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英
摘 要:文章對小學語文教師關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四個目標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分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靈活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求異的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能力。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使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完成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文章還分析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重視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教學、建立寬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形成思考的習慣以及積極組織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能力;思維方式
一、 引言
小學是學生身體以及智力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的重點學科之一,教師在對小學生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能夠顯著地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中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完成教學大綱的教學任務以及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該種教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的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針對課本的知識能容進行教學,還應該在教學的基礎上,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了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方向性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文章將從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如何提高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進行探討與分析。
二、 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
(一)具備靈活性的思維
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靈活性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遷移性的理解,提高其語文知識學習的有效性。而所謂的靈活性思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首先,在語文教學時要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進行培養(yǎng),促進學生在對一個小問題或者一個知識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快速地對該知識點或者問題的重點內容進行思考,提高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在分析思維引導下能夠更加全面地對其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提升其思考的全面性以及深度,為其之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對學生遷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對學生進行新的語文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關系的連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知識遷移的能力,幫助學生在今后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未見過的問題時,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聯(lián)想,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對該問題進行解決。而這種靈活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實際問題及語文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能夠形成一個靈活的思維。
(二)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在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能力體現(xiàn)在思維的發(fā)散性,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的思維慣性問題,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與接觸新鮮的事物與內容。小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對于一類題目的解題思路學習得較為深入時,在進行語文題目答題時往往會用相同思路的語言及表達順序,而這種慣性思維造成的結果會讓學生在遇到其他類型的問題時,往往第一反應是采取習慣的思維方式對其進行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學生很難解決該種問題,對教師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阻礙,并對學生在后期學習與生活過程中長期的發(fā)展造成影響。而小學生在該年齡階段學習的過程中,其自身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對該特點進行充分地利用,尤其是在引導小學生對所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內容展開大膽的想象與思考,并引導學生對各自不同的看法進行表達,進而使學生在這種思想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拓寬其思考問題的思路,形成一個發(fā)散性的思維。
(三)求異的思維模式
在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從學生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fā)的。不管是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學習或是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時,其問題解決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具備多樣化的,且小學生由于還處在一個思維發(fā)展的階段,對其進行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對語文世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顯著地提升其自身的思維能力,還能夠起到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此外,學生在形成了求異思維之后,在對待學習生活中其他人不同的觀點上也會根據(jù)包容性使得其在生活學習過程中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周邊發(fā)生的事情。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更要對學生自身的品質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
(四)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其對文字的解讀以及對一個問題觀點的表達都具備很強的主觀性,并且沒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往往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表達自身觀點的場所,在該種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往往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出學生對一個問題解決的新思路,使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尋找更多的切入點,使學生形成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
三、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分析
(一)重視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分類、比較以及分析等,使其能夠掌握一套有效的、科學的思維方法,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在思維方法應用上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建立寬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
中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一般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該種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有效地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與鍛煉,在這種嚴肅緊張的教學氛圍之中還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忽略自我意識,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語文的成績,而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建一個相對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積極地對教學內容進行主動的思考。例如,在對學生進行《靜夜思》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在網(wǎng)上尋找更接近學生思維方式的動畫片,讓學生先感受一下靜夜思中李白所描繪出來的場景,在對相關動畫片觀看之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就其所看到的動畫片內容對其自身的感受進行表達,教師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提高其自身發(fā)散性思維以及求異思維的能力。同時,在學生表達了對所見場景的感受之后,再引導學生對畫面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練習,逐漸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其抓住問題核心的能力。且在學生進行自我觀點表達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觀點中存在明顯的錯誤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對學生敢于表達自身觀點以及其豐富想象力的肯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其所表達中錯誤的部分進行詳細地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進行《我最好的老師》內容教學時,教師在問學生是否喜歡課文中這位教師時,有學生強調自己不喜歡這位教師,老師要對其持有的不同觀點進行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其自身不喜歡這位教師的原因進行梳理,使學生能夠形成有條理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