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學習風格類型的教學試驗,認為選擇與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學習方法與獲得好的學習成績之間并不存在正相關性。相反,那些真正適合初中歷史學習的策略往往是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美中不足的便是需要刻意練習,因此相對比較枯燥。文章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學習策略,認為這些方法是需要長時段的刻意練習才能形成習慣,才能真正助力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學習風格;初中歷史;學習成績;遺忘曲線;情境
一、 引言
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念非常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本主義、建構主義、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層次教學理論等都是基于對人的尊重而探討學習者的學習問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有學習者中,至少存在4種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它們分別是聽覺型、視覺型、讀寫型和動手實踐型。當然,這里的學習風格模型的構建,只是為了我們研究方便,在實際學習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同學都不同程度地擁有上述4種學習風格,只不過每種學習風格在每個人的學習偏好上占比不同而已。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筆者將注意力置于學習風格上,并試圖通過學習風格對全班學生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開展分類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 微型歷史教學試驗: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關系
(一)全班學習測試分布
為了能夠更為準確地測評學生的學習風格,在獲得學校信息中心協(xié)助的前提下,我指導全體同學在VARK的官方網站上測試了自己喜歡的學習風格,最后獲得的測試結果是全班45人中有20人屬于聽覺型學習風格,12人屬于視覺型學習風格,5人屬于讀寫型學習風格,3人屬于動手實踐型學習風格,其余5人屬于混合型學習風格。
(二)針對不同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根據(jù)學習風格類型,筆者將被試班的45位同學分為5組,從理論上來看,這極大程度地簡化了學生學情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相對于分析45個同學的學情而言,只有5組學習類型同學的學情要更好分析。試驗預設是這樣的:當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采用相對應的教學方式時,這樣的學習效果自然是最為顯著的。
教學試驗以“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為學習內容。在正式上課之前,根據(jù)學習風格特點將學生分成人數(shù)不等的五組,對于20人為一組的聽覺型學習風格的學生進行常規(guī)化講解式教學;對于12人組的視覺型學生則通過PPT課件展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過程,輔助于教師的一些點撥;對于5人組的讀寫型學習風格的學生,則為他們提供導學案,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材相應內容,并結合地圖畫出統(tǒng)一中國順序圖;對于動手實踐型學生,教師則直接不參與學習過程,只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學習目標;另外,對于那些混合性學習風格的學生,則讓他們從上述4組中自由選擇其中一組進行參與。
(三)結論:選擇與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太大好處
教師給學生提供20分鐘作為學習時間,五分鐘為復習鞏固和查漏補缺時間。5分鐘時間一到,就給全班同學發(fā)放基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相關測驗題目,測驗結果卻讓筆者大吃一驚:筆者竟然發(fā)現(xiàn)選擇與學習風格相互匹配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太好的學習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具有愉悅的體驗和學習并不存在正相關。
(四)歸因:學生對于某種學習風格的偏好不等于會使用這樣的學習方式
結合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經歷,并閱讀相關學習風格的各種文獻論述以后,終于找到了問題癥結所在。原來學習風格僅僅是一種個體學習喜好傾向,學習者喜歡某一種學習風格,并不意味著他可能完全按照該學習風格的方式去學習。喜歡和按照喜歡的事情去做完全是兩碼事。況且享受學習過程也并不意味著必定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這其中還有一個持續(xù)性堅持的問題。而再喜歡的學習方法如果經常持續(xù)性地去實踐它,也會產生視覺、感知、審美等層面的疲勞,長此以往,也就不新鮮了,自然也就沒有那么喜歡了。
況且,人是感性的高級動物,并不能夠完全時時刻刻地聽從理智的指揮,更多時候更愿意選擇在一種相對安逸的環(huán)境中生活。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學習本身就不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至少學習的過程是人不斷地走出舒適區(qū)的過程,因此其過程中給人帶來的不適感要非常明顯,不適感帶給個體的感觸自然是不舒服的,不愉快的。即便是學習能給個體帶來的愉快,往往也就是一剎那一瞬間的感覺。當筆者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就豁然開朗了。
三、 真正適合初中歷史學習的策略
筆者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和一些經驗教訓,并閱讀了一定量的與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相關的參考文獻論述,通過分析、比較、反思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當前包括筆者在內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老師和同學都普遍焦慮,并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心理,因此總想要尋找一些捷徑,想要在短時間內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但問題也恰恰在此,對于學習這件事而言,選擇“合適的方法+勤奮+腳踏實地+刻意練習”其實本身就是一條捷徑,同時,筆者也認為以下4個方面的學習策略能有助于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
(一)間隔學習法
間隔學習法背后的支撐理論是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學習知識是需要啟動記憶“內存”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根據(jù)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規(guī)律,學過新知識以后,很快便會忘記,歷史知識也不能例外。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而言,突擊學習的效果往往使學習者望而卻步,很容易挫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可以采用碎片化學習法,即每次只學習一個或少量知識點,且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要隔開一定的時間段。等到學習下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順便復習一下已經學習過的上一個知識點。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能夠時刻提醒人的大腦前面的知識點已經學過了這個現(xiàn)實;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次學習時的重點已經落到了新的知識點上,舊知識點自然就不會給學習者造成太大的恐懼心理或心理負擔,反而在相對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下潛移默化地記住了。長此以往,當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復習已經形成一個有效的循環(huán)鏈條時,學習效率的提升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二)情境學習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相當部分學生反映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距離太遠,且學習難度較大,讓他們望而生畏。確實,當前初中歷史教材中很多事件都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其實這些事件往往是一種歷史層面的宏觀敘事,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學生感受不到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太大的相關性,更感受不到如何將知識點學以致用。這就要充分發(fā)揮歷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生活中挖掘相關的教育資源。對于同一個歷史知識點,更是可以想辦法群策群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和教師一塊從歷史與生活中尋找聯(lián)系,用剛剛學過的歷史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不同情境之下對于初中歷史知識點的復習和鞏固。另外,即便是在同一個學習情境之下,面對同樣的知識點,不同學生的邏輯思維也是存在差異的,這個時候也可以鼓勵同學勇敢大膽的分享自己的學習方式。
(三)測驗式逆向學習法
新課改以后,在基礎教育教學中,部分領導和教師對于考試、測驗、成績等問題過分敏感,認為這是唯成績論的表現(xiàn)。平心而論,這是對于考試或測驗的一種妖魔化的表述和認知。包括考試在內的測驗,本身就是一種查漏補缺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通過有效性的測驗,教師可以確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依然存在的問題,這對于學生是很有好處的。
而對于學生來說,測驗也屬于一種很好的逆向學習法。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問題:他們普遍無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相對客觀全面的認知,而是往往走向夜郎自大和妄自菲薄兩種極端。表現(xiàn)在初中歷史學習中,便是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學習情況。對于一個知識點,他們往往徘徊于“會與不會”的中間地帶,似懂非懂是他們的常態(tài)。而這個時期的學生普遍比較敏感,自尊心較強,倘若教師直接指出他們在某些知識點學習上面的問題,學生感受到的是教師對于其人格的否定,因此情緒反應相對較大。當然這和青春期尤其是初二現(xiàn)象有關,我們表示理解。測驗這樣的逆向學習法,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客觀辯證地認識自己的學習現(xiàn)狀,通過測驗,他們能夠相對準確地知道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一知半解的地方又在哪里,從而使得他們在糾錯和復習過程中能夠對癥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最為關鍵的是,由于他們的問題是通過測驗自己發(fā)現(xiàn)的,并不是由別人指出來的,為了維護所謂的面子,絕大多數(shù)只要還沒有放棄學習的同學,一般都會暗地里使勁把所欠缺的知識短板補齊。
(四)溫故知新學習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基于舊有經驗和舊有知識結構,對于新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且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一般都是學習者,這種建構他人根本無法替代。簡而言之,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教學狀態(tài)中的。至少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頭腦中還或多或少的裝著上節(jié)課甚至更早學習過的歷史知識,作為教師,要做的便是喚醒學生,大腦中的舊有歷史知識和歷史經驗,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建構一個屬于自己的初中歷史知識體系,一旦該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學生便會逐步進入自覺學習狀態(tài),通過不斷地查漏補缺,為自己學習框架添磚加瓦,不斷補充缺失的知識點,最終促成初中歷史學習新的生長點的出現(xiàn)。
四、 小結
總之,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本身就是一系列連續(xù)性的試錯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初中歷史老師,筆者的想法也和其他教師一樣樸素,就是希望學生通過初中歷史學習,能夠取得滿意的成績,并能夠獲得一定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方法往往出奇地一致,學困生的學習方法往往各有各的特點。這是當前初中學生學習方法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前文已經論述,好的學習方法往往是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所以作為教師,當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問題時,自己首先不能急功近利,其次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科學的指導。另外,學習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工具,是用來輔助學生學習的,如果將過多的精力置于各種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嘗試上,實際就本末倒置了。
參考文獻:
[1]張梅.初中歷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0(19).
[2]王婧.初中歷史學困生的類型及其轉化對策[J].科普童話,2020(25).
[3]馬聰.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探討[J].2020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0-06-19.
[4]韓映雪.淺談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14).
[5]蓋敬.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J].考試周刊,2019(A4).
[6]程真福.淺談初中歷史有效課堂的組織和構建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
[7]李革榮.初中生歷史學習現(xiàn)狀及提高成績對策[J].家長,2020(13).
作者簡介:
馬軍鵬,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武山縣洛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