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崇瑩
摘 要:文章以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哲學簡史》英譯文本為語料,主要探討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中國哲學簡史》漢譯中的具體應用,為語言學視角下從事翻譯文本研究提供可借鑒的方案。
關鍵詞:翻譯轉換理論; 《中國哲學簡史》漢譯; 應用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2-119-002
1917年,約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Catford)出生在愛丁堡,是英國有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學家??ㄌ馗5拢↗ohn C·Catford)先后就讀于愛丁堡大學、巴黎大學、倫敦大學,學習過法國語言文學、語音學、俄語等專業(yè)。1965年,卡特福德出版《翻譯的語言學理論》(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該書為卡特福德的代表作,從語言學視角出發(fā)開辟了翻譯研究的新途徑?!胺g轉換”這一理論即是在該書中提出,該理論基于語言學視角,對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形式差異進行比較,并詳細闡述兩種語言在詞匯與句法層面應該采用怎樣的轉換策略。
《中國哲學簡史》的作者系馮友蘭老先生。1947年馮友蘭老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由美國麥克米蘭公司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首選入門書。多年來,這部專著一直在世界各大學作為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使用,在西方影響很大。2015年,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復三老先生的漢語譯本出版發(fā)行。本文選取的語料即為趙老英譯本。
一、翻譯轉換理論及其內容
卡特福德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一書中指出翻譯轉換包含兩個模式: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其中層次轉換指目標文本和原文本所使用的詞語處于不同的語言層次上,即在語法層次和詞匯層次之間的相互轉換。范疇轉換,指的是翻譯偏離兩種語言的形式對應,范疇轉換又可以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以及系統(tǒng)內部轉換??ㄌ馗5碌姆治鼋^大部分是針對范疇轉換進行的。本論文分析主要以范疇轉換英漢翻譯為主。其基本轉換理論如下:
1.層次轉換
由于英語與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英語中的一些語法形式并不能在漢語中找到完全的對等形式,通常情況下,會改變英語的語法形式,在漢語中用詞匯的形式將英語中的語法形式表達出來,如,英語中的單復數及時態(tài),通常通過增詞或減詞的形式在漢語中加以轉換。
例1:it is said that King Wei of Chu, having heard his name, once sent messengers with gifts to invite him to his state, promising to make him chief minister. Chuang Tzu, however, merely laughed and said to them: “...Go away, do not defile me...I prefer the enjoyment of my own free will.”
譯文:據所記,楚威王曾慕莊周名,遣使者攜帶禮物往謁莊周,聘請他出任楚國宰相。莊周笑答說“子亟去,無污我?!覍幱螒蛭蹫^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上文提到層次轉換通常表現(xiàn)為單復數變化及時態(tài)的表達兩個方面。源語文本中“sent”、“l(fā)aughed”以及“said”三個詞體現(xiàn)為過去時態(tài),譯文中時態(tài)表達并非通過詞匯的變化而完成,首句的“據所記”三個字即已從時間上交代清楚為過去所發(fā)生的事件。可見,英漢兩種語言的在語法表達上的差異。英語往往通過詞匯的屈折變化體現(xiàn)其語法關系,如時態(tài)及復數關系,而漢語中的語法關系往往通過虛詞及時間狀語等符號具體體現(xiàn)。
2.結構轉換
卡特福德認為結構轉換是所有轉換中最為常見的轉換,絕大多數涉及語法結構的轉換。
例2:This kind of thinking is called reflective because it takes life as its object.
譯文: 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
例3:Sometimes, when the children were just beginning to learn the characters, they were given a sort of textbook to read.
譯文:孩子剛學認字,通常所用的課本《三字經》。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源語多為被動語態(tài),而目的語卻多為主動語態(tài),其源語句子結構可表現(xiàn)為“物主語+be done+賓語”而目的語翻譯為“人稱主語+動詞+賓語”形式。這是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語系,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反映出西方人更看重客觀事物,漢語中主動語態(tài)使用反映出中國人更看重做事的人的作用。
3.類別轉換
類別轉換包括將一種詞性轉換為另一種詞性。
例4: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s function is not the increase of positive knowledge (by positive knowledge I mean information regarding matters of fact), but the elevation of the mind—a reaching out for what is beyond the present actual world…
譯文: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我所說的正面知識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例5:This, however, is only a surface view of the matter.
譯文: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問題。
例6:A Westerner student beginn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s instantly confronted with two obstacles.
譯文:一個開始學習中國哲學的西方學生,首先遇到的困難是語言的障礙,其次是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
類別轉換的例子在《中國哲學簡史》漢譯中可謂比比皆是。由于中英文分屬不同的語系,英文中善用名詞、而中文善用動詞,上述三個例子清晰地揭示了這一語言規(guī)律。“Increase”、“elevation”以及“surface”分別譯成“增進”、“提高”以及“從表面上”,實現(xiàn)了由名詞到動詞的轉換。類別轉換可以折射出語言是作為一個無限生成的系統(tǒng)而存在的,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詞性轉換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的,無論如何變化,其總的原則為不違背原文意思,有助于譯文的通順流暢。趙老在《中國哲學簡史》漢譯過程中使用的類別轉換即體現(xiàn)了這一點。
4.單位轉換
單位轉換指的是目標語中等值翻譯與源語不在同一個層級上進行的轉換。此處“級”指不同等級的語言學單位,如句子、從句、詞群、單詞和詞素。為符合目標語的表達方式,通常情況下,英語中的一些句子可以翻譯成漢語中的短語、或者將短語翻譯成單詞。
例7:It is quite common to see both Buddhist monks and Taoist monks simultaneously participating in Chinese funeral.
譯文:在中國傳統(tǒng)的喪事儀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時參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例8:This-worldliness and other-worldliness stand in contrast to each other as do realism and idealism.
譯文:入世和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對立的一樣。
例7與例8中的“it is quite common”、“as do”在譯文中分別翻譯為“并不令人感到奇怪”,“正如……一樣”。將源語中的固定詞組以短句的形式表達出來,符合漢語多使用短句的習慣。而將“as do”兩個詞匯翻譯為“正如……一樣”又體現(xiàn)出目標語中等值翻譯與源語不在同一個層級上進行的轉換。
5.系統(tǒng)內部轉換
這類轉換指源語和目標語擁有近似對應的體系,但是翻譯時涉及對目標語體系中不對應的詞語進行選擇。即在目標語中選用一個與源語不對應的形式。
例9:Mencius also means:“All things are complete within us. There is no greater delight than to realize this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And there is no better way to human-heartedness than the practice of the principle of Shu.”
譯文:孟子還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怒而行,求仁莫近焉?!?/p>
例10:Mencius also says:“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in a state]; the spirits of the land and the grain are secondary; and the sovereign is the least.”
譯文: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從語言形式方面分析,英語源語僅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即表達出了目的語中的文言文形式下所涵蓋的具體內容,雖在語言形式上與目的語并不相匹配,單就系統(tǒng)內部轉換而言,已經傳神地表達出了原文思想。
文章以《中國哲學簡史》為語料,以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為指導,分析了《中國哲學簡史》漢譯過程中的翻譯轉換現(xiàn)象,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翻譯轉換理論在《中國哲學簡史》漢譯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語言學視角為繼續(xù)研究《中國哲學簡史》漢譯提供了理論指導。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2020年寧夏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結題成果,項目名稱: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哲學簡史》漢譯分析,項目編號:NXSFYB2014
參考文獻: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London: Routledge,2001
[3]馮友蘭,趙復三.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4]李慶明,胡雪嬌.《土門》英譯本中的翻譯轉換方式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5]席曼.翻譯轉換理論下《老炮兒》的方言翻譯研究[J]文學教育,2020.(06)