用圖片、字謎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記漢字。但這存在著一些問題。
例1:比如在教學“葉”字時,運用“一口吃了十片葉子”幫助學生識記。但是在學生組詞時出現了“葉晚”。
例2:再如在教學“可”這個漢字時,教師在教學時只強調了筆順,并將這個字放在課文“江南可采蓮”一句中,講解了“可”的意思,認為它是“適宜、可以”的意思。但學生進行組詞練習時出現了問題——很多孩子組詞“口可”。
可見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由于學生識字量較少,所以極易產生同音錯別字現象。以 “口可”為例,在教學時深入挖掘講解字形和字義間的聯(lián)系,學生對這些漢字的掌握可能會更進一步?!翱伞奔坠俏氖牵梢粡堊旌鸵环N像竽的樂器組成,本義是吹笙唱歌求偶,由本義出發(fā),引申出了相關聯(lián)的以下意義:吹笙唱歌求偶—— 令人舒服的,適合的(可口/可人)——欣賞,接受,允許,同意(認可/許可/可以)……
漢字形、音、義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還體現在“去聲別義”。很多詞詞性變?yōu)閯釉~時,或由動詞變?yōu)槊~時,聲調由原來的聲調變?yōu)樗穆暎ㄈヂ暎H纭爸小?,當讀一聲時,用于“中間、中央”等詞。當讀四聲時,用于“中暑、中毒、中選、中舉”等詞;再如“數”,讀三聲時是動詞,如“數落、不可勝數”。讀四聲時是名詞,如“數目、數量”。所以幫助學生掌握音義關系,總結漢字音義規(guī)律,能讓他們提升學習多音字的效率。
三、漢字教學的策略
“小學低年級(小學一 、二年級)處于兒童語言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期,這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文字的最佳期”[2]作為教師,如果只將漢字處理為簡單的信息,會限制了學生識字能力的長足發(fā)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字形,還更應兼顧字理,對于不同漢字因地制宜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
(一)六書識字法
六書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以及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法。六書的具體概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滲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
“象形就是用描繪事物形狀來表示字義的造字法”[3]。會意字、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基礎上產生的。在教學這些漢字時,更適宜使用直觀的圖片教學法。比如象形字“日、月、雨、山、舟、瓜”等。
指事造字法是在象形字或象形符號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字義的。指事字在教學時利用圖片更能幫助學生拓展字義。比如《小書包》一課中的田字格生字“尺”,字形發(fā)展是:,本來的字形像一個側臥的人,腿部加了一個指事符號,告訴人們這里有一尺長,即從踝到膝約為一尺。通過這些圖片和講解,在掌握“尺子”這一詞語的同時,學生還掌握了一個長度單位。
會意字在一年級上冊《日月明》一課就有所涉及,是指一個字的整體意義是部分意義相加得到的,如“明、塵、尖、歪、休”。除了這一課,平時遇到會意字也可以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形聲字一般可分為表意的形旁,表聲的聲旁兩個部件。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利用形聲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區(qū)分成漢字組。例如“評、坪、蘋”,都是聲旁“平”表音,但是形旁分別是“讠、土、艸”,意義分別與“言論、土地、植物”有關。再如“請、情、清、晴、蜻”的區(qū)分。這樣的分組,更有利于學生識字量的擴展。
(二)傳統(tǒng)文化激趣法
經常有人提中華文化進校園,國學經典進課堂,那么如何在小學課堂滲透中華文化呢?漢字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每一個漢字都是我們祖輩智慧的結晶,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的所思所想。在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對古人和歷史充滿了探究的興趣。通過學習漢字,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和古人對話,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所思所想,無疑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徑。
四、結論
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漢字教學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識記漢字、擴大識字量是閱讀、寫作以及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漢字教學應該拓展教學深度,發(fā)揮其文化價值與教育價值。一線教師在通過字謎、順口溜、編故事等方式提高學生識字興趣的同時,更應兼顧漢字的字理,不能將字形同字義割裂開來。在漢字教學中,通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的簡單引導和直觀的圖片展示,既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又能讓學生從中品味中華文化之美,真正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添磚加瓦,使學生能夠識字有“味”。
參考文獻:
[1]白潔. 文化視野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左婧. 一抹傳統(tǒng)文化,浸潤識字樂園——談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J]. 考試周刊,2016.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第6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